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民国第一村”因建大学 村民“三迁”祖坟(3)

付叶岚算是有心人。她是北师大珠海分校2006级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2007年9月,她和同学骑车绕到会同村,当场被精美的建筑、深厚的底蕴以及破旧不堪的现状惊呆了。

“我当时去了碉楼、莫氏大祠堂和栖霞仙馆,祠堂旁边有个五金加工厂,声音刺耳,扬起一片灰尘,跟祠堂雕梁画栋的风格和文化底蕴形成强烈反差。而栖霞仙馆,荒草丛生,可以自由出入,墙面还画了不少防水、除白蚁的广告。这都让我感到很惋惜、很痛心。”付叶岚说,“会同村像一个很美丽的姑娘,但一直没有人知道她的美、保护她的美。”作为一个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她觉得自己有责任让包括本校学生在内的更多人了解这个“岭南民居活化石”。

回校之后,付叶岚花了半年时间,请她的系主任及几位老师同学一起,对会同村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全面调研,拍摄了大量的照片,最后形成了一份详尽的报告。他们通过展览、论坛发帖等形式,让师生们关注身边的“宝贝”。曾经与她调研的老师们,也在一届届学生的课堂上介绍会同村的历史文化。会同村成为一些北师大分校学子大学生活的共同记忆。

创业聚集

老村租金便宜,吸引了不少大学毕业生在此创业,大学生改造猪圈而成的酒吧,每个月收入多则五六万,少则一两万。

燕子埔村民所言非虚,保留有村场的会同村和官塘村的村民比燕子埔村的村民见证了更多大学带来的变化。

由于会同村租金便宜,一个偌大的老房月租不超500元,不少师生、清洁工在此租房。毕业于北理工珠海学院的蒋松雪,可说是把商业经营带到这条古村来的第一人。

2008年,蒋松雪毕业后,开始在学校周边寻找创业机会,希望成立一间酒吧。他看到会同村周边许多农家乐每到周末都吸引许多游客,而会同也是珠海今后着重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旅游肯定会越来越红火,“周边有北理工和北师大的学生,附近又没有娱乐场所,酒吧肯定有客源”,这个应届毕业生信心满满。

选址时,他找到了会同村保护区外围的一个仓库,门牌号是“2046”,和王家卫的电影同名,有点意思,就确定将其作为酒吧地址,并将酒吧命名为“会同存艺”。和房东一打听,发现这里原来是房东家的猪圈。“虽然当时是猪圈,但是我看到里面的空间和我们预想的酒吧大小刚好相符,就定下来了。”接下来,蒋松雪和自己的父亲花了四个月的时间,将一座猪圈改造成了会同村的第一间休闲酒吧。

建设期间,不少村民路过,都会好奇地进去看两父子装修。这个平静怡然的农村,因为经济发展不起来,加上政府政策保护老村建筑,已经许多年没有过土木建设了,所以蒋氏父子引起了他们的关注。在这样宁静又相对落后的农村,村民怎么也无法想象要建酒吧,都以为要建大排档。蒋氏父子在干活,村民就在旁叽叽喳喳地讨论:“怎么选在这个地方啊,我小时候还在这撒过尿呢……”

2009年,当他们将酒吧装修成中国风特色,头一天把灯亮起来之后,就再也没有陌生村民进来过。“他们站在外面,很好奇,但都不进来,也许觉得这是个高档场所,所以不敢进吧。”蒋松雪说。

酒吧建成后,人气不错,每个月收入多则五六万,少则一两万。许多北师大珠海分校和北理工珠海分校的学生纷纷组团到这里消费,本村一些爱玩的年轻人也是这里的熟客。他们都和村民相处甚欢。

2010年,毫无美术专业功底的蒋松雪还与父亲亲手用水泥制作了一个高两三米的李小龙像,摆放在酒吧门口。李小龙扎着马步,一条龙围绕在他身旁,威武霸气,一时间引得不少村民好奇参观,这为其酒吧增添了不少辨识度。李小龙的水泥像出现在岭南古村落里,混搭中透着和谐,它在会同村也变成了一个地标式的特殊存在。

私人会所

北师大珠海分校的几位教师、学生不久前来到会同村,开始为这里的岭南古建筑“再成长”带来新鲜的思路和开发模式———私人会所。莫氏的一间祖屋,会同村面积第二大的一间旧宅,也准备开发成私人会所。莫氏的后人就是看过他们的会所“样板房”后,才愿意将房子租给他们进行改造,“让会同村的文化得到更好传承”,屋主说。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世界朋友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