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 我在现场】合作社的特殊“主角”

信阳日报报晓风客户端记者 郭 靖

从金刚台镇到杜畈村委会的路上,沿途要经过一排新建的小楼,马路对面竖着一个古香古色、写有“本生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宣传栏。

“你瞧,那是村里返乡成功人士蒋本生创办的,不少贫困户入股分了红。”

“脱贫,要让村民看到实实在在的收益。以合作社为带动,村里的贫困户都实现了就地增收。”第一次来到商城县金刚台镇杜畈村,陪同的村干部就高兴地向记者介绍。

这几天,在蹲点采访中,记者听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是“合作社”。带着好奇,6月20日上午,记者来到本生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生态休闲观光园。

“老板在吗?”还未进园,记者碰巧遇到正打听合作社情况的年轻小伙儿。小伙儿叫刘宝金,一大早从固始县赶来,“新疆、甘肃做生意的朋友看到合作社网销的土特产不错,打算订购,今天我特意来看看。”

“老蒋这几天去外地谈项目了,我带你们进园转转。”蒋本生的妻子郑才平大老远冲我们招手。

走进观光园,记者看到,食用菌基地种植的灵芝,一个个已冒出头来;20多亩“稻虾共养”有机稻田的秧苗随风摇曳;半山坡上,几个村民正在栽红薯苗。

“他们都是村里的贫困户,农闲时在这打工,一天最多能挣100块钱。”郑才平边介绍边冲地里村民打招呼。听到说话声,有村民凑了过来,你一言我一语:“家里有病人出不了门,这里离家近,没事干点活儿能贴补家用”“闲时一个月差不多能挣1000多块”……

接过话茬,郑才平打趣说,合作社优先录用村里的贫困户,打工的多数都是贫困人口,他们是这里的特殊“主角”。不仅有打工钱,通过“项目入社、土地入股、就近就业、分红保底”的形式,本生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和当地村民达成互助帮扶协议,增加贫困户的收入,而村民把自己的田地、山林、种养项目等入股合作社,能够可持续地获得分红。

2016年入股合作社的20户贫困户,去年年底每户分红800元,其中17户还平均拿到千元以上的土地收益金。这些数据在园区的宣传栏中清晰地显示着。

在脱贫帮扶中,合作社发挥带动效应,让贫困户增收,这在村里已是普遍的事。杜畈村位于浅山区,耕地分散收成低,村民围着人均一亩二分田“谋生计”,只能自给自足。经过思考和调研后,村里探索出“合作社+贫困户+基地”的发展思路。

通过政府引导、能人带动,创建以贫困户为主体的各类专业合作社,该村实现了贫困户自我脱贫、就地增收。如今,与本生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类似,村里的大别山蜂农专业合作社带动50户贫困户脱贫,老兵茶叶专业合作社带动20户贫困户脱贫。

临近中午,忙完活的村民陆续回家。看到完工的妻子,等在门口的贫困户余明付开心地说:“能打工能分红,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现在党的政策好,脱贫才不愁呢!”

来源:信阳新闻网 作者:郭 靖 从金刚台镇到杜畈村委会的路上,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世界朋友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ro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