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公路乱罚款:专家称执法部门一年收3000亿(2)
张鸿:这种罚款和收费的机制对地方政府来说 是低成本高收益的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如果我们说前面的乱收费是闹剧的话,那后面这个小片子表现出的可能更多的是悲剧。但是我们必须要反思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悲剧发生?我想作为运输企业,中国的运输企业、物流企业都是小而散,很多就是两口子一个车,那就是他的家,4500万家这种物流企业,所以都很小。当他在路上跑的时候,他不得不面临着三乱的压力,所以他有两个选择,一个选择是我把它计入我的成本,我妥协了,我算到我的成本里去,列入预算,没有办法,那我的生意能做,尽管利润被剥去一些,但是我还是能苦哈哈的做。
另外一种是我不做这个生意了,因为如果不超载,就不盈利,在这种情况下你只能不做,但是不做你干什么去?还有第三种路,就是我去投诉,我去哪投诉?我们在《经济半小时》里已经看到,比如交通部门罚我,我要去找交通部门的领导,到他那信访然后投诉,可是我得两个月以后才能见到那个领导,而且交通部门之所以要罚你的钱,或者路政部门之所以要罚你的钱,它有它内部内在的合理性,不是说那个罚款的积极分子要罚你的钱,而是他们的这个体制导致了这个罚款不是他个人的,而是我们的财政收入。《经济半小时》这个片子证明了这一点,我们前年、去年我们做的所有的调查都证明了这一点,就是它会层层的下指标,给你任务,说你必须得一个月完成多少罚款才可以。这种罚款的机制、这种收费的这种机制,不管它合法还是不合法,对地方政府来说,对地方有些部门来说都是一个无烟工程,低成本高收益的企业。
马光远:乱罚款已形成鸡笼效应 执法部门的胃口越来越大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应该来讲这是一个极个别,非常极端的事件,但是这个事件本身,我们说如果一个思维非常正常的人,他不会做这个选择,因为这个选择是个死路。也就是说,你的车牌在那个地方放着,你闯了卡以后又是栏杆挡着你,你明明知道闯不过去,但是你为什么做出这种选择?这是个无解的问题。但是对社会来讲,这是一个很坏的选择,这是一个囚徒困境,你要是合理合法的走,你走不下去,你无路,因为总有一天你是亏损的,但是你要违法闯卡走,你也无路,那你最好的路就是什么呢?跟执法者之间达成一个协议。
此外,也有可能是什么?就是说我本来已经跟他达成妥协了,比如说我买了这个月票,这个月票的额度是多少,但是当我发现我买了这个月票以后,额度不够。比如说,我本来准备交20万的罚款,但是我发现根本填不了那个胃口,还得往上交。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他的预期又乱了。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看到的公路乱罚款治理的乱像不仅仅是没有遏制,最可怕的是什么?是不断的往上加码,就是说我们讲的一个鸡笼效应,胃口越来越大。
不仅仅养它们,因为在很多地方,有些罚款如果说就养这个部门的,那买月票就可以,因为大家会有一个预算,但是养的可能还有其它部门,很多部门可能把罚款收入作为一个财政来源。其实两个利润都很薄,第一个是运输企业的利润很薄;第二个,执法部门的利润不见得很厚,因为它还要分给别人,所以这只能慢慢往上加码。
张晓东:应严格执法倒逼整个违法链条逐渐回到常态
(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副院长 《央视财经评论》特约评论员)
我认为公路安全保护条例是可以通过它的严格执法倒逼整个违法链条逐渐回到到正常公平的常态来。原来这个车本身就是违规上路的,牌子就给发了,发了以后,按理说如果车在路上根本就寸步难行,发了牌子也没有用。但是它能上路,上了又罚款,罚了款又让它继续往前走,那大家不都这么干了吗?我觉得如果在公路运行当中的端口不是罚款,而是按照公路安全保护条例来的,就地卸货,取消资质,你看看谁还敢用这车?这样来倒逼上游,也会可以规范起来。
张鸿:利益已被固化 不少相关人员靠罚款和乱收费存活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特别特别难,因为这些利益都已经被固化了,经过20年它固化的越来越厉害,假定今天我们把《经济半小时》报道的乱收费给它取消了,七八百人的工作怎么办?谁来养?财政没有这笔钱,这个队伍越来越庞大,全国有多少这么庞大的队伍?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世界朋友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