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民国第一村”因建大学 村民“三迁”祖坟(4)

白天做饭做菜,给大学生送外卖;晚上在旧仓库里翻修自行车,翻新后再销售给学生。北师大珠海分校的朱冯武,2010年毕业后来到会同村,寻找创业所需的廉价出租房。他先是租房住了下来,慢慢地租了另外几套旧屋,做起了生意,生意的对象都是北师大珠海分校的师弟师妹。生意已然步入正轨,旧仓库里的二手自行车堆在一起,多达300辆,蔚为壮观。

而他做的一件更为出彩的工作,是与北师大珠海分校一位加拿大教授合力将一间旧民居改造,使其成为一个古朴又新颖的私人会所。

“会所”这词,在会同村其实并不新鲜,因为早有雏形。会同村内的一个中西合璧的园林式禅院,名叫栖霞仙馆,由莫仕扬的嫡孙莫咏如于20世纪初为他的爱妾建造,也是这位成功买办消暑度假、交朋结友的乡间场所。几十年后,会同村的发展陷入停滞,老建筑日渐衰败,这个早期的“会所”也早已名存实亡。

朱冯武改造的这所老房子,位于会同社区居委会隔壁,有大约200年历史,被朱冯武师生选定了“琴棋书画茶”主题。推门进去,质朴的竹帘悬挂,绿色盆栽映衬着小院,大厅摆着一张偌大的木桌,上面摆放着茶壶。会所还有一个书房、一个琴房兼旗房,灯饰独具匠心,古朴而又新颖,与老屋的风格相得益彰。这个会所不对外开放,只作为加拿大老师自己招待朋友的一个场所。

“我认为会所是会同村商业与文化保护相结合的一个最好的方式,因为会同村都是民宅结构,难以用于其它开发。建私人会所既可以把古建筑保护起来,又可以合理开发,产生效益。政府进行保护和开发固然好,但有其局限性。私人的保护开发也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模式。”朱冯武说,他的这个会所“样板房”已经得到不少人的认可,并形成效应。朱冯武表示,会同村的民居产权所有人多在海外,难以联系,而且他们往往不愿意将祖屋交给他人开发,担心祖屋受到破坏。“其实他们也希望古屋能在得到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只是难有这样的模式让他们放心。”

不久前朱冯武他们租下了莫氏的一间祖屋,是会同村保护较好、面积第二大的一间古宅,也准备开发成私人会所。莫氏的后人就是看过他们的会所“样板房”后,才愿意将房子租给他们进行改造。“我以后也将拓展这项工作,让会同村的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屋主说。

除此之外,会同村2007年建立的“画家村”,也逐渐与高校形成了良性互动。北师大珠海分校艺术与传播学院的老师曾带学生来这里交流、学习,未来这些画家或会在北师大举行画展、论坛交流等。

分组统筹:宋元晖 王勇幸

(南方都市报)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世界朋友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