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许昌特大诈骗案嫌犯:老人们疾病缠身 他们有需求

对话嫌犯:“反正谁也不认识,能销售出去才有钱赚,管他们呢”

以销售保健品送补贴为名,其实这是电信诈骗的老手法,很多人早已熟知了。然而,连办案的民警都很奇怪,这些方法老套的电信诈骗,为何还会有这么多人受骗,嫌犯们为何会屡屡得手?

8月30日下午,郑州晚报记者深入许昌县看守所与电信诈骗嫌犯展开对话,试图揭开他们的从事诈骗的动机、行骗的过程,以及他们在实施诈骗后鲜为人知的心路历程。

“我在饭店里打过工,也在商场里干过活儿,收入都不高,这个活儿干起来还不错。”1990年出生的刘某某来自淄博市淄川区,父母都退休了,2015年5月进入淄博宏天商贸公司上班,“看了公司的宣传片,听了培训,感觉还可以干,但心里还怯怯的,能行吗?”

起初,他按照公司要求每天去给分配的对象拨打电话进行销售,然而,对方要么不听要么挂断,成功率很低,他也很着急,不过一星期后他签下了第一单,销售出去400元。此后,胆子大了起来,“反正谁也不认识,能销售出去,这个月才有钱赚,管他们呢。”

刘某某说,他们也总结了经验,把老人们的信息分为三种:第一种是“热线”,就是第一次拨打过去,成功率很高,直接成交的,哪怕一小笔也行。第二种是“余线”,就是第一次没成,二次、三次拨打的,会继续以优惠、补贴力度等引诱,促成销售。第三种是“呼损”,就是拨打多次不成交,“资源差”,可以放弃的。

老人身边有儿女,会及时挂断电话

“老人们上了年纪,大都疾病缠身,他们有需求。”刘某某说,自己推销的保健品连自己也没见过,只是听了公司介绍,而且标价还很昂贵。“我给江苏无锡的客户杨先生邮寄过《红墙健康卫士》书后,拨打过去,杨先生对产品感兴趣。”他就趁机给予优惠诱导他,“一套7998元的产品,中奖卡冲抵3000元,名额有限,以4999元可以给他,客户很高兴,一下要了两套,还以为自己省了6000元。”

刘某某说,他分析认为杨先生有钱,就加大了力度,又成功销售几次。去年至今,他的销售业绩是70多万元,一些时候月薪达到1.5万元,让他很满足,“有些人很好忽悠,可以成交多次,越干越有劲儿,我一些同事月薪可以达到两三万。”

他说,他们之所以可以屡屡得手,正是利用了买家这种贪小便宜的心理。“很多客户把买来的保健品当成了药品,我们也顾不了那么多,其实保健品并不治病。”他说,“打电话时会首先询问老人是否是一个人,如果有家人陪伴会及时挂断电话,因为老人的子女或朋友会帮助老人进行分析,这样业务很难促成。”

原定十月结婚却双双被抓

“其实,我是知道这个事情不正常,挣扎了好几天,想放弃了,但后来因为缺钱,又开始做了。”刘某某说,公司的流动性强,一些员工承受不了良心谴责,选择了退出。

刘某某说,经过一年多的“电话销售”,他发现这么几类人很容易上当:一是文化层次比较低的,二是外来务工人员,三是年纪大的,遇到事容易轻信他人。

他抱着一种侥幸心理:“这么多同事都在做,一年多了,也没什么事,后来我也觉得不会有什么事。”他说,女朋友也是公司的培训讲师,他们每个月的收入可以,谈了好几年了,父母帮助买了新房子,打算今年“十一”结婚。“现在我们俩都进来了,都涉嫌电信诈骗,我非常懊悔,彻底毁了自己。”

来源:中原网 作者:记者 石闯/文 周甬/图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世界朋友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ro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