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遇时光里的繁星系列报道】商城县郭窑村:千年窑火不灭 美丽古村重生

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涛 袁野 李亚云 /文 周涛 /图 周涛 徐毅恒 袁野 见习记者 杨欢 /视频

大别山区商城县双椿铺镇,有一个小山村名叫郭窑村,四面群山环抱,风光秀丽。据县志记载,郭窑老窑原址建于元末明初时期,为纪念郭秀才弃文从商,造福一方,郭窑和郭窑村故而得名。

繁星1.png

航拍古村

了解这个在2018年被评为河南省传统村落的村子,还要从这个郭秀才说起。“700多年前,这个姓郭的秀才做起了陶瓷生意,一次偶然来到小村庄,拉了一些红土回去,没想到烧制的陶器远比他之前的好,于是干脆在这里建起了龙窑,这个村也就自此以他的姓氏来命名。”手指着身后的郭窑遗址年轮墙,郭窑村村委会主任梅延权娓娓道来。

梅延权介绍,遗址堆积层中堆放着大量的陶片,年代跨越元、明、清、民国,甚至到新中国成立初期,见证了历史的年轮,见证着郭窑的发展。堆积层中器形比较丰富,有酒燎子、灯燎子、大缸、斗缸、酱盆、面盆、菜盆、汤盆、碗盆、油坛子、五斗坛子等84种产品。

“鼎盛时期的郭窑村有16条龙窑,陶瓷产品近百种,技艺精湛,种类齐全,远销大江南北。正是由于郭窑村有着700多年悠久的制陶历史,郭窑制陶技艺被评为信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梅延权告诉记者,随着时代的发展,塑料制品的取代令制陶人纷纷转行,而1000名窑工的兴盛景象不再,真正能够熟练制陶的也不到10人,而且这部分手艺人的年龄都在65岁以上,被命名为商城县“民间工匠艺人”的姜春海便是其中之一。

见到姜春海时,他正在工作室里忙碌着,准备几天后的开窑工作。见记者来,姜春海连忙手指向室内墙面上的老窑口照片介绍起来。“作为老工匠,感受到村里的窑口又火热起来,心里说不出的欢喜。”姜春海介绍,村中新建的龙窑提温速度和保温效果更好,温度可达1300℃以上,不仅可以烧制陶器,还可以烧制瓷器。

繁星2.png

孩子们体验制作陶器

用一口窑,兴一方产业,富一方百姓。事实上,新建的不只是一座新龙窑。为传承传统的制陶技艺和保护这千年陶瓷村落,由商城县政府平台公司、双椿铺镇振农城乡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浙江礼乐创意文化有限公司三方合营的河南省郭窑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成立了。规划建设了涵盖老龙窑旧址保护区、新龙窑、国家级陶瓷大师工作室、老艺人传统制陶工作室、陶艺创作中心、产品摆放区、游客集散中心、乡村陶瓷艺术馆、研学基地、产品展销中心、露营基地、考古基地和陶土保护区。

今年4月份刚启动建设,就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特别是郭窑红陶柴烧新窑迎来首次试烧开窑后,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据不完全统计,去年11月份至今,郭窑村已经累计接待旅客近40万人次、学生研学4000余人次,创收510多万元,还带动了28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一条“土陶+旅游+乡村振兴”的产业链,在原乡人、归乡人、新乡人的协同努力下蓬勃发展。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依托郭窑红陶独特资源优势,立足文旅文创,盘靓乡村风光,盘活非遗技艺,盘火文化遗址,让游客坐得下留得住,让村里有人来,有活干,有钱赚。”在乡村陶瓷艺术馆,河南省郭窑红陶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巧娟信心十足地告诉记者。

采访结束时,回望郭窑小镇核心广场,合在一起寓意“郭”与“窑”的一个炖锅和一座火窑的网红造型建筑,在阳光下显得灿灿生辉。郭窑之火生生不息,一幅宜居宜业的未来乡村图景正徐徐展开。

来源:信阳新闻网 作者:@郑琦 投稿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世界朋友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ro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