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领路人”——记新县沙窝镇杨畈村第一书记刘宏斌

接地气才能有灵气,俯下身才能心贴心,基层能看到最美的风景。市国资委驻村干部刘宏斌,从2015年9月下派到新县沙窝镇杨畈村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以来,进农家、访农户、解难题,驻村帮扶工作开展了一年多,这个曾经一穷二白的贫困山村焕发出新的生机。

从新县县城出发,沿339省道向东北方向行驶约36公里,隐藏在大山中的杨畈村渐渐进入视野。杨畈村现有村民610户2500人,其中贫困户166户597人。

“人生地不熟,部分村民有误解,我又是北方人,一开始听不太懂新县方言。”回想起一年前刚驻村的那段时间,刘宏斌感慨万千。

走村入户摸民情

为了尽快适应驻村工作,刘宏斌来到杨畈村的第二天就在村支书的帮助下绘制了一张村里各组、湾地图,骑车深入田间地头、走村串户。在走访过程中,他随身携带笔记本和手机,对各家庭基本情况、住址、致贫原因、脱贫措施、帮扶责任人等信息进行记录、画图、拍照,然后多次走访“复习”。

刚开始走访时,个别村民认为刘宏斌是“骗子”,要么对他装聋作哑,要么就只说“我家穷啊,多给我们点儿钱吧”。为什么群众对我不认可?刘宏斌觉得可能是自己还没有真正走进村民心中。于是,他换上灰土色衣服,在穿戴打扮上和大家一样,学习村民的说话做事风格;与村民一起在村部看露天电影,给大家散烟;与村民一起跳广场舞,给大人、小孩买雪糕。经过长时间走访、接触,他晒黑了,与村民的距离近了。渐渐地,村民主动找他谈心交心,和他一起跳广场舞,一起讨论村里的发展大计。

为了寻找杨畈村的发展、脱贫之路,刘宏斌到邻乡、邻村参观考察羊、鹿、猪、鹅等畜牧业养殖场,看了西河、毛铺古村落,到茶园、石榴园学习了解种植效益。驻村的头3个月,他就走遍了村里的合作社、砖厂、砂场、油坊;访遍了村里的电工、客货运司机、养牛养猪大户和种植大户。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他与村干部、农技专家和贫困户多次交流,逐渐摸索出了杨畈村的脱贫之路。

内外联动惠民生

结合村里实际,刘宏斌通过入户调查,经村组长、党员代表和群众代表会议通过,并按照“四加二”工作法进行贫困户精准识别,识别贫困户166户597人。其中,2015年脱贫并验收104户445人,2016年拟脱贫62户152人。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为了让贫困户掌握一门技术,刘宏斌组织他们到县城进行就业、技术培训,引导、帮助贫困户外出就业,并广泛宣传“雨露计划”、小额贷款计划,在落实“六项措施”的同时,重点扶植村里的2个合作社——万盛生态水产养殖合作社和汉塘林茶种植合作社,利用合作社就地解决群众就业问题,使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

2015年以前,杨畈村只硬化了1条村组公路,只修了1口大塘,村内没有路灯,也没有文化广场。为此,刘宏斌多次到市县相关部门争取资金和项目支持。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各级各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在村两委班子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杨畈村的村容村貌正在改变:通过争取到的项目和资金,村里新建了文化广场和大塘,硬化了村组道路,治理了熊河村内段堤坝,339省道村内段沿路亮化、绿化工程进展顺利。与此同时,刘宏斌还与施工单位协商,要求村内项目施工时优先使用本村贫困人员。

真情付出得民心

驻村以来,刘宏斌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村民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一年多来,他严格按照驻村“五天四夜”要求吃住在村,每周按时坐165公里近3个小时的公交车到村,周末在村坚守亦是常事。

作为刘宏斌的“后盾”,市国资委主要领导带头与有关部门协调争取项目、资金,还多次带领部分职工到村指导扶贫及农业生产等工作。

目前,刘宏斌提出的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等措施正逐步得到落实。谈及杨畈村村容村貌改善,刘宏斌滔滔不绝:杨畈村新型农村社区杨畈社区已初具规模,社区内公共厕所、垃圾池、垃圾桶、卫生保洁已配套,文化娱乐健身场所器材已到位,路灯等基础设施正在建设,社区内住户已达65余户,将再安置19户搬迁贫困户;胡湾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建设持续推进,村庄内各种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上湾组村级美丽乡村建设全面铺开,339省道到村组道路已硬化为4.5米宽的水泥路面,村口大塘已整修完毕,杨畈村小学食堂已建成……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杨畈村被沙窝镇镇政府评为2015年度工作目标任务完成先进村,被新县县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你的脚下沾满多少泥土,心里就沉淀多少真情。的确,只有心怀群众、心系群众,群众心里才会装着我们,才能真正得到群众的认可,才是真正让人民满意、让党放心的好干部。”这是刘宏斌驻村之后的感悟,也是他今后工作的精神动力。

来源:信阳新闻网-信阳日报 作者:赵雪峰 李 海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世界朋友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ro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