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度信阳市委、市政府好新闻奖作品印象
□本报记者 公 堂
传递时代正向能量,传诵媒体非凡力作,传播信阳务实形象。这是刚刚揭晓的2013年度信阳市委、市政府好新闻奖作品给记者留下的深刻印象。
此次评选出来的2013年度信阳市委、市政府好新闻奖作品共57件,刊播媒体包括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手机报等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涉及媒体层次有中央级、省级和市级媒体以及境外媒体,达到了全方位、多视角、立体式、全覆盖的宣传效果,是近年来宣传信阳规格最高、范围最广、题材最大、体裁最多、效果最好的年份之一。
信阳市委、市政府好新闻奖是我市新闻宣传类的最高新闻奖项。其前身是信阳地委、行署好新闻奖,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期。从1989年开始,信阳地区每年都组织市县领导干部评选好新闻。1998年信阳撤地设市后,好新闻奖改由新闻专家、学者和领导评选,其名称也改为现名,至今已连续24年评选无间断。
此次评选的2013年度信阳市委、市政府好新闻奖作品,是从全国50多家媒体推荐的1000多件作品中遴选出来的。经过初评、复评、定评,最终有57件作品获奖,其中一等奖15件、二等奖22件、三等奖20件。完全可以说,这些获奖作品,既带着泥土的芬芳,又饱蘸民生情怀,既是新闻界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继续践行“走转改”的新闻精品佳作,又是集中反映过去一年信阳持续求进、务实发展、积极作为新闻报道中的代表之作。
正向能量
新闻宣传如何为魅力信阳建设传播正向能量?市委书记郭瑞民去年在与我市新闻媒体负责人座谈时强调,要培养“一种感情”,这种感情就是对党、国家和人民的热爱,具体到信阳的媒体,就是对信阳的热爱。要利用“两个平台”,即用好外宣平台,充分发挥省驻信新闻单位的作用和能量,畅通外宣渠道,更好地对外宣传信阳;用好内宣平台,市直新闻媒体要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认真抓好“四项宣传”和“五项管理”,做新、做深、做活各类宣传,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同时,他还勉励广大新闻工作者要刻苦钻研业务,不断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和水平,努力做到“新”、“准”、“快”、“活”、“好”。
好的新闻作品是时代进步的反映,同时又能引领先进的社会风尚。党的十八大代表黄久生,是我市潢川县双柳树镇晏岗村人,20多年来,他从一名提灰搬砖推车打杂的小工,逐渐成为建筑界技术过硬的行家里手。他曾经是吃百家饭长大的“孤儿”,现在是700多位鳏寡孤独老人共同的儿子。黄久生的事迹感动中原、感动中国,去年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表彰为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去年8月30日,中央电视台在黄金新闻栏目《新闻联播》中用1分55秒的时间报道《黄久生,行走在感恩路上》的感人事迹。作品从普通人的视角出发,从小处着手,以生活细节反映崇高人格,以群众感受体现执着信念,塑造了一个品德高尚、心灵优美、敬老行孝的“平凡英雄”。
与此同时,黄久生的善举事迹还先后在《人民日报》、《河南日报》、《大河报》、《信阳日报》、信阳电视台等中央、省、市级主流媒体广泛传播。黄久生是信阳好人、河南形象的典型代表,他的行为闪耀着东方道德的光芒,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信阳的具体体现。
何止黄久生?这样的正能量新闻报道在信阳一浪高过一浪。去年,我市首次开展“信阳道德模范”和“信阳好人”评选活动,对10名首届“信阳道德模范”和10名“信阳好人”进行隆重表彰。新闻媒体快速跟进、深入挖掘,让“信阳道德群体现象”誉满全国。无论是信阳人还是外地人,对“人言皆信,日升曰阳”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更高层次的感悟。
精神上的正能量如此,物质上的正能量亦是如此。
距离平桥区东南隅大约10公里的郝堂村,因为拥有“天人合一”的自然生态景观,成为全国第一批、12个“美丽宜居村庄示范”之一,而且是河南省唯一入选的示范村。郝堂,不仅是我市加快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的崭新亮点和最新成果之一,而且也为信阳申报全国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注入了正向能量。
《人民日报》去年1月4日开辟“美丽中国·寻找最美乡村”专栏,该专栏的第一篇报道用半个版的篇幅重磅推出了信阳郝堂。长达4500字的通讯《信阳郝堂——画家画出的小村》,让人们对郝堂这个“美丽宜居村庄示范”感叹之、神往之。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世界朋友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