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增长:从“世界工厂”变创新沃土(3)
本土自发创新的力量不断涌动,源动力正来自“世界工厂变身创新沃土”的梦想。
一家产值1亿多元的张家港机械制造企业,高薪引进了德国有着170年历史的世界设备顶级公司——克劳斯玛菲的技术中心主任和技术总监。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杨望成说,经济结构决定着经济活力与后劲,这样的高层次引进,在服装生产行业内很难做到。
珠三角是我国四大工业基地之一,但轻工业类制造企业的技术含量、利润不及重工业企业,发展难上规模。这正是本土民营经济“星星多、月亮少”的重要原因。
一汽—大众佛山工厂的落地投产,部分改变了珠三角产业的“丛林构造”。
佛山工厂自动化率达到70%,是一汽—大众全球自动化程度最高的工厂,也是能促进本土创新基因改变的国际项目。佛山市市长刘悦伦说:“随着一汽—大众科技人才、研发中心进入,对佛山创建创新型城市将产生促进作用,围绕这一龙头,汽车产业将实现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
纵观发达国家城市群创新发展的实践,其中一条最重要的成功经验是打破领域、区域和国别的界限,实现地区性及全球性的协同创新,构建起庞大的创新网络,实现创新要素最大限度的整合。
珠三角提出,2017年要基本建成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
打破地区性障碍,接入全球性协同创新体系,已迈出步伐。佛山通过携手德国科学研究机构,建设中德工业服务区。这次跨国产学研合作,使珠三角从此前局限在港澳台、日韩等地区,一下子拓宽至代表全球领先的“欧洲制造”。
专家论
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常务副院长郭万达:
城市群发展
层次不平衡
郭万达 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常务副院长、博士、研究员,主要从事宏观经济政策、产业经济、企业发展战略等方面的研究和咨询工作,主持过国家及省市多项大型政策研究咨询课题。
南方日报:珠三角创新增长的口号已经提了多年,目前您观察到的进展如何?
郭万达:创新增长应当从两条线去评价,一个是政府层面,另一个是市场层面。这些年政府的政策在往前走,企业自主创新的行为也在凸显,但目前成效还十分有限。
另外,珠三角城市群内,各城市的发展层次也不平衡,比如深圳的现代服务业产值,从前年开始已经超过了制造业产值,但是东莞和其他地方可能还做不到。综上所述,珠三角的创新增长只能说正在进行时,离成功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南方日报:从企业角度来看,目前珠三角的创新环境如何?和长三角、京津冀相比如何?
郭万达:创新是一个“体系建设”问题,依赖于良好的外部环境,必须从国家层面、区域层面构建一整套完整的创新体系。从全世界来看,研发投入最高的是以色列,整个社会的创新氛围浓厚,教育资源丰富,客观上为创新提供了必要的智力支持。
创新体系建设不能单靠市场来完成,更需要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因为不是每个企业都有能力创新。政府应在技术和资源上予以倾斜。在人才方面,政府应当出台相应优惠政策,引进和培育高素质人才。
和长三角、京津冀相比,从科研院校的数量和水平来看,珠三角远远不如长三角、京津冀,甚至不如西安、武汉城市群。然而珠三角若把香港也纳入进来,情况就不一样了,所以我们才提出要打造一个“深港创新圈”。
不过,珠三角创新资源也有它的优势。这里市场化程度高,科研资源的组织能力、动员能力好,在产学研结合方面走在全国最前列。
南方日报:在中国创新城市各类排行榜上,深圳都居于前列,深圳与珠三角其它城市以及与香港之间,有无创新资源上的互动协调?
郭万达:珠三角打造世界级城市群,必须要将香港纳入进来,形成一个大珠三角概念。香港是组合全球科技资源的地方。不过,科技资源的组织,完全靠市场是不可行的,政府也要大力促进,这样两地创新合作的步伐就会快很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世界朋友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