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30年反腐路径:改革开放前重点查基层官员(3)

随后,中纪委也明确开始全国性抽查。

中央巡视制度强化反腐。5月份,全国共有10个巡视组分赴内蒙古、江西、湖北、重庆、贵州、水利部、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出版集团、中国人民大学,要在上半年开展新中央领导集体上任以来的第一轮巡视。

中央巡视组巡视重心会由“相对全面”回归其最主要的职能:找线索。为增强效率和针对性,巡视工作也被赋予新的手段——抽查领导干部报告的个人重大事项。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告诉本报记者,中央巡视组的本轮巡视将更加注重反腐职能,巡视工作的职能回归至发现和反映违法违纪线索。

纪检监察系统自身打铁。“打铁还需自身硬。”十八大后的反腐工作中,这条宗旨始终贯穿始末。

2013年5月,中纪委下发《关于在全国纪检监察系统开展会员卡专项清退活动的通知》,要求本系统在职干部职工在6月20日前自行清退所收受的各种名目的会员卡,做到“零持有、零报告”。监察部网站消息称,中央纪委常委和全国81万专兼职纪检监察干部职工按时递交了零持有会员卡报告书。

中纪委增强办案力量。为适应反腐新态势,中纪委、监察部对工作机构、工作形式进行了“微调”。

中纪委监察部将原有的8个纪检监察室增加为10个,加强查办案件的力量。对过去参与的领导小组、协调小组、联席会议等议事协调机构进行了调整,由原来的125个精简至39个;同时将内设机构进行调整,减少了职能交叉,加强监督和办案力量。

监察部网站亦公开了中纪委监察部机构设置,同时还公布了纪检监察机关受理信访举报、查办案件、办理政纪申诉案件等工作的流程。

4月22日至26日的5天时间里,中央纪委监察部领导班子成员分别约谈了53位派驻到中央和国家机关的纪检组组长、纪委书记。

林喆表示,采取约谈的方式尚属首次,有利于中纪委更深入了解到真实的情况。

限制公职人员津贴特权。7月12日,监察部再迎来“大动作”。监察部网站公布了《违规发放津贴补贴行为处分规定》(下称《规定》)。《规定》明确,严禁党政机关、事业单位违规发放津贴补贴。对违规行为负有领导责任的人员和相关责任人,除了纪律处分,还可依《公务员法》等,给予警告、记过、降职乃至开除等处分。

《规定》不仅涵盖公务员,同时将事业单位纳入其中;所称“津贴、补贴”,除了国家统一规定的津贴补贴和工作性津贴、生活性补贴等,还包括各种形式发放的奖金、实物、有价证券等。主体和对象的适用范围广,且颇具有延展性。规定旨在防止单位“集体腐败”,围堵公务员“灰色收入”,成为规范党政机关财务收支的又一制度性部门规章。

消弭楼堂馆所建设腐败。近日,中办和国办下发通知明确要求“全面停止新建楼堂馆所”,“5年内,各级党政机关一律不得以任何形式和理由新建楼堂馆所”。

楼堂馆所建设的奢侈化倾向,不仅是某些官员畸形政绩观的表现,更可被利用为一个寻租平台,某些领导可以借机满足自己的权力欲,其中台面上和隐藏的利益,甚或诱发贪腐案件的产生。

(第一财经日报)

来源:新华网 作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世界朋友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