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增长:从“世界工厂”变创新沃土(4)
在一个城市群里,各个城市必须要互有分工,这种分工不是靠行政力量来完成,而是靠市场行为。反观大伦敦、大纽约、大东京等世界级城市群,其产业分工、基础设施配置都是跨行政区划的,最大可能地利于区域内资源的畅通流动。
大事记
2004年,广东出台建设科技强省的决定。
2005年,广东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决定》。珠三角认识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继续保持领先地位的战略核心。
2007年,深港创新圈成立。
2009年,粤港共建科技创新平台专项。
2010年,提出粤港科技联合资助计划。
2013年,珠三角提出,2017年要基本建成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
2013年8月,粤港合作的“香港─珠三角科技创新走廊”正式启动,整合粤港两地创新资源,提高产业竞争力,率先在广州、深圳、东莞、佛山及香港五城市试水。
资料来源: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世界观
发展高端化、服务化
形成影响世界的产业
在美国五大湖城市群,传统制造业基地芝加哥一度有“美国心脏”之称。上世纪80年代,随着产业结构老化以及环境污染问题,芝加哥陷入了较长时间的经济低迷。随后的20多年,产业转型成为这座城市的发展主题。借助金融贸易、信息咨询等传统行业的优势,以及引领产业发展方向的新技术的研发,芝加哥从制造业基地转变为以服务业为支柱的多元化经贸区。
与世界级城市群相比,珠三角地区还处于产业转型的起步阶段。中国规划设计院副院长杨保军说,珠三角产业结构还处于传统加工贸易阶段,高端制造业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单位建设用地产出效益还不够高。
与芝加哥30多年前的状况一样,珠三角传统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魏后凯认为:“过去的珠三角是靠低工资、产品低价格、消耗大量资源来支撑城市的快速发展,而现在资源紧缺,工资上涨,过去那种模式不能再持续。”
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认为:“研究世界级城市群,要考量它的产业和企业,要看它有没有决定全球发展的关键性产业。珠三角的产业处于全球产业链的末端,其之所以能影响全世界,只是因为规模大。如果要形成真正影响世界的产业,应该是全球产业的高端产业或者是全球产业的高端环节。”
产业转型升级已成共识,但珠三角一些城市反复考量的一个问题是,传统制造业与新兴服务业的发展比例与规模,究竟如何协调?
世界级城市群的发展经验提供了参照。如纽约,作为老牌的制造业中心,在20世纪初,其制造业就业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达到35%,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这一比例直线下降,到1980年,降低为17.4%,而同期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例则上升到81.8%。
对此,魏后凯认为,珠三角的未来发展方向是六个字“高端化、服务化”。高端化主要是高端制造业、高端服务业,服务化就是提升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
“但是向服务化方向发展并不意味着不要工业,在珠三角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制造业还是要存在的,而且还是最坚实的基础。”魏后凯说,就珠三角整体尤其是广深而言,目前基本已完成轻型化和适度重型化阶段。
在未来,必须依靠高端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两个“轮子”,来推动产业升级和高端化过程,并由此推动珠三角地区向世界级城市群迈进。
总策划:莫高义 张东明
总指挥:王垂林 姚燕永
策划执行:郭其龙 黄 伟
何又华 陈邦明
采写统筹:姜玉龙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世界朋友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