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文明新风遍城乡

图为世纪广场一角。余 宁 摄

行走在信阳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勤俭节约、中国梦等系列公益广告。细心的人还会发现,如今在我市,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助人为乐、拾金不昧、见义勇为等义举,渐渐成为广大群众的行动;孝老爱亲、家庭和睦、邻里和谐等友善,逐渐成为众多家庭的家训;公平公正、诚实守信、敬业奉献等理念,慢慢成为各行各业的准则。

自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以来,我市不断开展“讲文明、树新风”系列活动。文明新风深入人心,志愿服务百花齐放,家风创建遍地开花,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呈现出了“弘扬新风进行时,文明全市总动员”的良好态势。“全国最美家庭”邓志成家庭、杨光家庭,“全国道德模范”、“全省道德模范”许光、黄久生、胡阳海、黄春刚,“中国好人榜·敬业奉献好人”曾传兴,“河南省乡村好媳妇”冯国秀等,一张张信阳“文明名片”正熠熠生辉。此外,不断涌现的凡人善举,更如阵阵暖流温暖了整个申城。

农村,春风化雨人间情

淳朴、厚道、有爱心,这些充满善意的词汇说起来很简单,但坚持做到,就不简单了。淮滨县栏杆东乡村有这样一对夫妇,张霞和倪志涛,他们睦邻友善,热心助人,用点滴善举诠释着助人为乐的精神,成为左邻右舍心目中的好榜样。

近些年,随着本村村民大量外出,东乡村的留守儿童也成了社会问题。由于家庭农活繁重,多数留守在家的老人也顾不上孩子,甚至儿童安全也成了问题,张霞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在反复思考之后,她决定在家办一个留守儿童托管所,帮助外出村民照看这些留守孩子。2009年,在丈夫的支持下,张霞的托管所开学了,成了当地第一所托管所,为附近家长解决了孩子无人照看的问题,当年就收留了20多名儿童,除了收取基本的餐费和生活费,张霞没想过以此盈利。

丈夫倪志涛也是个热心人,75岁孙大娘长年有病,儿子三年前因外出打工摔伤了腿,儿媳因嫌弃家穷而远走他乡。接二连三遇到的不幸,让这个完整的家庭支离破碎。为了帮助孙大娘早日摆脱困境,倪志涛通过多方努力,帮助孙大娘找到了一份看门的差事,月工资有一千多元,解决了一家人的生计问题。

和张霞夫妇一样热心肠的还有商城县汪桥镇镇河铺村的肖德银夫妇,他家有一个家训——助人睦邻。村里69岁的陈保珍是家里的顶梁柱,儿子肖德华自小患脑膜炎后痴呆,儿媳妇是聋哑人。今年孙女肖乃春考上大学但学费却没有着落,为此陈保珍寝食难安。了解到陈保珍家的困难后,肖德银义无反顾地伸出了援助之手,最终在他的资助下,肖乃春如愿进入了大学。

“一个人做一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做好事让我自己心里舒服。”肖德银告诉记者,没有什么比帮助别人解决难题更让自己开心的事情了。

融洽的邻里关系,和谐的家庭关系,是肖德银秉承的为人处世原则。肖德银做好事,离不开妻子李光英的理解和支持。村里的孤寡老人有困难,李光英就慷慨解囊;村里无劳动能力的农户有需要,李光英就自愿去当“清洁工”。对他们来说,虽然孩子都不在身边,邻居一样也是亲人。

在广大农村,不仅涌现出一批热心助人、睦邻和善的好人、好事、好家庭,让文明新风有事可讲,更出现一些好做法、好典型,让文明新风有迹可循。

“守诚信、品质高、知礼仪、教养好”,“爱国家、讲奉献、多敬业、要友善”……这朗朗上口的“三字经”是息县临河乡杜围孜村精心编撰的村规民约,因其通俗易懂,贴近实际,深受广大村民欢迎。

“有了这个公约,大家心里就有了一杆秤,谁违背了它就会被人看不起。”村民纷纷表示。息县在全县开展了《村规民约(居民公约)》修订工作,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四德”教育为内容。 这些村规是经过多方收集资料,考察借鉴外地“村规民约”,并结合本地实际问题,编制形成范本的。其内容涉及法制建设、家庭建设、综合治理等多方面,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德”教育纳入《村规民约》三字经,为村民指明了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风向标,引导村民讲道德、遵道德、守道德,为形成良好村风,建设文明美好家园奠定坚实的基础。

城市,新风拂地暖人心

“离开她两三个小时还可以,离开她两三天我就活不下去。”80岁老人刘素兰口中的“她”就是自己的大儿媳龚蕴仙。人如其名,今年53岁的龚蕴仙是一名善良、孝顺的普通妇女。在与婆婆一起生活的20多年里,她用孝心和爱心让这个不富裕的家变得幸福温馨。

居住在浉河区湖东办事处三五八社区的刘素兰一向身体不好,大手术就做过三次。婆婆年纪大了,羸弱的身体需要有人照顾,稍不小心摔倒碰伤是常有的事。大儿媳龚蕴仙就将婆婆接到自己家中,为了照顾婆婆,下岗在家的她只好找些能够兼顾家庭的工作,方便照顾老人。她一日三餐为婆婆做饭吃,睡觉前给婆婆烧好热水洗脚,婆婆牙口不好,就单独给婆婆开小灶做面食、流食。婆婆不喜欢吃外面卖的馒头,龚蕴仙就常年坚持自己蒸。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龚蕴仙做的点点滴滴细微小事,便汇聚成汩汩暖流温暖着婆婆刘素兰幸福的晚年。

“蒸一锅馍还弄出三种花样儿,有馒头、有咸卷、有甜卷,因为怕我不想吃甜食。”提起自己儿媳妇的好,刘素兰总有说不完的话。“没有我这大媳妇,我早就离开这个世界了,她比亲闺女都亲。我离开谁都可以,就离不开我这儿媳妇啊。”老人动容地告诉记者,上次她半夜摔倒,头部流血,幸亏儿媳及时发现叫人将她送医院,并伺候她直到康复。在龚蕴仙的影响下,孙子对奶奶也是孝顺有加,大学刚毕业拿到第一份工资便寄回来一半给奶奶过生日,在外地工作的他,定期给奶奶打电话,每逢回家都要给奶奶带礼物……

鲍氏社区的彭慧,人到中年,不幸丧偶。退休在家的她,全心全意地做起了一名社区志愿者。从今年4月份开始,她每天都驻守在“邻里互助社”里,与困难群众和残疾人在一起。“我只是一名沟通员,做的都是小事,每天就是走访社区里的特殊群体,谁家有困难就顺手帮一帮,解决不了的就向居委会反映,带志愿者去到群众家帮忙。”彭慧告诉记者。

残疾人和独居老人是社区重点帮扶对象,年过古稀的赵金珍家就是她经常光顾的地方。“我一个人照顾卧病在床的老伴,她能帮的都会帮,经常给我出主意,帮我倒垃圾,给我搭把手。”赵金珍说。通过半年多的走访,彭慧发觉,大多数群众缺乏的不是物质,而是精神慰藉,他们需要的就是知根知底、体贴暖心的人。“社区创建邻里互助社就是为了加强邻里沟通,提供热心服务,让群众住在社区,心是暖的,我喜欢做这样一个暖心人。”彭慧告诉记者,她会坚持在社区干到老。

在如今的信阳,像彭慧这样的热心人数不胜数,如从医48年扎根乡里妙手仁心的好村医曾传兴,义务清扫小区20年的84岁老党员曹书和,服务群众12年的社区感动人物朱志华,一心为民无怨无悔的信阳供电公司电工杨宏辉,拾金不昧寻失主的赵焕新,热心修路不留名的张阿姨,收养女孩16年的环卫老人王淑英,16年风雨无阻尽职尽责的淮滨邮递员蔡振发,夫妻双双致力于志愿服务的“文明市民”黄万明,为“爱心粥屋”出资出力的爱心企业和坚持为社会公益做贡献的各行各业的志愿者们……

道德典型层出不穷,道德品牌闪亮申城,信阳,这座城市,正用自己的动人故事构筑着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为广阔的道德领地。在这里,普通人、平凡人都将成为文明创建的一道靓丽风景!

来源:信阳新闻网 作者:刘 翔 见习记者 王凌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世界朋友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ro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