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信阳人|郭建:35年深山护林不言悔

35年,他怀着对大山的眷恋、对绿色的深情,默默坚守在天目山深处,用脚步丈量着林地,用眼睛守望着青山,用一万多个日日夜夜的坚守,换来了满山青葱……他就是信阳市劳动模范、今年52岁的平桥区天目山林场护林员郭建。

1月6日,记者驱车80公里,在天目山林场场部见到郭建时,他正在检修灭火机具。他说:“你来得巧了,恰逢天阴,要是天晴,我们都‘走山’去了。”

“走山”?我们的谈话,自然而然由此开始。

走 山

郭建告诉记者,“走山”是巡山的别称,是护林员的工作常态。

“巡山查险、护林防火、防止盗伐偷猎……我们的工作哪一样都离不开‘走山’。”说起“走山”,郭建打开了话匣子:“刚参加工作那会儿,‘走山’全靠步行,后来有了自行车,就骑车去,但有些路段自行车没法通行,就把车扛过去,再步行巡山。再后来,就有了摩托车,从1999年到现在,我已经骑坏6辆摩托车了。”

郭建是根正苗红的“林二代”。父亲是老革命,被错划为“右派”后,回到家乡的这片深山老林工作,后虽被平反,但他再没离开天目山,直到从林场场长的位子上离休。

生在山里,长在山里,郭建对山有着特殊的感情。1981年,初中毕业的他接过父亲手中的接力棒,成了天目山林场的一名护林员。当时的林场满目荒山秃岭,他暗暗发誓要把林场建成绿色宝库。

郭建选择了护林,便选择了艰苦、寂寞和危险。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天目山林区不通车、不通水、不通电。白天,他背着柴刀和干粮,手里拿着防止毒蛇和野兽袭击的竹竿,风雨无阻地“走山”。没有路,用柴刀劈一劈,饿了吃口干粮,渴了喝口山泉水,困了,就在树林里打个盹。

陪同采访的天目山林场党委副书记马军告诉记者,天目山林区共5.8万亩林地,设5个林区15个护林班。郭建每天骑摩托车要跑30多公里山路,还要沿羊肠小道步行近3个小时,才能将他看护的1万多亩山林走上一遍。

年复一年,郭建走遍了天目山的每一座山、每一道梁、每一条沟。天目山的一草一木,都见证了他“走山”的铿锵足迹,也记录了他面对盗伐偷猎不法分子的临危不惧。

1991年一个乌云翻滚、山雨欲来的晚上,郭建在“走山”时发现有两名可疑人员进入林区。由于管护面积大,一时间没有找到盗伐者的下落。很快暴雨如注,但他仍然坚持守候。夜里10时许,两名盗伐者背着木材正沿山道回家时,被他抓个正着。盗伐林木被及时追回,但郭建却因长时间淋雨病倒了。

职业的责任心使郭建养成了极为敏锐的防范意识,凡进入林区的人员及车辆,只要经他检查,总能发现一些问题。

2002年冬天一个大雪封山的早上,他照常“走山”,发现6个人形迹可疑,跟踪后发现是盗伐林木的,遂挺身制止。盗伐者一看只有他一人,便说道:“你少管闲事,不然叫你躺在医院里过年。”说着便要砍树,郭建急忙上前挡住,大声警告:“要砍树,先砍我!”双方僵持半小时后,盗伐者只好悻悻地走了。

打 火

天目山地处我市平桥区、驻马店市确山县、南阳市桐柏县交界处,素有“鸡鸣闻三市”之称。昔日人迹罕至之地,如今已成为省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风景如画,生态宜人,每到节假日,游人如织,给森林防火带来很大挑战。天目山林区附近村庄多,群众清明上坟、春耕备播烧地埂等,也都极易引发火灾。尤其是每年“十一”过后,风干物燥易起火,天目山就进入了防火期,护林员的工作重心就是“打火”。

一个“打”字,形象地反映了护林员扑灭森林火情的状态。山上杂灌丛生,荆棘密布,防火机具很难进入,很多时候只能靠人工扑救。每次“打火”,都需要护林员背着30多公斤的灭火机、防火油和砍刀等灭火机具,判断火情和火势范围,挖出隔离带,然后有效地“打”住火头,防止火势蔓延,进而“打”灭余火。

“火借风势,有时一秒钟就会窜出二十多米远。火头一旦打不住,损失就会增大,但打火头非常危险,既要经验丰富,又要有足够的体力,而且不怕危险。每次都是郭建冲在最前面,率先把火头打下去。”马军感慨地说。

由于山上植被好,腐殖层厚,天长日久碳化,遇到火情,“打火”最是艰难。往往是地表火打灭了,还有地下火,风一吹,就会“死灰复燃”。每次火“打”灭了,郭建都坚持留下来坚守。看不到一个火星,没有一处冒烟了,才肯离开。有时候,需要几天才能将火彻底打灭,他就背上方便面、矿泉水,寸步不离地在火场巡视。

山路崎岖,深夜打火,扭伤、拉伤、摔伤都在所难免。30多年来,为了“打火”,郭建已经记不清摔了多少个跟头,手脚被荆棘刺破过多少个口子,身上被火留下了多少伤痕。

有一年深夜,西山林区发生火情,郭建和同事们一起,连续奋战两个多小时。火打灭了,头灯也没电了,四周一片漆黑。郭建一脚踏空,韧带扭伤,不能动弹,被同事们抬下了山。还有一次,郭建打火太过投入,鞋子、袜子和裤腿都烧着了,他还毫不知情,回来后,妻子用剪刀小心翼翼地剪开鞋袜和裤腿,硬生生地扯掉了皮,但抹点烫伤膏和紫药水以后,郭建照常上班。

“现在老郭毕竟是50多岁的人了,腿脚不如以前灵便了,每次打火,我总提醒他,注意安全,别恁拼命。他答应着好,可一看见火,就全忘了,还是冲在最前面。”同是护林员的妻子徐红牵挂丈夫安危,更心疼丈夫。每次丈夫没日没夜地在山上打火,忐忑的她等在家里,总是把水烧好,茶泡好,等待丈夫平安归来。

坚 守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营林场举步维艰,郭建每年只能领不到2000元的生活费,扣除养老保险,所剩无几。最艰难的时候,家里连盐都买不起,妻子只好把唯一一只下蛋鸡和一个旧铝壶卖掉。

发不下工资,甚至连饭都吃不饱,让很多人打起了退堂鼓,外调的外调,下海的下海,停薪留职的停薪留职,郭建却一直坚守在岗位上,照样日日“走山”。后来,天目山的莹石矿开采日盛,工人每天挣个三四百元是稀松平常的事儿。但郭建却从没动过心,在他看来,开矿就要毁林,毁林让他心痛。当初和他一起招到林场的40多名青工,如今只有他还坚守在这里。

多年来,郭建常年住在林场,就连几公里外的集镇,也是很久去上一趟。对几乎没有娱乐的生活,郭建安之若素。但一天不“走山”,他就急得慌。每天晚饭后,他和妻子散步,走的路线都是崎岖的山路,哪儿高往哪儿走,以便随时发现火情。2008年至今,他没有回过一次几公里外邢集镇上的家。每年春节,他都和妻子留守在林场值班,等到初六七,同事们陆续回来了,他才会抽出时间去走走亲戚。

35年的坚守,让郭建练就了很多“绝活”。诺大的林区,每一块林地的林相都像地图一样,精确地刻在了他的脑海,哪个地方被偷伐了树木,他一眼就能看出;火情发生后,根据风向和风力判断是上山火还是下山火,从哪儿扑救,从哪儿收尾,他同样一目了然;林区土层哪里瘠薄哪里肥沃,哪里适合种湿地松哪里适合种黄山松,他张口就来;湿地松育苗、板栗嫁接……他样样都不含糊。

郭建全身心地守望着天目山,却没法守护亲人。女儿从小和爷奶一起生活,上中学后就寄宿在学校。山里信号不好,尤其是树叶遮天蔽日之时,往往就与外界断了联系。女儿高中时有次病得很厉害,怎么也联系不上父母,在老师的帮助下才得到及时救治。女儿上大学报到,也是一个人背上行李就出发了。女儿在新乡上大学4年,夫妻俩硬是没去看过一次。去年,女儿应聘到郑州外国语学校,郑州的亲戚打来电话:怎么这么狠心,孩子刚参加工作,你们也不来看看?电话这端,山一般的汉子郭建红了眼圈……

85岁的老父亲生病,郭建同样没能陪在身边。他说,等开春天暖了,他要带着父亲重回天目山,故地重游。父亲定当欣慰于天目山的巨变,也会因此原谅他的“不孝”。因为守望天目山,是他和父亲共同的事业……

来源:信阳新闻网-信阳日报 作者:时秀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世界朋友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ro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