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交友恋爱基本靠网络 专家称偏离真实轨道

  近日,一位90后汉口女读者陈小姐向本报记者诉苦:她和一武昌男恋爱3个月,全程使用短信、MSN交流,连电话都不打,一度觉得酣畅淋漓,但很快就分手了。朋友们笑称他们根本没谈恋爱,“他顶多是你的短信友!”

  像陈小姐这样的例子已不鲜见,中兴通讯TD手机产品总经理王勇说过一番精辟的话:“2G时代让大家进入了‘言而无信’的时代,大家只打电话不写信了,3G时代重回‘信而无言’的时代,大家习惯网上聊天、写微博、发邮件而不愿意打电话了。到了今天,即使我们坐在办公室一起相约吃饭,都习惯用手机上的即时通讯联系。”

  对此,社会学家表示担忧:全民“网”交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呈现空壳化的趋势,易滋生社会冷漠病。

  而在武汉,有几个年轻人则向“冷漠”说不,他们开办了“爱情公寓”和“胶囊公寓”,为人与人的交往制造着“温暖和浪漫”。

  3个月前,亲戚给汉口的陈小姐介绍了一个对象,是在武昌工作的小张。两个人互相交换了QQ号,打算先了解再恋爱。这个过程没错,但3个月后,好像他们仍旧停留在网友层面上,谁也没打算继续“深度交往”。

  网络上,小张“很关心”陈小姐,每天下班后,他们都会聊聊天,甚至一起共享听歌、看电影,讨论电影情节,彼此贴心地道晚安。3个月内,他们见了两次面,一次是吃饭,一次是看电影,大家的感觉是差不多的:网上聊得还火热些,现实生活里好别扭啊。

  亲戚看这两人变成了“网友”,着急地询问对方的感觉。小张说:“过个江还要ETC,恋爱很麻烦!”陈小姐的回答是:“这样聊着也不错啊,他现实生活里好闷,还不如网上健谈!”

  在光谷上班的IT男杰瑞,是典型的宅男一枚,32岁未婚,他不觉得寂寞,因为每天网上有很多朋友陪伴他。“想玩小清新的活动,可以上‘豆瓣’,几乎每周都有郊游、摄影、烘焙、读书的活动,我偶尔参加,但并不活跃。回家后,继续上网和豆友们讨论,大家还谈得开些。”杰瑞说,无论什么兴趣爱好,都可以在网上找到朋友。于是,每个周末杰瑞都泡在网上,坐在电脑前不挪窝。

  但在职场上,网络延伸出的冷漠病也颇为明显。在西北湖广场一家广告公司做人力资源经理的于冰无奈地表示,每天在网上和同事同行亲热得不行,‘亲爱的’、‘亲’叫个不停,但其实心里烦对方烦得要死,这也是职场里的一种“反方向冷漠”。

  武汉青年开“爱情公寓”向“冷漠”说不

  俄国文学家契诃夫曾刻画了一个“装在套子里的人”的经典形象,而网络也正如一个逃避现实压力和规则的套子,越来越多的人是主动地被套。但在武汉,也有一群努力“制造温暖和浪漫”的人,他们以各种方式,创造陌生人“亲密接触”的机会,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毕业于北大的武汉小伙子唐进,当初在江汉路附近的写字楼里租下一层楼,本来是想做酒吧,但灵机一动的“爱情公寓”点子,却给不少渴望交友的单身青年们制造了浪漫机会。

  前段时间,电视剧《爱情公寓》风靡一时,唐进受到启发,决定走“廉租房+酒吧”的路线,出租公寓针对上班族,低租金。这家著名的单身公寓的信息立马在微博上疯狂转发,分男女生宿舍,每间房约15平方米,安置两张双层床、六楼房间有独立卫生间,按照床位出租,每间房子4个人,每个人每月300元房租。

  据唐进回忆,原来的租客中,年龄最小的19岁,最大26岁,基本上是大专文凭,男生们的职业主要集中在电脑维修、销售等领域,女生则多从事化妆、客服等工作。“都是职场新鲜人,以家住周边的年轻人为主。”因为大家都是单身入住,在一起还能擦出火花。唐进介绍,爱情公寓目前已经成就了3对恋人。这里曾经入住过一位山寨“李湘”,引得公寓男生宿舍里5位光棍群起追求她。

  藏在武昌火车站附近小区里的一栋复式楼里,有一群特别的“家人”。这个“家”时常有十几个人进进出出,最多时有40人。“家长”王晓华很欣慰地看着这些“家人”谈青春,聊梦想。他就像个大哥哥,和每个弟弟妹妹谈工作和创业心得,热闹地聊天过后,大家集体“拼饭”。

  66号求职旅社,取这个名字,只因为王晓华希望每个弟弟妹妹能在求职路上顺利开心。200多平米的复式楼,分割成了6间房,分四人间、六人间和八人间,最便宜一天只要17元,最贵的也不到20元,包月更优惠。唯一的条件是,必须出示学历证明。

  “素质太低的,抱歉,我们不欢迎。而且不允许男女同住。”王晓华说,他开这样一个求职旅社,就是想为毕业后迷茫的大学生做点什么。这里成了另外一种美好的承载:想求职的人在这里,希望快点摆脱没有组织的日子;而工作好几年的人又留恋这里,期待在这里找到久违的感觉。

  真实的社会交往活动

  逐步建立与他人的美好情感

  鲁哲(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专家)

  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的生活方式、生存状态、对幸福的感受和评价标准都在发生改变,传统的亲情、朋友间的亲密关系都在慢慢改变表达方式,这可能会引起彼此之间关系的冷漠。但可以肯定的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小心谨慎,尤其是在熟人之间。反而,那些从未见面的,八竿子打不着的人,倒容易和彼此建立“熟人”关系。从理论上讲,这样的亲密关系的解散成本为零,不会有现实当中的种种麻烦和风险。

  我们可以自由地从一个地方去另一个地方,但人们亲密交往的圈子却越来越小,慢慢感到自己是孤立无援的,特别害怕上当受骗。人们对各种进行亲密关系交往的活动都存在疑心,越来越依赖网络等手段让自己和他人保持比较疏远的关系。

  这就出现了越来越多“另类青年”,他们可能不觉得自己心理上、精神上有问题,但是他们出现使自己越来越边缘化,与现实社会生活隔离的状态,需要社会和家庭提供一些心理干预和精神干预来帮助他们这不一定是病,但是它是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的反映。

  通过真实的社会交往活动,可以打破这种局面。比如各种兴趣小组、旅游、运动群体,娱乐活动、相亲活动等等,逐步建立与他人美好的情感,但这些活动必须亲自参与,而不是通过网络来实现,因为网络的东西再“真实”也是人们设计出来的。躲在网络背后,永远无法涉及到现实生活中碰到的问题,感受不到真实交流带来的情感安慰。

来源:搜狐 作者:马梦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世界朋友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世界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