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金陵十三钗》说“辽县十三士”
从《金陵十三钗》说“辽县十三士”
- 复制链接
- 打印
- 大中小
说两句分享 《金陵十三钗》正在热映,张艺谋在这里讲述了南京大屠杀背景下一个贵为首都里的中国人的命运。就在南京大屠杀发生的同一时期,在太行山上以及中国大地上,同时发生着无数个类似的悲剧。
那时辽县(今左权县)的“友爱会惨案”,被屠杀的辽县人也恰好是13个,男女兼有,我称之为“辽县十三士”。
日军搜捕造成13人死亡
100年前的1913年,美国基督教牧师费尔儒到达辽县,组织“友爱会”,宣传基督教教义。1915年,“友爱会”在辽县兴办西式教育“育贤小学”。1921年,“友爱会”在辽县建立了“友爱医院”,西医正式进入了太行山。
太行山上一个偏僻的边远小县,有如此悠久的西方文明传统,在最落后的教育上和卫生上,不能不说是一个万幸。但是,这个优良的传统,在日军大举进犯太行山的过程中,遭受重创。
1940年6月29日,日军包围了辽县“友爱医院”和“育贤小学”,抓捕了育贤小学校长王桂荣和副校长李文焕。其后陆续搜捕16人。到11月,日军搜捕行动一共进行了三次,造成13人死亡的悲剧。
被杀害的13人中,有5名妇女,其中有医生、护士长、教师、学生。美国传教士布罗想方设法保住教会和教会相关人员的生命,但是没能实现。这与《金陵十三钗》的故事是多么惊人的相似!
在被捕的16人中,侥幸存活下来的是三位女性。据亲历者侯其荪·安娜撰写的《中国辽州十三名殉难兄弟》一文说:“三个被释放的姑娘是:赵改先,我们教会工匠的女儿;张改先,他和赵改先两个人都是医院有实际经验的护士;曹(冯)玉芬,道学院新来的学生。”
赵改先是我的姥姑,是我外公的亲妹妹。
姥姑的名字是赵改仙,而非别人翻译的“赵改先”。她于1924年出生,1940年在“友爱会惨案”中被抓捕的时候,只有16岁。
近日,我到太原五一路,拜访了已经86岁的姥姑。
姥姑受到女儿的精心照顾,身体看上去还好,只是有一些痴呆,许多事记不得了。从她片段的回忆中我了解到,由于她父亲赵荣昌是当地有名的画匠,在为洋人做事,所以她小时候上了教会小学。十几岁的时候,她在街上看到《简易师范招生海报》,就要求父亲给她去报了名,她受到西式思想的影响,她的打算是:“自己将来可以养活自己!”
在简易师范读了两年书后,姥姑就到离城只有二里路的后窑峪村做了小学教员。
洋人保护不了“友爱会”
姥姑记得,她的父亲赵荣昌是1945到1946年间去世的,她说:“洋人在的时候,父亲在洋楼上画画,正如美国牧师记得的那样,是教会工匠。父亲在教堂房顶上画美国国旗。”我问:“画上那有什么用?”“父亲说,怕日本人轰炸,日军看到美国旗,就知道是美国人住的,就不往房顶上投炸弹了。”
这一情景,让我联想到电影《金陵十三钗》中也用红十字旗、美国旗为标识,试图让日军有所忌惮,但美国国旗没有能够保护“友爱会”。
与姥姑一同被捕、一起获释的张改先,也应写成“张改仙”。我在乡下的时候,与她见过很多次。她嫁给了南街一家姓刘的,后来她的长子刘云飞曾担任左权县教育局局长多年,是我在左权县工作期间的上司。
而今,据说张改仙姥姑也下世了。另一位“冯玉芬”,也就是叫“曹代籽”的,我不知道是谁。被杀害的13人中,王桂荣的孙子王宁在北京工作,与美国“友爱会”牧师的后人有来往。这些人离开中国都在美国生活,但是对出生地辽县充满感情。他们不仅希望回来义务教书奉献,还通过王宁,将美国牧师们当年拍摄的大量辽县照片,捐赠给了左权县有关部门。这批照片,成为20世纪初,一直到南京大屠杀前后,辽县惟一可以诉诸图像的珍贵资料。
姥姑作为那起惨案现知的惟一幸存者,我想应该有人去听听她的讲述。只是,她年纪太大了,说话并不像她年轻时那样流畅。
为了永远铭记历史,不忘国耻,我把在“爱友会惨案”中丧身的老乡们的名字写在这里,供大家在观赏《金陵十三钗》的时候,想起李成章:育贤男子学校最优秀的教师;王玉岗:辽县友爱医院惟一的一名大夫;刘福荣:辽县友爱医院男护士长;王桂荣:教师、传教士;刘金兰:女子学校教师;田(潘)梅馨:女子学校教师,兼幼儿园教师;张淑梅:妇女道学院教师;王保罗:中学生;刘春荣:中学生;赵(宋)淑德:道学院学生;赵(成)玉:道学院学生;王桂林:女传教士家庭厨师;赵春金:辽县友爱医院厨师。
刘红庆
来源:搜狐 作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世界朋友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世界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