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庆东爆粗口,价值分歧如何达成共识
最近,北大教授孔庆东以三句粗话拒绝《南方人物周刊》记者采访,此后,又通过微博炫耀粗话,一时间,舆论争议更加激烈。新华社发表文章批评孔庆东把粗鲁当个性,有辱教授的节操和尊严,缺失起码的公民素质。
不想去举例孔庆东话有多“粗”,总之,是让人很不适的。不过,我认为,看待这场争议,如果仅停
留在话语“脏”与“净”的表层,恐怕不仅孔庆东一脸不屑,很多知晓争议深远背景的人,也会觉得这种斥责不过就是表面文章,并未触及问题实质。
事实上,在微博上,孔庆东对新华社批评文章也很不以为然,略加一番羞辱。不必讳言,有“北大醉侠”之称的孔庆东,绝对才华横溢,曾经有许多激扬文字和精妙思想,以“素质”为炮弹射向孔庆东,不仅孔庆东会觉得不痛不痒,围观者也会对这种表态文章很麻木。
这场争议,说到底,不是孔庆东与记者之间两个人的战斗,而是两种价值观的博弈碰撞出猛烈火花。只要稍作探寻,就知道,孔庆东对《南方人物周刊》施以暴语,是对这份刊物的价值定位极不认同。他在微博上一再以“汉奸”这样字眼来评价这份刊物。我当然极不认同孔庆东这种观点,但我并不觉得,就有权利剥夺孔庆东的自由表达。这也不是替孔庆东说好话。有意思的是,孔庆东同样对新华社文章施以恶评,也同样贴上某些字眼。这或可说明,孔庆东观点依存,并不仅限于某个组织单位,而是内心价值。这多少还是可以让人联想到北大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真正的自由就是尊重自己内心。当年鲁迅在很多问题上,不也是左右开弓吗?
以我浅薄理解,这种争议,还是可以追溯到传统意
识与自由主义的分歧。孔庆东是很有传统意识的人,对儒家精神很有理解,也很认同其中一些价值。他曾说过,中国传统的“仁”“侠”精神不能丢。当然,他语言行为本身也有违背儒家文明的一面,曾经“醉侠”也过多异化为“匪痞”。相对来说,《南方人物周刊》的价值,更多是基于权利、法治、平等价值元素的自由主义与现代文明。本来,传统思想与自由主义之间,并不是绝对分歧的,二者都可以充当价值正当性的重要来源。悲哀的是,在现实之中,往往却很难达成共识,由此产生激烈的博弈,已经发展到谩骂攻讦的地步。
价值观的博弈其实就是这么惨烈。儒家传统本来是可以让人更好做谦谦君子的,自由主义也绝对不会妨碍有传统精神的人去做君子,甚至自由主义包裹的现代文明和民主精神,更能让人产生时代的亲和力。儒家也强调普通民意与精英身份共同参与政治,而自由主义更是主张保护每个人权利。问题是,明明没有绝对的谁是谁非,根本不是要二者必选其一,必须是谁要灭了谁,而是可以彼此兼容、互为补充的,无法拥有达成共识的平台,于是,文化价值无法在自由的空间实现充分博弈,最后自然也就难以开出真正的文明之花。
“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历。”《论语》早就阐述过君子情态的可变性。不管孔庆东本身是不是君子,但我觉得,硬要把拥有教授身份的人都视为“知识分子”,还是有一定认知错误的,很多时候,他们不过也就是“知道分子”罢了。至于孔庆东大骂记者的“粗鲁”,这更多的还是人性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不必过多纠缠于那几句粗话,而是要探索如何让这二者争议背后的思想价值,走出过度分裂,来形成相互共识,这才是解决问题之根本。(单士兵时事评论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世界朋友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