一座山 一条路 一辈子 ——新县老党员徐绪祥夫妇的无悔人生

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涛 杨长喜

在新县陡山河乡刘湾村的一座山上,蜿蜒着10余里的育林路,四周是满目青翠的树木。

村里有位老人名叫徐绪祥,他的老伴名叫李大华,俩人年龄加一起超过160岁,党龄加一起已逾120年。实在难以想象,他们会是这山、这路、这树木的“主人”。

39年前,他们与荒山较起了劲儿,把家安在了山上,啃下一块块“硬骨头”;

39年来,他们绿了荒山百余亩,植了10万余株树,修了5840米育林山路,硬是把荒山打造成“桃花源”。

或许,他们横跨静好岁月的故事,将是一段流芳后世的佳话……

往事 满身征尘后迎来春天

1947年3月,大别山下油菜花开,遍地金黄。陡山河乡白沙关,望风尖、擂鼓台二岭夹峙,地势险要,历来兵家必争。关隘的一座哨塔上,不足10岁的徐绪祥眼神坚毅。

突然,从山林中蹿出一小股国民党部队,领头的拉了枪栓就朝岗哨开了几枪。徐绪祥躲避到墙脚时,子弹落在头顶上方的墙上,几块被打掉的砖头砸了下来,他当时被砸晕过去。

那一次,闻声赶来的连长向民山、副排长叶道章联合部队重重还击了敌人的挑衅;那一次,徐绪祥被送至就近医疗点,由一名联络员为他送饭疗养;那一次,也给徐绪祥留下了一生无法磨灭的伤痛……

一双手、六根手指严重骨折错位。“没事的,不影响!”徐绪祥从小就没了爹娘,一直跟着四舅在大山里生活。四舅是名新四军,徐绪祥打小就有种军人气概。

1952年,四舅去世;1953年,15岁的徐绪祥参军入伍,跟随解放军第五野战军第19兵团的一支部队开赴朝鲜战场。那年7月27日,没等部队过鸭绿江,抗美援朝战争宣告结束。那以后,徐绪祥随同部队开进福建、浙江、安徽等地,参加了多次剿匪战斗。

自9岁开始,徐绪祥就开始扛枪打仗。退伍返乡后,徐绪祥干起了在大山送信的工作。其实,1957年至1958年,山区的送信工作不比在枪林弹雨中安逸。

一杆枪,两条腿,一个装满书信的提包;一个人,三个乡镇,一走就是一天一夜……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党一些残余部队打散建制散入大山之中,徐绪祥只能趁夜晚送信,也不敢打手电,瞌睡了就走哪睡哪,每日步行往返郭家河、卡房、陡山河三个乡。

正是在这山间来回穿梭,徐绪祥迎来了自己的“春天”。由于每次送信返回的路上,徐绪祥要到李大华家的小酒馆吃饭,渐渐地,李大华的母亲看中了这个踏实的小伙子,便把自己的宝贝女儿介绍给他。自此,徐绪祥送信的路上有了牵挂,也被人牵挂。

立誓 拓荒造林四年不下山

1958年,徐绪祥与李大华结婚了。都是共产党员,二人有共同的信仰,有共同的理想:一定要为这生养他们的大山做点什么,回馈让他们相识相恋的那份恩情!

婚后,徐绪祥与李大华先后有了几个孩子。带孩子很累,也很幸福,但势必有所放弃。若不是改革开放的春风,或许徐绪祥与李大华的生活也仅停留在理想当中。

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实施。因为是山区,荒山多、良田少,平均每人只有半亩田地。“荒山上都是石头,能干啥?”许多村民打起退堂鼓。

“我们是党员,你们不包我们包……”就这样,在村组会上,徐绪祥与李大华决定承包村里的137亩荒山。那之后的一段日子里,每当看着满山的石碴荒草,再看看一屋的孩子,徐绪祥就像手中无时无刻不握着一个烫手山芋一样,欲哭无泪。

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掀起了全民义务植树的绿色浪潮。徐绪祥与李大华看到了希望。

“没有房,搭窝棚;没有水,往上挑。”在党的政策支持下,徐绪祥与李大华下定决心要啃下这块“硬骨头”,挖山、育苗、栽种、除草,饿了就拿出馒头啃一口,渴了就取出水壸喝一口,徐绪祥硬是四年没下山。用李大华的话说,那时候“战天斗地”,根本不知道白天黑夜。

山上的树长高了,钱袋却瘪了,他的头发也一天比一天少。1984年初秋,徐绪祥狠下心来,向亲友、乡邻东拼西凑借来了3000元钱,买了辆货车,从村里到乡里,从乡里到县里,开车拉人拉货一天可以挣四五十元钱。不但如此,顺便还能拉山上的出产的经济作物去集市上卖。

“你们夫妻俩到底图个啥?”对此,一些村民很不理解。“国家倡导植树造林、绿化荒山。我们作为党员,就要干这样建设社会主义、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徐绪祥时常这样回答。

徐绪祥清晰地记得,1988年,在他参加乡里的一次学习会上,当时的乡党委书记吴成忠掷地有声:“像老徐一样栽树,吃甜头;不栽树的,一定会吃苦头!”那一天,许多以前不理解他,甚至数落他的人,都惭愧地低下了头。而他,却在会场哭了。

初心 这一生的使命就是染绿荒山

1989年8月,徐绪祥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授予“河南省劳动模范”称号;今年79岁、有着60年党龄的李大华,1992年3月获得由全国妇女联合会和国家林业部共同颁发的“全国三八绿色奖章”……

徐绪祥与李大华造就了山林,也因此获得了满满两抽屉荣誉证书。

不到育林区走一走,很难想象沉甸甸的荣誉背后夫妻俩的艰辛付出。

树种不活,可以再种;路不好走,铺路可就难了;逢雨雪天,山体滑坡,更是令他们头痛。

不如开山吧?说得倒很轻巧,所谓开山,不是真的把山劈开,而是依山凿石,铺就一条一边是坚实石岸一边是陡峭山崖的育林路。

干!只因一腔沸腾的血,一颗不甘的心,还有一个未圆的梦。

没技术,测量靠竹竿,两边人用眼睛瞄;没水泥,沟壁直接糊上山石和山泥;没工具,操起锤子钢钎靠蛮力凿……修修补补20多年,苦心人,终不负,一条层层叠叠、蜿蜒而上的十余里山路终于落成。

育林区那一路上,满眼苍翠映入眼帘,对面的山坡及脚下的林子,都像是夫妻俩的孩子。杉树、黄柏、杜仲、银杏、杨树等数十种树木,或苍劲挺拔,或枝叶繁茂,把这座山映衬得像一个开发多年的旅游景点。

寒来暑往,夫妻俩对这里的一树一木、沟沟壑壑再熟悉不过。“这山上很难再栽下一棵大树了……”山上已被树木填得满满当当,徐绪祥一丝头发却都没有了,李大华的头发也白了。

“去年,习总书记提出,造林绿化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代接着一代干,撸起袖子加油干。我们会把这项伟大事业继续干下去!”轻抚荣誉,徐绪祥从容一笑。

如今,老徐家四世同堂,孩子们都很孝顺,夫妻俩欣慰之余,怀揣更多的是对那山、那路、那树的无限眷恋。即便时常忍受病痛,他们还是坚持每日看山护林,守着那份春华秋实。

39年风雨中并肩,他们就像两颗天际相互依偎的星辰;

39年绝音于深山,他们也像两粒大别山下细小的尘埃;

39年无悔人生路,他们更像不负壮志的青山和沁入心田的流水;

徐绪祥、李大华,两个人,一座山,一条路,一辈子!

来源:信阳新闻网 作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世界朋友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ro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