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 我在现场】信阳日报多路记者“蹲点扶贫村” 用“

编者按:6月16日上午,随着信阳日报社9名记者宣誓出征、奔赴基层一线,信阳日报社“脱贫攻坚记者蹲点”采访活动正式拉开序幕。

此次采访活动是根据中宣部《迎接党的十九大“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主题采访活动方案》、省委宣传部《迎接党的十九大宣传工作方案》总体部署和省委宣传部《关于组织开展“脱贫攻坚记者蹲点”采访活动的通知》要求及全市迎接党的十九大宣传暨“砥砺奋进的五年”主题宣传动员会议的安排而开展的。

采访活动时间为6月上旬至8月中旬,9名骨干记者分两批到9个贫困村蹲点采访。采访内容主要聚焦基层脱贫攻坚工作,深入采访各贫困村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和市委脱贫工作系列安排部署的扎实举措和生动实践,各贫困村脱贫攻坚的经验做法和鲜活故事,农村基层脱贫攻坚工作中涌现出的典型人物和感人事迹。

李海:用“绣花”功夫讲好脱贫故事

6月16日,我来到光山县凉亭乡石盘冲村开始了为期15天的蹲点采访。该村是国家级贫困村,近年来通过发展产业、打造美丽乡村,群众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loading...

驻村期间,我感受最深的是,在脱贫攻坚过程中,不仅村两委班子凝心聚力,以党建激活村里党员干部的扶贫工作斗志,集思广益共谋脱贫良策,而且很多贫困户在村干部“扶贫先扶志”的引导下,抛弃“等靠要”思想,激发了脱贫内生动力,结合实际“借力”各项扶贫政策,走上了一条可持续地脱贫之路。

见报稿件《疾驰在致富路上的“宝马车”》

目前,本人见报稿件有《疾驰在致富路上的“宝马车”》(6月19日一版)、《90后驻村“第二书记”李旺荣》(6月24日一版)。两篇稿件的主人公均为贫困户,计划今年脱贫。第一篇稿件已被光山县宣传部官方微信“智慧光山”和组织部官方微信“光山先锋”转载。因该村为河南省农村信用社信阳市办公室扶贫联系村,该办主任赵建恒看过文章后说,将加大对该村金融扶贫力度,在全市范围内寻找更多因惠农贷款脱贫的先进典型进行宣传。(记者李海)

李小然:希望用文字记述、传递贫困村的“花样希望”

loading...

6月16日我来到龚营村蹲点采访。一入村,我先了解了村情概况,以便接下来有条理地开展调研采访工作。龚营村位于潢川县白店乡北部,辖18个村民小组,全村贫困户61户,其中因病致贫的占大多数。截至目前,该村已实现通路、通电、通电话、通宽带,全村道路硬化19公里,有综合文化书屋、标准卫生室、小学。

见报稿件《龚营村里的花样希望》

在走访贫困户的过程中,我发现相当多的人虽然深陷贫穷、经历困苦,却并没有灰心丧气,反而不断劳作、努力上进,保持着良好的精神面貌。随着采访的深入,我逐渐了解到,龚营村106国道两边大片土地涵盖在潢川县万亩花木精品博览园项目中,这为村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平台。正是有了这样的基础,村里协调安排贫困户到园区务工,增加了他们的收入,助力脱贫。同时,以企业入驻为契机,带动部分农民种植花木增加收入。目前,该村90%的耕地面积都已用来种植花木。

这样有活力的景象,我希望用自己的文字记述、传递。(记者李小然)

曹新俊:用心用情讲好脱贫故事

loading...

6月16日下午,记者来到罗山县尤店乡李湾村,开始了为期15天的脱贫攻坚蹲点采访。

一进村,记者就把村庄“逛”了一遍,对村里的情况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李湾村有1800多人,耕地2800多亩,蔬菜种植面积约2000亩,贫困人口有200余人,脱贫攻坚的难度很大。

为讲好李湾村的脱贫故事,记者每天行走于田间地头,了解菜农特别是困难菜农的脱贫经历。走访中,记者发现有两点非常重要:党和政府的政策支持、群众的自强不息。例如,村民李正喜,不等不靠,自强不息,当起了村里蔬菜“经纪人”,如今收入不错,还能及时帮村民把菜“推销”出去。村民李玉恩托党和政府的政策,不仅学会了种菜技术,还承包了30多亩地。这段时间,他平均每天只睡3个多小时,忙着摘菜、卖菜十分辛苦。虽然辛苦,但这两年,他每年能纯赚7、8万块,靠着这股拼劲,他成了村里脱贫致富的典范。

在李湾村的蹲点中,记者发现了很多像李正喜、李玉恩这样已经脱贫致富、或正在脱贫路上的群众,他们的事迹十分感人,很有代表性。记者也会用心用情将他们的脱贫故事讲好,鼓励更多的贫困群众坚定信心,早日走上致富路。(记者 曹新俊)

郭靖:荷花的清香 希望的前景

loading...

至6月22日,在商城县金刚台镇杜畈村,蹲点采访已过去一周,我的采访对象从到自强不息的贫困户,到村里的返乡创业带头人,再到扶贫一线工作的驻村“第一书记”、村支书、老党员,他们的角色不同,却为同一件事“扶贫攻坚”“脱贫致富”而共同努力。

坐落于大别山怀抱中,杜畈村山水相依,初见时,一路都是平坦的水泥路,畅通无阻;村容整洁,一道道文化墙与屋后的荷塘、竹园相映成趣……这些体验,于我而言,新鲜又惊喜,于是写下了第一篇稿《初识杜畈:山村焕新风》。

见报稿件《合作社的特殊“主角”》

此后的驻村,我每天都在寻找精彩的故事,深挖扶贫的好做法。在杜畈村,全村贫困人口105户468人,大部分是因病致贫、因学致贫。在我所走访的贫困户中,几乎每家都有病人,他们中很多缺乏劳动力,能务工的也出不了远门。怎么办?村里探索了“项目入社、土地入股、就近就业、分红保底”脱贫做法,这也构成了我的第二篇刊发稿件《合作社的特殊“主角”》的采写思路。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位于山区,在采访过程中,时常会遭遇一场不期而遇的阵雨,却看到了雨打荷叶的美景;骑着电动车穿梭在村里的小路上,从第一次的陌生感,到有老人、孩子习惯性地打招呼.....在一次次的深入接触与交流中,让杜畈村民认识了我,也让我记录下这里的人与事。

驻村期间,我看到多的是田间地头里忙碌的身影,听到多的是党员干部与村民们议论致富办法的话语。带着对乡土的浓厚感情,怀揣不屈不挠的一股劲,一步一个脚印迈向目标,扶贫者如此,脱贫者亦然。这是我从他们身上看到的精神,能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报道,留下更多脱贫攻坚路上的精彩故事,这也是我作为新闻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记者 郭 靖)

来源:信阳新闻网 作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世界朋友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ro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