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外交官到人大发言人的傅莹:丈夫称其温婉努力(2)
虽然在着装方面已经有很多心得,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但此次发布会前,傅莹还是拿着几套比较正式的服装,让郝时远帮忙看看穿哪套亮相更合适。“我们一起讨论了许多细节。比如,背景板可能是什么颜色?全国人大的新闻发布会,背景板上可能会出现一些大红色块,背景板之外的墙壁又是灰白色,这些色差都需要考虑进来。”最终,他们选定了一件宝蓝色西服外套。
郝时远在此次政协会议上提交的“关于建立中华民族抗日战争胜利纪念碑”的提案,也事先和傅莹在家里讨论了一番。“去年,我参观完南京大屠杀博物馆,心情沉重极了,同行的人也都流下了热泪。我当时就开始思考,作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国,我们建起了几百处抗日的纪念设施,几乎每个省都有,但这其中绝大多数都是为纪念英烈而立,我们的爱国主义是建立在‘勿忘国耻’的悲情之上的,这也容易导致一种‘现代抗日’的心态,缺乏一种战胜国‘振我国威’的豪情,以及豁达的大国胸怀。傅莹曾在外交部亚洲司工作,现在也负责亚洲事务,一直比较关注中日外交关系。回到家后,我跟她讨论起这个问题,她也认为我们应该建立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胜利纪念碑,要实现的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很有必要。”
“一直努力,这才有了今天的她”
傅莹和郝时远都是蒙古族人,自大学时代相识至今,夫妻俩已携手走过数十年,他们唯一的女儿也已嫁为人妇。记者想从郝时远口中问出更多二人间的往事,他“吝啬”地说,那么多件,没法挑出哪一件来仔细说,但有一点,妻子的性格的确一直没怎么变:“大家都说她温婉,我看也是。还有努力,这是她最大的特点,从小就是这样。”
1953年1月,傅莹出生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不管走到哪里,傅莹总忘不了内蒙古,她喜欢喝自己熬的奶茶,喜欢听内蒙古的长调,喜欢选择蒙古族歌曲CD当作外交礼物。内蒙古这片广袤的草原赋予了她开朗、热情的性格,也让她变得坚韧。
傅莹的父亲阿民是蒙古族著名哲学家艾思奇的学生,在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内蒙古军区宣传部副部长。在父亲的教导与家庭氛围的熏陶下,傅莹从小就热爱阅读。“你刚才问到我们共同的兴趣,那可能就是阅读吧。一有时间,我们都愿意坐下来读书;一有新的书、新的讯息,她都想学习。”郝时远说,知识的不断累积,让傅莹具备了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更养成了思考总结的好习惯。
“文革”期间,因为父亲蒙冤被关押,傅莹中断了中学课程。1970年,在“上山下乡”的热潮中,她来到内蒙古西部的一个生产建设兵团,在那里一待就是3年多。在广播站工作期间,她毫无文弱女孩的娇气,而是像男人一样,经常携带沉重的放映设备奔走于兵团的各个站点,爬电线杆、架银幕,为战友们放映影片。日后,每每回忆这段经历,傅莹总说让自己印象最深的其实是身体的各种极限——饥饿、寒冷、体力透支、精神磨练:“这些体会,都是我人生最宝贵的财富,让我能够吃苦、更加坚强,也让我变得更豁达,做事情不那么斤斤计较,乐于也敢于奉献。”
工作的艰苦却并没能磨掉傅莹对学习的渴望与斗志。那几年,她硬是靠着自学,学完了高中各科目的知识。1973年,她进入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学习。
对傅莹来说,能重新获得专门的学习机会太难得,她非常珍惜。除了英语,她又选择法语作为自己的第二外语,可她似乎还觉得不够。大学毕业后,傅莹进入外交部工作。在第一次驻外工作期间,为适应工作需要,她又学习了罗马尼亚语。在郝时远看来,“傅莹对未来并没有特别的预期、规划,只是一直努力、再努力,这才有了今天的她”。他说,两会结束后,傅莹可能会接到正式任命,换一个新的角色,到全国人大工作。“但我相信,无论在什么职位,她都会一如既往地努力下去。”
在人大新闻发布会首次亮相
我是“新手”
《环球人物》杂志记者 | 李荣刚
3月4日10时50分,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发布会即将开始,一名工作人员走上台,将印有“傅莹”名字的台签放到主席台正中间。台下出现一片小骚动,“果然是她!”11时05分许,身穿蓝色上衣的傅莹微笑着从新闻发布厅西门进入。如媒体之前猜测的一样,这位现任外交部副部长,正式成为全国人大新一任新闻发言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世界朋友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