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意识:生活充满爱归属感越来越强(图)

劳务工积极签名参加百万职工学英语活动。资料图片
劳务工积极签名参加百万职工学英语活动。资料图片
  他们是寻梦者,用略带不安的眼光打量眼前这座城市,在宝安寻找着属于自己的生活;他们是建设者,宝安的发展成就,凝聚了无数外来务工者的智慧和汗水。他们的青春、爱情、成长、贡献和牺牲被凝固成这座城市历史的一部分。

  而在特区一体化的今天,他们在开阔眼界、更新观念、提升自我价值的同时,也得到公共政策的阳光普照,感受都市的脉脉温情。从何处为家的过客心理,到安定下来扎根宝安,以宝安为家建设幸福家园的转变,劳务工以及政府、企业携手,在这一年里都做了很多努力。也正因为他们家园意识的提升,宝安越来越文明,越来越温馨。

  文化:畅享“精神大餐”

  “我特别喜欢大浪浓郁的文化气息,没有文化的城市是没有生命力的城市”,在“我与大浪这五年”征文比赛中,一位行走在大浪的“游子”如是说。

  大浪拥有的青工人数占辖区常住人口90%以上。他们每年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盛宴:草根的音乐狂欢舞台“星光大浪”,还有文学舞台“我与大浪这五年”征文比赛、“羊台山”诗歌大赛,摄影舞台“时尚生态”大浪摄影比赛等。他们有“阳春白雪”式的《羊台山》纯文学杂志,也有“下里巴人”式的《浪花》杂志,让青工们心灵沟通、思想碰撞。以《浪花》为纽带,大浪还涌现出了一支特殊的义工队“文化义工队”,这些文化义工注册就有500多人。他们依托报纸,创办网上论坛,为精神文明建设献策献计,并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开展“随手拍”、“美化环境”、“户外拓展”等活动,提升文明素养,共建美好家园。

  大浪街道的文化繁荣只是宝安百花齐放文艺氛围的一个缩影。在宝安,文化建设硕果累累。登上央视春晚演出的民工街舞《咱们工人有力量》来自宝安;在全国所有县(区)中,连续两届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的,目前只有宝安;作为“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开幕式上唯一受邀团队,福永醒狮队还是来自宝安;区文联和宝安日报社还共同打造了全国第一份服务于劳务工的文学刊物《打工文学》周刊,受到了百万劳务工的喜爱。《卖火柴的小女孩》等一批音乐作品获得肯定,福永杂技团、广播剧《小米》等屡获大奖,戏曲“小梅花”绽放精彩,宝安的精品文化也捷报频传。

  6月22日的夜晚,对中国草根艺术和劳务工文化来说,是一个特别的夜晚。中国首个以弘扬草根文化为己任的大型公益文化品牌“草根之声中国劳务工大舞台”的首期节目在深圳广电集团演播厅录制。作为主办者的区委区政府和深圳广电集团为广大外来劳务工搭起舞台,将草根明星们推向前台,让他们走到聚光灯下,既成为先进文化的享有者,更成为城市文化的创造者。阳光、辛勤、感恩,是“草根之声”晚会的主色调。时尚、热烈、和谐,是这台晚会留给人们的强烈印象。在特区一体化的进程中,迈上大舞台的“草根之声”有望为宝安区进行城市“软件整合”提供重要文化推力和精神动力,成为提升城市文明素质的点睛之笔。

  区文联积极举办“阳光文艺年”活动,丰富了劳务工的文化生活;区文体旅游局开展外来劳务工文化服务工程,有序推进“百场送戏下乡”活动,一年来送戏下乡200余场;“千场电影进社区”活动深入开展,在社区、工厂、军营和文化广场共放映公益电影3000余场,受益观众150余万人次;区劳务工办联合中国移动宝安分公司,开展免费送50场电影到工厂、工业区活动,每个街道安排5场……这些都为广大务工人员提供了精神大餐,让其在文化享受与文化参与中陶冶心灵、提升文明素质。在享受到文化带来的欢乐时,更加热爱宝安这片热土。

  文明:“提速”先“提素”

  行走在今日的宝安,你会发现乱闯红灯的人少了,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的人少了,在乘坐公共交通时主动排队有秩序了,工业区周边的垃圾也慢慢消失不见了,而这些都是宝安人以宝安为家,爱护家园的体现。

  特区一体化给了在宝安飞速发展的机遇,与此同时,2010年8月,宝安区推出了针对劳务工“百万员工素质提升行动”,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城市生活并向现代产业工人转变,共享特区一体化的成果。至2012年底,培训将覆盖全区所有劳务工,培训规模空前。培训以保障劳务工受教育权利为出发点,以加强人文关怀、培育劳务工家园意识、增强城市认同感和归属感为着力点,充分发挥企业在员工培训中的主体作用,坚持行业培训与普法培训相结合,通过开展安全生产知识、法律常识和城市生活常识专项培训,提高企业员工的安全防范、自我保护和城市生产生活适应能力,引导员工做到“知守法律、注重安全、珍惜健康、崇尚文明”,增强他们对企业、社区、城市认同感和归属感,为建设平安、和谐、繁荣、优美宝安发挥主力军作用。截至6月底,已举办培训1279场次,培训135250人。“在这里生活得越自在,就越是不想离去。”三洋微马达厂人事课的陈彩霞说。

  在提倡知识性人才和技术性人才的今天,很多劳务工也希望通过不断学习来提升自己的素质和水平,以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想他们之所想,区总工会广泛开展各类职工素质教育培训。全区7个职工培训示范基地和10个街道学习教育培训中心2010年共培训员工100万人次,一大批职工立足岗位,成长成才。区妇联积极倡导外来女工流动学校,开展心理知识、两性情感、健康保健、婚姻家庭、维权知识、子女教育等培训。区职业能力开发局加快“3+8”职业能力培训体系建设,即将区职业能力培训基地和福永、大浪基地建设成为东、中、西3家综合性培训基地,在其他8个街道建立特色产业培训基地。区人力资源局积极引导民营培训机构开展技能培训。全区有民营技工学校1家、职业技能培训学校10家、职业技能培训中心56家,每年培训各类技能人才约10万人。

  2010年下半年举办的宝安区第四届职业技能大赛共吸引7562名劳务工和学生同台角逐,参赛人数创历届之最。最终,36名选手获得“宝安区技术能手”荣誉称号,12名学生获得“宝安区技能竞赛优胜选手”荣誉称号,101人获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164人获得中级职业资格证书,60名优秀劳务工获得招调入户资格,9名“技能状元”分获5000元现金大奖。宝安,不仅让劳务工在这里工作、生活,还要让他们在这里成长。

  政府:煲出“心灵鸡汤”

  健康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安全阀门”。为了帮助劳务工清扫心灵尘埃,政府开展“百场心灵关爱进企业”活动,举办讲座和心理辅导101场,受众达2万余人,同时编印发放劳务工心理健康专用宣传手册《关爱我们的心灵》。开展“百束鲜花谢爱心”的关爱慰问道德模范活动,赠送鲜花表达社会对他们爱岗敬业、关爱他人、回报社会的敬意和肯定,进一步营造了积极向上、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

  区民政局积极探索建立社区公益慈善网。为使社区困难群众就近得到及时救助,新安街道实现了22个社区慈善社会组织全覆盖。共募集善款1000多万元,救助了300多居民和劳务工,发放救助金约158万元。区慈善会出台了《关于资助劳务工重大疾病医疗暂行办法》……通过无微不至的帮助,遭遇生活困境的劳务工拥有了改变命运的机会。沈小莉曾得到区慈善会劳务工重大疾病医疗资助1万元,经过几次化疗后,病情好转,可以正常上班了,回想往事,她百感交集:“在我最困难的时刻,我得到宝安区慈善会的重大疾病医疗资助金,渡过了难关,让我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获得了继续生活的勇气。现在我康复了,我还要在宝安打工,我感谢宝安。”

  企业:“暖文化”留人心

  作为企业,最应该珍惜的财富就是员工。位于沙井的深圳畅鸿塑胶制品有限公司用“暖文化”关爱员工,留住人心。员工宿舍做到屋屋有电话、层层有热水,文化活动天天有,还建立劳务工图书馆,创立“畅鸿工会基金会”,在员工最需要的时候送上最温暖的关怀,种种举措都反映了企业对员工的用心。赵娟是公司一名普通员工,一次意外车祸导致脊椎骨折,肇事司机又不见踪影。得知情况后,公司总经理陈华瑞立即到医院看望,了解治疗费用还需2万多元,毫不犹豫捐出2000元,同时动员其他3位股东分别捐出2000元,随后他又向全厂发出倡议,1000多名员工又捐出12600元。

  劳务工:爱宝安献真情

  有了党和政府的关爱,宝安劳务工的归属感越来越强了,感受到大家庭温暖的他们,也在用爱心回馈社会,用双手共建美好家园。

  初到深圳打工的李水保曾经卖过冰棍,做过保安,渐渐地他跑业务,做磨具加工店、五金厂,从工厂转型到做房地产生意,在现在拥有多家企业。李水保成功了,十几年来,李水保看到过太多渴望成功但总找不到方向的打工者,他把自己的创业经历制作成一盘教学光碟《打工榜样》,送给一些打工者。“没有这片沃土,多好的树木也不能成才。”在深圳,在宝安,所闻所见所感,都让李水保开拓了眼界,思维变得开放,才能取得今天的成绩,他深有感触地说:“对于宝安,我除了感激,就是感恩。”

  劳务工张媚媚是石岩友联名辉塑胶制品厂的一名品质管理员,1991年从老家来到宝安打工。凭借双手,她赚钱改善了老家的家庭环境,也找到了自己的价值。于是,她开始做起了义工,回报社会。十几年来,张媚媚的“累计义务服务”长达2000多个小时,成为“五星级义工”,获得“宝安区先进劳务工”称号,并把户口迁到了宝安。

  本报记者 火星 见习记者 胡小娟/文 记者 贺斌/图(责任编辑:Newshoo)
来源:搜狐 作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世界朋友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世界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