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鹏 一只无尾犬的愤怒与寂静(组图)
撰文、编辑/巩晓莉
李海鹏是谁?罗永浩说李海鹏是他的偶像;慕容雪村说,“李海鹏的文字在中国当代无出其右,如果他的书能值10块钱,我的书卖一块钱都太贵了”;《第一财经周刊》的总编辑伊险峰说,“不看李海鹏,一点出息都没有”;专栏作家困困对自己发出警告,“放松点儿!别紧张,别焦虑,你不必非要写得像李海鹏那样好!”但是对于更多人来讲,这只是一个看起来长得像李亚鹏、李承鹏的名字。日前,他的小说处女作《晚来寂静》上市,一阵哗然,人们惊叹这位记者出身的专栏作家竟有如此高绝的小说写作天赋,甚至有读者评价为“伟大的作品”,然而,令人惊叹的何止于此?
“有一只狗,总跟别的狗打架,因为它没有尾巴,别的狗们见了面都摇尾巴,意思是,我们友好相处吧!它见了别的狗,心里也想着,Nice to meet you!可是它没有尾巴可摇,别的狗就咬它,它也只好咬回去。我就是这只无尾狗,你觉得我不友好,可是你不知道我因此活得好辛苦啊。”专栏中,李海鹏在一篇《无尾犬》为名的文章这样写着自己。
在塑造作品之前,李海鹏先成功地塑造了自己,尽管后者更显无意识。
豆瓣上有个“李海鹏小组”,上千八卦且肉麻的粉丝掘地三尺挖他的照片,粉丝们(和读者相比,这里用粉丝更合适)关心作品的同时,同样关心他的成长轨迹,而在对他作品的评价中在在可见的是他本人气质的映射:“始终对周遭的世界有种不屑”“有贵族范儿”。在一次沙龙上,甚至有粉丝问道:“你皮肤那么好有用面膜吗?”
对于一个作家,一个写严肃文学的作家,一个年近不惑的作家,这一切让人很难想象。
和老派作家死守书房相比,李海鹏愿意介入当代生活,他每天更新微博,游走在全国讲座,接拍时尚杂志大片;他也并不抵触名利场,站在舞台上欣然领受嘉奖,还被某时尚杂志评为年度作家。他理性的、有分寸的游走在名利与写作欲望之间。
《经济观察报》以《等待黄金时代》为题,将李海鹏、路内、阿乙放在一起,“与前后辈的作家们不同的是,他们生于故乡,在青年时故乡开始被市场经济摧毁,工业的衰落、城市的变迁让他们要逃离,他们变成了城市里的游荡者。这赋予了他们各自不同的气质、各自的才华却都值得我们期待属于他们的黄金时代。”而与前辈作家同样不同的是,他们刷新了人们对作家的定义,他们的作品会自动筛选读者;他们时尚,充满少年气息;他们参与,甚至引领当代生活,与明星、偶像如此接近。这是一个更现代、更城市化的作家群体,带来了充满现代气息的纯文学。
在《晚来寂静》中,李海鹏以主人公夏冲为视角展开了一场跨度30年的叙述,夏冲明确地意识到自己不过是生活中一个无关紧要的角色,他愤怒、反抗,却只能无力地“闭口不言”,无比孤独。在书中,叙事被弱化,个人体验被强化,人的历史与历史的人,人的性格情感、人生经历被支离破碎的感觉代替。李海鹏还试图呈现一种“古典的、恬静的、沉思的美感”,事实上,他做到了。
这是一部关于人的灵魂的小说。这个时代,我们需要李承鹏、李亚鹏,但更需要李海鹏。一切只待破土而出。
“人与人的关系变得碎、夸张、不长久”
记者(以下简称记):豆瓣上有一个李海鹏小组,粉丝们在上边掘地三尺挖你的照片,以前,这事儿只会发生在影视明星身上。
李海鹏(以下简称李):现代生活特征就是这样,这跟中国读者对文字的欣赏比较初级有关,要写什么东西,就有人要搜你的照片。
记:跟以前相比,现在作家似乎更偶像化。
李:时代的原因。我刚上网时,我最奇怪的一个词是“美女”,我2000年前对美女的概念是范冰冰,长得好看不能叫美女,网络把什么都降格了,都民主化了。作家也被民主化了,关系很现代,过去读者跟作家写信探讨作品,现在是马上就能@你,这种关系很轻薄。你看冯唐,在微博上经常骂的是自己的粉丝,因为他们今天喜欢你,明天就翻脸,人与人的关系变得碎、夸张、不长久,但因为沟通便捷,读者主体性变强,地位也更高了。
记:你有过类似的跟读者翻脸的经历吗?
李:有一次我去语言大学做一个活动,一个从山东特意来的读者说要签名,后来又说要请吃饭,我说我自己有事儿真不行,后来她给我发短信,还在豆瓣发了十多封私信,类似情书的那种,我回了一封,大概意思是叫她不要发这样的信,我不是你想象的那样,说了一堆屁话。过了几天,这个女同学在豆瓣上就说,李海鹏不是自己在专栏里塑造的那样的人,他自私、对人凶狠……好像我把她怎么着了一样。这种事儿一定发生在很多人身上,所以现代社会特征就是这样,过去只能发生在刘德华身上的事儿现在可能发生在很多人身上。
“名利与写作欲间,是一个灵活的游戏”
记:有了微博、网络,作家在今天这个时代跟以往职责有什么不同?
李:没有什么变化,只能说更快,但更大未必。你说1990年的余华话语权大,还是今天的余华话语权大?
记:可一个人朝阳时期跟夕阳时期没有可比性。
李:话语权这个事儿很好计算,比如出了这本书,有多少家媒体采访,媒体发行量多大,还有博客点击量,微博粉丝数等,网络话语权并不一定取决于你的影响力。博客刚开通时徐静蕾第一,韩寒第二,现在微博开通,姚晨第一,这是时机问题,去得晚就白搭。作家是特别残酷的职业,跟谁关系好都白搭,写得好什么都好,写得不好粉丝一千万也没意义。
记:你会参与当下生活,接拍时尚杂志大片,这次去广州也是领一个奖。以前我们说作家就该在书桌前写作,只需要用作品跟读者见面,老派作家像钱钟书,他拒绝把自己脱离作品去呈现,现在很多作家会脱离作品去单独呈现自己。
李:所谓作家是千差万别的,我真正的关注点是,如果是一个作家,或者说是好作家的坯子,自己要确定无疑地知道最重要的是作品,愿意把绝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到写作中,这是硬性标准,除此之外一切都不重要。
记:但孤独不是一个作家的必要状态吗?
李:毛姆争名夺利,特别爱钱,但他是好作家,这就意味着钱对他一定不是最重要的。还有一个相似的例子,经常我们会问一个人是感性的还是理性的,这个问题是有问题的,一个人可以感性,也可以理性,这是一个灵活的游戏。毛姆对于钱、名、阶层的欲望比一般人强很多,所以他表现得极虚荣、贪婪,但如果他对名利的欲望指数是80,对写作指数是200,就可以,所以要看绝对数。
记:有一种说法是,一个作家如果总能在电视、网络上看见他,就出不了好作品。
李:还是精力分配的问题。如果关注点在名利上,那一个人从做事的角度来讲,就完蛋了,适度吧。任何一个人天天接受采访,天天得瑟,哪有心思写东西啊?
“这本书想法很简单:这他妈到底干啥呢?”
记:对于写作,你的标准是什么?
李:上大学时我就知道自己写不到马尔克斯那么好,不是说永远写不了那么好,而是活几辈子都写不了那么好。剩下的高标准是厄普代克,我的高标准是能写他那样就活得值了。再其次我可以接受的标准是自己觉得能完整地表达我对世界的看法,有一个大家喜欢看的故事,好看的情节,有幽默感,跟《晚来寂静》会有不同。我真正喜欢的还是视角比较成熟的看法,而不是年轻人的看法。
记:成熟是一种怎样的视角?
李:一般我们庸俗理解年轻和成熟的差别是,前者强调自己、自尊,爱面子,不喜欢服从,后者是长大了,脸皮厚,更圆滑。这不是我说的成熟。以前我不喜欢昆德拉,觉得他有的东西很轻薄,但到最近几年,有一次重看《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我变得非常佩服他,因为他的态度就是成熟的,再看福克纳、塞林格,觉得都是不成熟的,他们不管七老八十,对于人生、社会、世界都是青春的态度,这是现代小说的传统,以一个极年轻的眼光看世界,就是“你们丫太操蛋,我就是讨厌你们,我就要跟你们丫闹掰了”,不妥协,青春的坚持一定要坚持到死。但昆德拉不是,他借用一个词叫“媚俗”,我觉得“媚俗”是很好的看事方法。
记:“媚俗”怎么理解呢?
李:A女思念B男,哭了,这很正常,不叫媚俗,但B男去美国,A女送行哭了一场,周围围着一大圈人,到底是真情流露还是媚俗?这就很难讲了。甚至很多时候A女独自在家哭一场也不能排除是媚俗,也许是演给自己的。这就是成熟的看法,如果按这个眼光来看,任何一本福克纳、海明威的小说里都会看到媚俗。再比如,我发现公共知识分子有两种极端的状态,一种是愤世嫉俗,什么都不信,像王朔;一种说人文价值最崇高,像张承志。昆德拉就是在中间,谁也不信,他只是直接建立逻辑。
记:在你的书中我读到的是一种孤独和渺小。
李:前两天看《海洋》,小海龟从沙子里一个个钻出来往海里爬,海鸟像轰炸机一样叼一个就走,小海龟刚从壳里出来,刚刚有自我意识,心想“哥出来就三分钟,还没爬到海边呢,就成海鸥点心了”,那个小海龟如果会写首诗,肯定会骂:这世界是为啥呢。这本书的想法跟小海龟一样简单,“这他妈到底干啥呢?”当然从宏观上我可以理解,你就是别人的食物,机会好了进入海里,长成大海龟别人还成了你的食物,你会有一个漫长的龟生,在大海里畅游。
小海龟刚从壳里出来,刚刚有自我意识,心想“哥出来就三分钟,还没爬到海边呢,就成海鸥点心了”,那个小海龟如果会写首诗,肯定会骂:这世界是为啥呢。这本书的想法跟小海龟一样简单,“这他妈到底干啥呢?”
读者评价
正方
@瘦猪:若说海鹏的小说有什么与众不同,我只能说它让我安静,又心有不甘。海鹏的小说像一场大雪,读的时候纷纷扬扬,读完了,雪落大地寂无声,却在积雪之后蕴含着重生;另一面,又如篝火燃尽,伸手便能知道它当初是多么的热烈。这余灰的温度,正是作者写作时的心情:已行至人生的中途,对万事万物或已洞察,于人情却未必练达。
@小刺客:李海鹏的文法如同缓慢却坚沉的踱步,就像在书里他说到的沈从文、汪曾祺和老舍,他让我们看花开花落白云苍狗铅华洪荒寂静欢喜,琐碎而真实的就像我们的生活,因为他写的就是我们的生活。
反方
@毛利:语言尽管一如既往流畅快活,情节的贫瘠看得人触目惊心,他根本不会写小说,不会安排情节,没有叙事结构,人物形象薄弱,唯一的主人公剥开皮不过是个自恋不已的文艺男青年,有点像时下一些处处可见的女人,看上去总是痛苦得要命,你也不知道她到底想干嘛,明明已经过了少年维特或者麦田守望的年纪,内心依然跟青春期叛逆一样忧郁。
@郑北周:《晚来寂静》并没有如想象那般恢弘恣意、滂沱浩荡。整体构架偏狭,思想过于漫延,放自如、敛无度。当然不可否认的是他业已形成的睿智和幽默,对文字组合的能力超乎想象,频有天才句读闪现,勾引读者洞窥其全部凝脂胴体。有点投机,有点忧伤,有点跳出来谈世界和平,钻进去说茄汁拉面。
李海鹏是谁?罗永浩说李海鹏是他的偶像;慕容雪村说,“李海鹏的文字在中国当代无出其右,如果他的书能值10块钱,我的书卖一块钱都太贵了”;《第一财经周刊》的总编辑伊险峰说,“不看李海鹏,一点出息都没有”;专栏作家困困对自己发出警告,“放松点儿!别紧张,别焦虑,你不必非要写得像李海鹏那样好!”但是对于更多人来讲,这只是一个看起来长得像李亚鹏、李承鹏的名字。日前,他的小说处女作《晚来寂静》上市,一阵哗然,人们惊叹这位记者出身的专栏作家竟有如此高绝的小说写作天赋,甚至有读者评价为“伟大的作品”,然而,令人惊叹的何止于此?
“有一只狗,总跟别的狗打架,因为它没有尾巴,别的狗们见了面都摇尾巴,意思是,我们友好相处吧!它见了别的狗,心里也想着,Nice to meet you!可是它没有尾巴可摇,别的狗就咬它,它也只好咬回去。我就是这只无尾狗,你觉得我不友好,可是你不知道我因此活得好辛苦啊。”专栏中,李海鹏在一篇《无尾犬》为名的文章这样写着自己。
在塑造作品之前,李海鹏先成功地塑造了自己,尽管后者更显无意识。
豆瓣上有个“李海鹏小组”,上千八卦且肉麻的粉丝掘地三尺挖他的照片,粉丝们(和读者相比,这里用粉丝更合适)关心作品的同时,同样关心他的成长轨迹,而在对他作品的评价中在在可见的是他本人气质的映射:“始终对周遭的世界有种不屑”“有贵族范儿”。在一次沙龙上,甚至有粉丝问道:“你皮肤那么好有用面膜吗?”
对于一个作家,一个写严肃文学的作家,一个年近不惑的作家,这一切让人很难想象。
和老派作家死守书房相比,李海鹏愿意介入当代生活,他每天更新微博,游走在全国讲座,接拍时尚杂志大片;他也并不抵触名利场,站在舞台上欣然领受嘉奖,还被某时尚杂志评为年度作家。他理性的、有分寸的游走在名利与写作欲望之间。
《经济观察报》以《等待黄金时代》为题,将李海鹏、路内、阿乙放在一起,“与前后辈的作家们不同的是,他们生于故乡,在青年时故乡开始被市场经济摧毁,工业的衰落、城市的变迁让他们要逃离,他们变成了城市里的游荡者。这赋予了他们各自不同的气质、各自的才华却都值得我们期待属于他们的黄金时代。”而与前辈作家同样不同的是,他们刷新了人们对作家的定义,他们的作品会自动筛选读者;他们时尚,充满少年气息;他们参与,甚至引领当代生活,与明星、偶像如此接近。这是一个更现代、更城市化的作家群体,带来了充满现代气息的纯文学。
在《晚来寂静》中,李海鹏以主人公夏冲为视角展开了一场跨度30年的叙述,夏冲明确地意识到自己不过是生活中一个无关紧要的角色,他愤怒、反抗,却只能无力地“闭口不言”,无比孤独。在书中,叙事被弱化,个人体验被强化,人的历史与历史的人,人的性格情感、人生经历被支离破碎的感觉代替。李海鹏还试图呈现一种“古典的、恬静的、沉思的美感”,事实上,他做到了。
这是一部关于人的灵魂的小说。这个时代,我们需要李承鹏、李亚鹏,但更需要李海鹏。一切只待破土而出。
“人与人的关系变得碎、夸张、不长久”
记者(以下简称记):豆瓣上有一个李海鹏小组,粉丝们在上边掘地三尺挖你的照片,以前,这事儿只会发生在影视明星身上。
李海鹏(以下简称李):现代生活特征就是这样,这跟中国读者对文字的欣赏比较初级有关,要写什么东西,就有人要搜你的照片。
记:跟以前相比,现在作家似乎更偶像化。
李:时代的原因。我刚上网时,我最奇怪的一个词是“美女”,我2000年前对美女的概念是范冰冰,长得好看不能叫美女,网络把什么都降格了,都民主化了。作家也被民主化了,关系很现代,过去读者跟作家写信探讨作品,现在是马上就能@你,这种关系很轻薄。你看冯唐,在微博上经常骂的是自己的粉丝,因为他们今天喜欢你,明天就翻脸,人与人的关系变得碎、夸张、不长久,但因为沟通便捷,读者主体性变强,地位也更高了。
记:你有过类似的跟读者翻脸的经历吗?
李:有一次我去语言大学做一个活动,一个从山东特意来的读者说要签名,后来又说要请吃饭,我说我自己有事儿真不行,后来她给我发短信,还在豆瓣发了十多封私信,类似情书的那种,我回了一封,大概意思是叫她不要发这样的信,我不是你想象的那样,说了一堆屁话。过了几天,这个女同学在豆瓣上就说,李海鹏不是自己在专栏里塑造的那样的人,他自私、对人凶狠……好像我把她怎么着了一样。这种事儿一定发生在很多人身上,所以现代社会特征就是这样,过去只能发生在刘德华身上的事儿现在可能发生在很多人身上。
“名利与写作欲间,是一个灵活的游戏”
记:有了微博、网络,作家在今天这个时代跟以往职责有什么不同?
李:没有什么变化,只能说更快,但更大未必。你说1990年的余华话语权大,还是今天的余华话语权大?
记:可一个人朝阳时期跟夕阳时期没有可比性。
李:话语权这个事儿很好计算,比如出了这本书,有多少家媒体采访,媒体发行量多大,还有博客点击量,微博粉丝数等,网络话语权并不一定取决于你的影响力。博客刚开通时徐静蕾第一,韩寒第二,现在微博开通,姚晨第一,这是时机问题,去得晚就白搭。作家是特别残酷的职业,跟谁关系好都白搭,写得好什么都好,写得不好粉丝一千万也没意义。
记:你会参与当下生活,接拍时尚杂志大片,这次去广州也是领一个奖。以前我们说作家就该在书桌前写作,只需要用作品跟读者见面,老派作家像钱钟书,他拒绝把自己脱离作品去呈现,现在很多作家会脱离作品去单独呈现自己。
李:所谓作家是千差万别的,我真正的关注点是,如果是一个作家,或者说是好作家的坯子,自己要确定无疑地知道最重要的是作品,愿意把绝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到写作中,这是硬性标准,除此之外一切都不重要。
记:但孤独不是一个作家的必要状态吗?
李:毛姆争名夺利,特别爱钱,但他是好作家,这就意味着钱对他一定不是最重要的。还有一个相似的例子,经常我们会问一个人是感性的还是理性的,这个问题是有问题的,一个人可以感性,也可以理性,这是一个灵活的游戏。毛姆对于钱、名、阶层的欲望比一般人强很多,所以他表现得极虚荣、贪婪,但如果他对名利的欲望指数是80,对写作指数是200,就可以,所以要看绝对数。
记:有一种说法是,一个作家如果总能在电视、网络上看见他,就出不了好作品。
李:还是精力分配的问题。如果关注点在名利上,那一个人从做事的角度来讲,就完蛋了,适度吧。任何一个人天天接受采访,天天得瑟,哪有心思写东西啊?
“这本书想法很简单:这他妈到底干啥呢?”
记:对于写作,你的标准是什么?
李:上大学时我就知道自己写不到马尔克斯那么好,不是说永远写不了那么好,而是活几辈子都写不了那么好。剩下的高标准是厄普代克,我的高标准是能写他那样就活得值了。再其次我可以接受的标准是自己觉得能完整地表达我对世界的看法,有一个大家喜欢看的故事,好看的情节,有幽默感,跟《晚来寂静》会有不同。我真正喜欢的还是视角比较成熟的看法,而不是年轻人的看法。
记:成熟是一种怎样的视角?
李:一般我们庸俗理解年轻和成熟的差别是,前者强调自己、自尊,爱面子,不喜欢服从,后者是长大了,脸皮厚,更圆滑。这不是我说的成熟。以前我不喜欢昆德拉,觉得他有的东西很轻薄,但到最近几年,有一次重看《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我变得非常佩服他,因为他的态度就是成熟的,再看福克纳、塞林格,觉得都是不成熟的,他们不管七老八十,对于人生、社会、世界都是青春的态度,这是现代小说的传统,以一个极年轻的眼光看世界,就是“你们丫太操蛋,我就是讨厌你们,我就要跟你们丫闹掰了”,不妥协,青春的坚持一定要坚持到死。但昆德拉不是,他借用一个词叫“媚俗”,我觉得“媚俗”是很好的看事方法。
记:“媚俗”怎么理解呢?
李:A女思念B男,哭了,这很正常,不叫媚俗,但B男去美国,A女送行哭了一场,周围围着一大圈人,到底是真情流露还是媚俗?这就很难讲了。甚至很多时候A女独自在家哭一场也不能排除是媚俗,也许是演给自己的。这就是成熟的看法,如果按这个眼光来看,任何一本福克纳、海明威的小说里都会看到媚俗。再比如,我发现公共知识分子有两种极端的状态,一种是愤世嫉俗,什么都不信,像王朔;一种说人文价值最崇高,像张承志。昆德拉就是在中间,谁也不信,他只是直接建立逻辑。
记:在你的书中我读到的是一种孤独和渺小。
李:前两天看《海洋》,小海龟从沙子里一个个钻出来往海里爬,海鸟像轰炸机一样叼一个就走,小海龟刚从壳里出来,刚刚有自我意识,心想“哥出来就三分钟,还没爬到海边呢,就成海鸥点心了”,那个小海龟如果会写首诗,肯定会骂:这世界是为啥呢。这本书的想法跟小海龟一样简单,“这他妈到底干啥呢?”当然从宏观上我可以理解,你就是别人的食物,机会好了进入海里,长成大海龟别人还成了你的食物,你会有一个漫长的龟生,在大海里畅游。
读者评价
正方
@瘦猪:若说海鹏的小说有什么与众不同,我只能说它让我安静,又心有不甘。海鹏的小说像一场大雪,读的时候纷纷扬扬,读完了,雪落大地寂无声,却在积雪之后蕴含着重生;另一面,又如篝火燃尽,伸手便能知道它当初是多么的热烈。这余灰的温度,正是作者写作时的心情:已行至人生的中途,对万事万物或已洞察,于人情却未必练达。
@小刺客:李海鹏的文法如同缓慢却坚沉的踱步,就像在书里他说到的沈从文、汪曾祺和老舍,他让我们看花开花落白云苍狗铅华洪荒寂静欢喜,琐碎而真实的就像我们的生活,因为他写的就是我们的生活。
反方
@毛利:语言尽管一如既往流畅快活,情节的贫瘠看得人触目惊心,他根本不会写小说,不会安排情节,没有叙事结构,人物形象薄弱,唯一的主人公剥开皮不过是个自恋不已的文艺男青年,有点像时下一些处处可见的女人,看上去总是痛苦得要命,你也不知道她到底想干嘛,明明已经过了少年维特或者麦田守望的年纪,内心依然跟青春期叛逆一样忧郁。
@郑北周:《晚来寂静》并没有如想象那般恢弘恣意、滂沱浩荡。整体构架偏狭,思想过于漫延,放自如、敛无度。当然不可否认的是他业已形成的睿智和幽默,对文字组合的能力超乎想象,频有天才句读闪现,勾引读者洞窥其全部凝脂胴体。有点投机,有点忧伤,有点跳出来谈世界和平,钻进去说茄汁拉面。
来源:搜狐 作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世界朋友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世界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