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北京住房种类已近20种 未能遏止高房价(2)

廉租房:政府以租金补贴或实物配租的方式,向符合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且住房困难的家庭提供社会保障性质的住房。

两限房:限房价、限地价的“两限”商品房。主要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

公租房:由政府或公共机构所有,用低于市场价或者承租者可以承受的价格,向新就业职工出租的房子。

私房:也称私有住宅,私产住宅。它是由个人或家庭购买、建造的住宅。公有住房通过住宅消费市场出售给个人和家庭,也就转为私有住宅。

安置房:政府进行城市道路建设和其他公共设施建设项目时,对被拆迁住户进行安置所建的房屋。

小产权房:指在农民集体土地上建设的房屋,未缴纳土地出让金等费用,其产权证不是由国家房管部门颁发,而是由乡政府或村委会颁发。

自住型商品房:主要供应给京籍、非京籍符合限购条件的家庭,房价较周边房价低30%。

“压力太大,他们不得不做点事情,最起码要有一个政治表态。”一位接近北京住建委的业内人士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2013年年初,北京市承诺的房价控制目标是“新建商品住房价格与2012年价格相比保持稳定”,如果“稳定”等同于“不涨”,这个目标显然已经很难完成。最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北京住建委副主任王荣武坦承环比涨幅虽然低于同比,但也已经超过了6%。

一边是热度不减的房价,一边是咄咄逼人的住建部年底考核问责,整个2013年,北京住建委倒是一直在动用行政干预等手段来控制房价。在前端,控制预售证的发放、价格定得太高的楼盘拿不到预售证,早已是业内公开的秘密;在后端,限制住一些地块的拍卖最高价,让开发商去竞拍配建的限价房或保障房的面积,以控制土地溢价,进而调控未来的房价。

“自住型商品房”最终也是要通过土地竞拍上的一些手段来实现。根据《关于加快中低价位自住型改善型商品住房建设的意见》,自住型商品住房用地,由房地产开发企业通过“限房价、竞地价”等出让方式公开竞得。

10月25日,北京楼市新政发布后两天,放出了两个需要配建“自住型商品房”的地块,一个在密云县,一个在门头沟区,都属于北京的远郊区。位于密云县的44万平米的地块给出的配建要求是“25000平方米的自住型商品住房,房屋销售限价为10500元/平方米”,相当于该地块不到6%的面积。

毫无疑问,建在该地块上的“自住型商品房”最早也只能在一年后面市,即便有效,拉低的也是一年后的房价。链家地产市场研究部张旭认为,本次新的调控措施中,既带有表态性质,也有增加市场引导能力的实质行动。但整体来看,更多的是稳定房价预期。比如,或许能引导一些急于购房又资金紧张的刚需阶层放缓入市计划。

难解供需矛盾

统计意义上的房价存在拉低的可能性。2013年的北京房价调控目标明确剔除了保障性住房的价格,而实质上归属于保障性住房名字中却包含“商品房”的自住型商品房,很大可能将进入房价体系。

一年后,那些没有保障房购买资格、买商品房又捉襟见肘的“夹心层”能否真正受惠于这个新的住房名目,一路向前的北京房价能否真正被拖住步伐,南方周末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普遍表示悲观。

高策地产董事长陶红兵肯定了“京七条”为夹心层提供了一条可能的购房路径,但他仍然认为这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北京住房供需失衡的状况,也就不可能真正拉低房价,反而可能加剧改善型住房的供需失衡。高策地产是一家浸淫北京市场多年的一手房代理公司。

“北京的土地就那么多,自住型商品房的供地增加了,普通商品房的供地就会更加紧张;而近几年北京的户均成交面积在逐年加大,这说明改善型住房的需求占比在不断上升。这就会带来一种新的结构失衡和价格上涨。”他说。

即便是“自住型商品房”试图覆盖的中低收入购房者群体,其供需矛盾也很显著。北京目前约有13万户家庭在轮候保障房,按照一般情况刚需占比八成计算,每年约有8万户不享受保障资格的首次置业群体,远远超过北京计划推出的每年5万套“自住型商品房”数量。

来源:南方报业网-南方周末 作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世界朋友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