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 决战决胜(下)

初秋的大地,金风送爽,阳光明艳。

在兰考县堌阳镇徐场村,1300亩优质泡桐汇成一望无际的绿色林海。焦裕禄当年种下的“守护树”,一茬接一茬,如今变成了群众脱贫增收的“摇钱树”。

这个村,60%的农户办有乐器厂,包括贫困户在内的村民足不出村就能打工,每月收入不低于5000元。

泡桐,勾勒出脱贫致富的梦想,成为兰考县年产值超过15亿元的“绿色银行”。

“首战必胜”!面对脱贫大考,兰考人像当年焦裕禄带领群众治理“三害”一样,兴产业、拔穷根,促改革、敢担当,转作风、强党建,普惠金融激活一池春水,县域经济风生水起。

一刻不敢耽误、一事不容推脱、一力不容保留、一户不能掉队,汇全省之智、举全省之力,按照“六个精准”要求,一场前所未有的脱贫攻坚战正扎实推进。

——识别务必精准

找准扶贫对象,方能避免“撒胡椒面”。

查清致贫原因,方能对症下药,精准滴灌。

从2014年4月到2016年6月,河南对贫困户建档立卡,并连续两次开展“回头看”,再核实。有楼房有轿车的“贫困户”被清理出去,难以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的贫困户被请了进来,脱贫攻坚的主战场精准锁定了。

“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学生郎,四看技能强不强,五看有没有残疾重病躺在床”。河南基层总结的精准识别顺口溜,简便易行,让识别工作更具操作性。

河南贫困状况千差万别、时时变化,一些老问题解决了,一些新问题又冒出来。需要以更高的站位、更严的要求、更实的作风,不松劲、不懈怠地打好这场硬仗、难仗。

2017年4月,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公布2016年度省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工作成效考核结果,指出河南存在贫困识别与退出准确率低等问题。

河南省委书记谢伏瞻说:“考核结果一针见血、切中要害,给我们喝了一服‘醒脑汤’、打了一针‘清醒剂’。我们要像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那样,真正下一番‘绣花功夫’,转作风、抓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河南省省长陈润儿表示:“既要看到差距在作风,更要看到差距在担当。要举一反三、查找问题,按照精准要求切实抓好整改。”

河南脱贫攻坚第三次推进会发出整改动员令,要求切实做到“三个零差错”:贫困户识别零差错,贫困户退出零差错,扶贫资金使用零差错;“三个明显提高”:精准度明显提高,认同度明显提高,满意度明显提高。

此后两个月,全省各级扶贫干部和基层党员干部迅速行动,对问题一村一村查找、对档卡一户一户校准、对帮扶一项一项抓实、对资金一笔一笔审核、对政策一条一条落地、对责任一级一级到人,边排查边整改,进行了一次全面体检、全面整改。

211万个贫困户档卡得到重新校准,村级组织扛起了主体责任,第一书记舍身忘我全力投入,工作更细致了,措施更完善了,识别更精准了……

2017年7月20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巡查组召开反馈会议,对河南整改工作这样评价:河南各级干部对脱贫攻坚工作高度重视,脱贫攻坚成绩令人欣慰,整改成效显著。河南脱贫攻坚已进入思想认识提高、政策措施改善、推动落实有力与扶贫成果加大的良性循环局面,干部的情绪是高涨的,人民群众是认可的、满意的。

——施策务必精准

滑县王庄镇大柳树村村部的空地上,一排排太阳能光伏板亮人眼目。

“俺两个儿子都有病,我身子骨也不好,多亏了光伏扶贫,俺家脱贫也有希望了!”贫困群众陈兰梅拿着一本存折,激动地说。

2016年4月,滑县自己筹措8000万元资金,又利用国开行扶贫贷款3.2亿元,推进光伏扶贫县域全覆盖,并网发电后,贫困户户均享受不低于3000元的年收益。

“阳光扶贫”,是河南精准扶贫的途径之一。河南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做足“转、扶、搬、保、救”五篇文章。

转,要转得好。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要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有活干,有钱赚。河南构建贫困家庭就业增收“立交桥”:

“走出去”,外出务工挣钱;

“引回来”,回乡创业带动就业,激活内生动力;

“稳下来”,做强当地产业,提供公益岗位,让贫困家庭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

周口出租车司机享誉杭州,确山小提琴能工巧匠叫响京城,新县子弟海外打洋工……截至今年6月底,河南88.25万贫困人口实现转移就业,改变命运。

扶,要扶得强。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必由之路、根本之策、长远之计。河南把精准扶贫与“三农”发展有机结合,与壮大区域经济密切关联,与加快工业化城镇化统筹推进,做出一篇满带泥土芬芳的鲜活文章。

在大别山、伏牛山、太行山区,特色种植满山乡,乡村旅游富农庄。

发起种植密植苹果的产业“二次革命”,洛宁县贫困户尝足苹果甜头;“房前屋后一亩茶,一塘肥鱼一群鸭”,光山县特色种植养殖用透环境红利;红石屋、红石墙、红石板路,“红石文化”惹人醉,襄城县乡村游渐成当地热点。

在平原地区,“扶贫车间村头建,足不出乡把钱赚”。

沈丘县38家电子、服装等企业及种养合作社设置“扶贫车间”70处,项目“小、巧、好”,让越来越多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在中原大地,产业集聚区、田园综合体、扶贫园区、扶贫基地龙头高昂;“政府+担保公司+金融部门”、“企业+基地+农户”、“支部+合作社+贫困户”,机制创新对接市场。产业扶贫项目覆盖110多万贫困人口。

搬,要搬得出。

2017年8月18日,在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工作推进会上,一则消息振奋人心:黄河滩区居民迁建第一批试点4676户、16718人搬迁入住已基本完成。

挪穷窝,才能挖穷根。河南创新易地扶贫搬迁举措,让村民“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

居住农户20户以下、贫困发生率50%以上的自然村,原则上实行整村搬迁。

搬迁新址要选在县城、乡镇、产业园区、乡村旅游等地区,便于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从资金筹措、地点选调,到让贫困群众喜迁新居;从妥善安置贫困家庭子女就学到贫困户就业;从柴米油盐生活点滴,到基础设施公共保障……一枝一叶总关情,桩桩件件暖民心。仅2016年,河南就建设集中安置点310个,对9.74万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

保,要保得牢。

很多贫困人口是因为丧失劳动能力而贫困,他们脱贫之路在何方?

河南的回答是,通过社会保障实施政策性兜底扶贫。

上蔡县建设扶贫助残托养院,对建档立卡贫困户重度智残人员集中托养,开启了“兜底脱贫”新模式、新途径。

全省实施贫困群众县域内住院“先诊疗后付费”等大病救助办法,大量贫困家庭告别“一人得病全家致贫”、“一人得病全家返贫”。

河南实施低保线和贫困线两线合一,将低保标准提高到年人均不低于3150元,惠及农村所有低保对象。

救,要救得急。

2016年3月30日,兰考县惠安街道居民张宪民14岁的儿子,因高压触电,身体大面积烧伤住院抢救。民政部门得知后,快速启动救助程序,及时送去救助金,解了燃眉之急。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面对突发困难,河南做好“及时雨”,送上“雪中炭”,实施特殊救助,精准“兜底”。去年至今,全省对8.3万遇到生病、交通事故、自然灾害等突发灾祸致贫返贫人口实施了特殊救助。

建立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两项补贴标准不低于每人每月60元。这一措施惠及全省136万残疾人……

河南工商联系统“千企帮千村”,妇联系统“巧媳妇”工程,工会系统“秋阳助学”、“冬送温暖”,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大河爱心助学”……四面八方纷纷牵手贫困群众,汇成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输不起、拖不得、慢不得,必须赢!

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河南挖穷根,摘穷帽,奔小康。

摆脱贫困 凝聚党心民心

党中央制定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要是笑,就说明政策好。要是有人哭,我们就要注意,需要改正的就要改正,需要完善的就要完善。

——习近平

2017年3月27日,一则消息令世人瞩目。

河南省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今天是兰考85万人民值得永远铭记的日子,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兰考戴了几十年的穷帽子终于摘掉了!”

焦陵前,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在台阶上摆上雪白的馒头;焦桐下,守护人魏善民洒酒三杯,久久不愿离去,心里默念着:

“焦书记,兰考脱贫了……”

2016年,兰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1124元和9943元,增速均居河南省直管县第1位。

从“兰考之问”到“兰考之变”,是脱贫攻坚河南答卷的精彩一页,一场影响深远的变革正在中原大地发生。

——脱贫攻坚像丰沛的甘霖,滋润着百姓的心田,改变着百万人的命运

卢氏县文峪乡南石桥村刘建朝的孩子考上了大学,却为学费发愁。河南教育扶贫资助、“雨露计划”等,让他家的难题迎刃而解。是脱贫攻坚,舒展了“刘建朝”们紧皱的眉头。

沈丘县贫困群众黄银龙,看病出院结算时又惊又喜:“花了两万七,退回来两万五!”城镇居民医保、大病保险、大病补充保险、商业保险……是脱贫攻坚,为“黄银龙”们织就了健康的“防护网”。

“没想到我这老了老了,住上了新房!”罗山县马良玉老人双眼噙着泪花,半夜起来还要摸摸新砖、新门、新窗户。是脱贫攻坚,让“马良玉”们圆了多年的“新房梦”。

贫困,曾经如影随形;梦想,曾经遥不可及。如今,脱贫攻坚带来的希望,又照亮了贫困群体的生活。这抽象的数字,又凝聚着多少心血和汗水,欢笑和泪光——

2013年以来,河南每年有百万人脱贫;2016年,2125个村摘帽、112.5万人脱贫;2016年,河南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34.9元,增长9.8%。

——脱贫攻坚像有力的巨手,推动着河南农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一棵食用菌带动一方人致富。清丰县扶贫生产基地,用欧美技术生产食用菌,产品凌晨四点就能运到北京市场,中午出现在餐桌上。这一产业让全县上万贫困户就业增收。

一次大搬迁让乡亲们变身城里人。2014年,封丘县李庄镇,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首批黄河滩区居民迁建试点。一座新城在黄河大堤北边拔地而起,数万群众告别滩区,喜迁新居。

一根小网线联通外面的世界。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光山县作典型发言。全县开设网上店铺,发展“农村淘宝”,带动7300多贫困人口就业脱贫。

在河南,脱贫攻坚有力推动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强了农村基础设施,加快了城镇化进程,促进了生态文明建设,夯实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

——脱贫攻坚像熊熊的火炬,照亮致富梦想,点燃贫困群众的拼搏激情

满头大汗,那个在脚手架上来回穿梭的,是太康县老冢镇人闫永亮,家里因父亲有病致贫。2013年小闫参加“雨露培训”后,拉起一支建筑队伍闯世界,不仅自己脱了贫,还带动村里30多户脱贫。

手不停歇,那个往快件盒里装多肉植物的,是封丘县鲁岗镇贫困群众孙建蔓。她是位聋哑妇女,还养着两个孩子。靠着在扶贫基地里辛勤打工,一天能挣50元,脱贫的希望触手可及。就连下乡调研的省委书记谢伏瞻,都竖起拇指为她点赞。

撸起袖子加油干。越来越多的群众内生动力被激活,从“要我干”到“我要干”,变“宁愿苦熬,不愿苦干”为“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真正成为脱贫战场上的生力军。

——脱贫攻坚像火热的熔炉,淬炼着干部作风,凝聚着党心民心

这一幕幕,在人们的心中定格——

在那个农忙的春日,光山县州湾村乍暖还寒。

一位文弱秀气的驻村女干部双腿一软,晕倒在抛秧的水田里,这天距她刚做完手术不到一个月。她是省科技厅派驻第一书记陶曼晞,她像一只春蚕:

“倾己之所有,织一方锦绣。”

在那个清冷的冬夜,内蒙古锡林郭勒大草原寒风呼啸。一位年近六旬的女同志不时裹紧棉大衣,抵御刺骨的冷意。身后的车斗里,传来羊羔的叫声。她是“厅官”第一书记吴树兰。心脏“搭桥”不久的她,跟车上万里,替贫困群众买羊卖羊。吴树兰在日记里动情地写道:

“没有落后的群众,只有落后的干部。”

在那个悲伤的日子,新蔡县殡仪馆庄严肃穆。上千名干部群众为一人送行。他是余店镇二宋庄村驻村第一书记赵超文,因心梗倒在扶贫一线。他走那一天,满村恸哭;他驻村一年,全村203户590人脱了贫;他灿烂的生命,定格在32岁。挽联悲咽:

“那菜畦,那果林,田间地头足迹深。为俺家,为俺村,三十二岁献了身。”

给人民当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当领导干部走家串户倾听百姓心声,千方百计察民情、听民声、解民忧;

当第一书记挽起裤腿跳进稻田和群众一起干农活;

当村干部绞尽脑汁把致富项目引进贫困闭塞的乡村;当乡亲们拿到劳动报酬、社保补贴,重燃生活的希望……我们就拉近着距离,融入着群众,践行着宗旨,凝聚着民心。民心是什么?

民心,不就是驻村干部一觉醒来,“捡到”的那捆挂在门口洗好的蔬菜?

民心,不就是为牺牲在脱贫一线好干部送行,那一眼望不到头的队伍?

民心,不就是贫困群众一听到脚步声,就知道“闺女来了”的那份欣喜?

民心,不就是滑县西道口村吕同凤老大娘,一针一线绣在枕套上的那五个字:热爱共产党……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有5500多万人摆脱贫困,河南有470万人摆脱贫困。

这是人类反贫困史上的中国奇迹,这是脱贫攻坚战场上的河南决战。

——这一战,昭示着一种精神。自强不息,真抓实干、久久为功。愚公移山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在新的时代传承升华,光辉夺目。没有啃不下的“硬骨头”,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

——这一战,体现着一种探索。听从号令、因地制宜,开拓创新,精准发力。众志成城、移山填海的脱贫攻坚战,为全国脱贫攻坚的大局注入着中原的智慧和力量。

——这一战,彰显着一种担当。脱贫攻坚闯关夺隘、挥师前进,爬坡过坎、步履铿锵。

未来三年,中国还将有4335万人脱贫,河南还将带领317万父老摆脱贫困。

全面小康,近在眼前;中国梦圆,曙光已现。

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来源:信阳新闻网 作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世界朋友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ro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