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上海如何做好新闻
《今传媒》杂志供稿
摘 要:上海是中国近现代新闻事业的发祥地,人才辈出,涌现了王韬、梁启超、章太炎、邹韬奋等一大批新闻活动家,形成了新闻事业的高地。而如今的上海的新闻界,就舆论影响力而言,存在着被边缘化的危机,鲜有全国知名的大报;就关注严肃主流话题而言,存在着娱乐化的危机,鲜有警醒人的作品;就记者美誉度而言,存在着少人闻的危机,鲜有全国顶级的记者。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上海不缺少新闻,但缺少一流记者。
关键词:上海;新闻;记者;素养
一、好记者成就好新闻
1.没有敬业精神,没有好新闻。很多人羡慕记者这个职业,因为他们是历史的记录者、见证人,尤其是当记者在接触到社会热点、难点、焦点后,写出了一两篇掷地有声的报道,便能引起轰动和侧目。当前,新闻记者急功近利,心态浮躁,只求收获,不重耕耘的现象时有发生。他们不愿老老实实地跑新闻、找新闻,遇有重大新闻时,懒得到新闻发生地,而是在网上调新闻,搞新闻整合。这种只求方便,快捷,省力,拒绝鲜活、丰富、深入的新闻态度,结果导致了内容上的大同小异,思想上的粗浅鄙陋。毫不客气地说,现今获取新闻来源的手段丰富了,但是记者的内涵却浅薄了。
好新闻是跑出来的。不管社会如何进步,好新闻都是靠脚板扎扎实实跑出来的。记者只有积极地走出去,深入第一线,挖掘第一手资料,才有可能做出别开生面的新闻。快速发展的网络技术是为记者提供线索,提供资料,而不是提供现成新闻。深入新闻发生地,站在新闻最前沿,一步一个脚印地跑新闻,永远不会过时。现在的记者,缺少敬业精神。有谁甘愿“十年磨一剑”,扎根在基层,做老百姓的贴心人、代言人?现在的媒体,关注吃喝玩乐的多,关心家长里短的更多,但这能拼凑出上海的全貌吗?好记者要能拒绝功利守护心灵、远离浮躁关注人性,关键是要与普通百姓成为“命运共同体”。就当前沪上电视荧屏而言,《百里挑一》、《谁能百里挑一》、《相约星期六》、《左右时尚》等综艺类节目扎堆“轧闹猛”,娱乐了百姓,却浅薄了自己。
2.没有新闻伦理,没有好新闻。现在的新闻媒介有一种倾向已经日益显现,那就是它们百般迎合迁就受众,竭力向受众献媚,放弃了引领舆论,促进规范的使命和责任。当前,新闻报道泥沙俱下,良莠并存的问题仍比较突出,时政记者写得出精彩生动的新闻、要闻,却做不出深刻有见地的评论;文艺记者不关心艺术工作者的成长历程、作品内涵,却在兜售花边新闻。报纸上,电视上连篇累牍的明星私生活,百姓吵架戏,而对真正能培养受众理性思维,提高艺术涵养的内容则显得吝啬、苍白。记者“笔下有财产万千,笔下有毁誉忠奸。笔下有是非曲直,笔下有人命关天。”记者的“笔”,是要直指社会现实,揭露社会问题的。施拉姆曾将大众传播的作用归结为三个方面,其最核心的思想在于它对社会具有整合功能,应该作为“社会的守望者”而存在,它要“惩恶扬善、扶正祛邪,维持主流的价值体系,保证正常的社会秩序”[1]。现如今,媒体从业者很难坚守“守门人”的角色,当八卦新闻、眼球新闻等花样层出、高潮迭起时,记者不仅将自己置于职业道德的底线之下,更置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于不管不顾。
新闻乃是传达可作为日常生活指南的意见或报道,所以它无疑问地有指导力量[2]。在社会的每一个重要历史拐点处,上海的新闻人都曾扮演过领航者的角色。抗战时期,“飘萍一支笔,胜过十万军”;改革开放初期,“皇甫平”秉笔直书,为改革开放创造舆论环境。现如今,正处在经济转型期和社会矛盾的多发期的上海,却少有好新闻。要说最近出自上海,进而引起全国大范围关注的新闻,可能还要追溯到《东方早报》记者简光洲在2008年9月11日报道的《甘肃十四名婴儿疑喝三鹿奶粉致肾病》。可以说,上海从来不缺乏新闻,但是缺少发现问题、守望社会的好记者。
3.没有职业素养,没有好新闻。在传媒市场迅速扩展的今天,传播内容的同质化已经是个避无可避的问题。虽然新闻同质化与新闻价值判断、新闻来源趋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这与记者的职业素养也有关系。记者的功力,在“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新闻上就能一较高下。
摘 要:上海是中国近现代新闻事业的发祥地,人才辈出,涌现了王韬、梁启超、章太炎、邹韬奋等一大批新闻活动家,形成了新闻事业的高地。而如今的上海的新闻界,就舆论影响力而言,存在着被边缘化的危机,鲜有全国知名的大报;就关注严肃主流话题而言,存在着娱乐化的危机,鲜有警醒人的作品;就记者美誉度而言,存在着少人闻的危机,鲜有全国顶级的记者。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上海不缺少新闻,但缺少一流记者。
关键词:上海;新闻;记者;素养
一、好记者成就好新闻
1.没有敬业精神,没有好新闻。很多人羡慕记者这个职业,因为他们是历史的记录者、见证人,尤其是当记者在接触到社会热点、难点、焦点后,写出了一两篇掷地有声的报道,便能引起轰动和侧目。当前,新闻记者急功近利,心态浮躁,只求收获,不重耕耘的现象时有发生。他们不愿老老实实地跑新闻、找新闻,遇有重大新闻时,懒得到新闻发生地,而是在网上调新闻,搞新闻整合。这种只求方便,快捷,省力,拒绝鲜活、丰富、深入的新闻态度,结果导致了内容上的大同小异,思想上的粗浅鄙陋。毫不客气地说,现今获取新闻来源的手段丰富了,但是记者的内涵却浅薄了。
好新闻是跑出来的。不管社会如何进步,好新闻都是靠脚板扎扎实实跑出来的。记者只有积极地走出去,深入第一线,挖掘第一手资料,才有可能做出别开生面的新闻。快速发展的网络技术是为记者提供线索,提供资料,而不是提供现成新闻。深入新闻发生地,站在新闻最前沿,一步一个脚印地跑新闻,永远不会过时。现在的记者,缺少敬业精神。有谁甘愿“十年磨一剑”,扎根在基层,做老百姓的贴心人、代言人?现在的媒体,关注吃喝玩乐的多,关心家长里短的更多,但这能拼凑出上海的全貌吗?好记者要能拒绝功利守护心灵、远离浮躁关注人性,关键是要与普通百姓成为“命运共同体”。就当前沪上电视荧屏而言,《百里挑一》、《谁能百里挑一》、《相约星期六》、《左右时尚》等综艺类节目扎堆“轧闹猛”,娱乐了百姓,却浅薄了自己。
2.没有新闻伦理,没有好新闻。现在的新闻媒介有一种倾向已经日益显现,那就是它们百般迎合迁就受众,竭力向受众献媚,放弃了引领舆论,促进规范的使命和责任。当前,新闻报道泥沙俱下,良莠并存的问题仍比较突出,时政记者写得出精彩生动的新闻、要闻,却做不出深刻有见地的评论;文艺记者不关心艺术工作者的成长历程、作品内涵,却在兜售花边新闻。报纸上,电视上连篇累牍的明星私生活,百姓吵架戏,而对真正能培养受众理性思维,提高艺术涵养的内容则显得吝啬、苍白。记者“笔下有财产万千,笔下有毁誉忠奸。笔下有是非曲直,笔下有人命关天。”记者的“笔”,是要直指社会现实,揭露社会问题的。施拉姆曾将大众传播的作用归结为三个方面,其最核心的思想在于它对社会具有整合功能,应该作为“社会的守望者”而存在,它要“惩恶扬善、扶正祛邪,维持主流的价值体系,保证正常的社会秩序”[1]。现如今,媒体从业者很难坚守“守门人”的角色,当八卦新闻、眼球新闻等花样层出、高潮迭起时,记者不仅将自己置于职业道德的底线之下,更置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于不管不顾。
新闻乃是传达可作为日常生活指南的意见或报道,所以它无疑问地有指导力量[2]。在社会的每一个重要历史拐点处,上海的新闻人都曾扮演过领航者的角色。抗战时期,“飘萍一支笔,胜过十万军”;改革开放初期,“皇甫平”秉笔直书,为改革开放创造舆论环境。现如今,正处在经济转型期和社会矛盾的多发期的上海,却少有好新闻。要说最近出自上海,进而引起全国大范围关注的新闻,可能还要追溯到《东方早报》记者简光洲在2008年9月11日报道的《甘肃十四名婴儿疑喝三鹿奶粉致肾病》。可以说,上海从来不缺乏新闻,但是缺少发现问题、守望社会的好记者。
3.没有职业素养,没有好新闻。在传媒市场迅速扩展的今天,传播内容的同质化已经是个避无可避的问题。虽然新闻同质化与新闻价值判断、新闻来源趋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这与记者的职业素养也有关系。记者的功力,在“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新闻上就能一较高下。
来源:人民网 作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世界朋友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世界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