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6到2017:习近平总书记重托下的上海“精气神”

 

 
0:00
/ 3:37

摘要

保持勇气、锐气、朝气——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寄予上海的期望,也是上海在或巨或微中始终呈现的自觉。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 朱珉迕 王志彦 谈燕

 

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就有什么样的工作结果。而一座城市的点滴成就,无不折射做事做人的精气神。

 

肩负特殊使命的上海,始终秉承了特殊的观念要求,也始终需要特殊的精神状态。

 

2016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寄语上海:保持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着力加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各项措施系统集成,着力加快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步伐,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

 

保持勇气、锐气、朝气——这是寄予上海的期望,也是上海应有的自觉。

 

这一年来,上海广大干部群众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这一年来,上海始终牢记使命、不忘重托,以蹄疾步稳的改革创新发展实践,回答总书记提出的种种考题,回应来自历史和人民的切实需求。

 

这一年来,上海坚持从严治党、从严治吏,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监督,让广大干部讲忠诚、守正道、敢担当,既干净又干事。

 

这一年来,上海始终在追求一种特殊的精神状态,按照中央要求大胆探索、勇于领先一步,遇到困难决不退缩,走小步、不停步、坚决不走回头路,一切从实际出发,求真务实、务求工作实效。

 

实践与作为,思想与决心——由此构成的,正是上海的“精气神”。

 

上海海洋大学深渊科学技术研究中心团队布放“彩虹鱼”3号着陆器。2016年,“彩虹鱼”成功挑战全球大洋最深极——马里亚纳海沟,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全海深无人深潜器技术的国家,也是第一个拥有无人深潜器和多台着陆器协同作业能力的国家。

 

 

【站位与胸怀】

不做盆景栽苗圃

 

一滴水惟有融入大海,才能永不干涸。地区发展,亦复如是。

 

“上海要统筹考虑国际发展趋势要求我们干什么、国家战略需要我们干什么、自身发展最需要突破什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多次强调,谋划上海工作要有更大视野、始终把握大势,规划上海发展要把准定位、始终把中央指示要求作为贯穿一切的工作主线。“凡是有利于国家利益、大局发展的工作,我们要毫不迟疑地做,坚持不懈地抓;凡是中央确定的战略谋划、布局和任务,我们要主动承接、积极参与、自我加压;凡是符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事,我们要勇于率先探索、真抓实干。”

 

始终依照中央要求,始终围绕国家战略,始终服务全国大局——这是上海所有工作的基本站位,也是一直遵循的朴素原则。

 

作为两大国家战略,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自然成为重中之重。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上海自贸区。

 

去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代表团审议时表示,希望上海坚持以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为突破口,全力深化改革攻坚,使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同时他强调,创新发展理念首要的是创新。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上海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要抓住时机,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力争在基础科技领域作出大的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大的突破。

 

半年后,上海自贸区交出了“三年答卷”。是年年底,总书记对上海自贸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称“工作取得多方面重大进展,一批重要成果复制推广到全国,总体上实现了初衷”。科创中心建设亦在稳步推进。“四梁八柱”目前已经初见雏形;神舟飞天、深海探摸、世界最强激光脉冲输出,这些让世界瞩目的中国科学大事件中,也都闪烁着上海科学家的身影、凝聚着科创中心建设的智慧。

 

无论是自贸区“总体实现初衷”,还是提升科创中心集中度和显示度,胸怀全局、牢记初心,都是不可或缺的前提。

 

自贸区是国家试验田,不是地方自留地;是制度创新高地,不是政策优惠洼地;是苗圃,不是盆景——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原则,一年来被反复强调。100多项改革创新成果分领域、分层次在全国复制推广;建国以来第一张外商投资领域的负面清单、中国首家专业再保险经纪公司、首家合资道路运输公司、首家独资医疗机构等等上百个“第一”,都佐证着自贸区作为“试验田”的作用。但上海明白,这远不是终点。

 

去年底的这次重要指示中,总书记提出新要求:上海要在深入总结评估的基础上,坚持五大发展理念引领,把握基本定位,强化使命担当,继续解放思想、勇于突破、当好标杆,对照最高标准、查找短板弱项,研究明确下一阶段的重点目标任务,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力争取得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进一步彰显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试验田作用。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今年年初,上海就明确,将进一步强化改革措施的系统集成,在投资、贸易、金融、事中事后监管等领域,探索新的制度创新,努力建设开放与创新为一体的综合改革试验区;要对标国际最高标准,努力建立开放度最高的自贸试验区并进行必要的压力测试;要全面转变政府职能,努力打造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政府再造区;更好服务“一带一路”战略,努力构建推动企业“走出去”的更高平台;创造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努力成为全国改革开放的“孵化器”。

 

科创中心建设同样时不我待。奋力建设中的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旨在提升上海科创中心的集中度和显示度,已被列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重中之重。目前上海光源二期、超强超短激光、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试验装置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同时,上海还在积极跟踪中央部署,主动对接,争取让国家实验室的建设方案尽快在张江落地。

 

上海光源同步光诊断实验室科研团队商讨实验方案。

 

而将破解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障碍列为科创中心建设的核心任务,更旨在以“先行者”的担当,推动发展动能的转换。上海已经明确:一切工作都要围绕核心任务展开,思想认识、政策措施、制度安排都要对标核心任务纠正现在的偏差。每个部门都要梳理自己的工作,看是否树立了正确的导向,是否符合中央对上海的要求。

 

 

【定力和远见】

不畏浮云遮望眼

 

经济要长远发展,改革要持续推进,必须靠制度创新,不能靠优惠政策;必须靠创新驱动,不能去粗放拉动——这是两大国家战略带给上海的启示,也是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共识。

 

近年来,上海的产业结构调整进入加速通道,低端、污染企业关停并转,不适应上海定位的产业向外转移,资源要素逐渐向高端产业和新经济领域集聚。不可否认,连续的淘汰和转移给上海经济带来持续阵痛,尤其在最近两年导致工业产值下滑。在上海市郊,一些电子产品代工企业加速向市外转移,这些企业的离开,对拉动GDP增长带来了负面效应。

 

而最近这一年,经济新常态带来不小挑战。经济外向型程度颇高的上海,更要面临内外部环境多变的考验。困难有时也会迷惑双眼、干扰思路,但承担特殊期许的上海,恰需要“不畏浮云遮望眼”。

 

改革攻坚、突出重围,锐意创新、夯实实体——考验发展远见,考验战略定力。

 

去年岁末,上海几大支柱产业悄然发生了“数据逆转”:上海汽车产业由降转升,最终一鼓作气实现两位数增长,广受市场欢迎的新车型实现“爆发式行情”;一度陷入困难的钢铁业利润成倍增长,世界领先技术支撑下的精品高端钢材,成为最突出的增长点。

 

这些行业从谷底“一跃而起”,有一定的周期性因素,但根本上,源自中国经济适应新常态的主动作为,源自上海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下实现的提质增效。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没有回头路,国内外经济形势倒逼上海必须提升供给的质量与效率,必须要做大高端产业的“分子”,控住粗放发展的“分母”,并通过政府自身改革,推动上海经济整体转型,为全国经济迈向“中高速、中高端”作出新贡献。

 

上海经济能够实现稳中向好,首先来自全国经济稳定、市场环境改善。同时,也是因为上海统筹考虑了战略和战术,既着眼长远,从要素升级、结构调整、制度创新等方面入手,从根本上提升中长期供给效率和竞争力,又抓紧解决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加强需求管理,形成了一揽子重要举措和制度安排,抓住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窗口期”。

 

去年3月下旬,上海降低社保缴费率减轻企业负担的实际举措先行出台,此举将减少企业负担135亿元;民营企业是上海制造业领域中的重要力量,它们向来是实体经济中最活跃、最灵敏的“神经细胞”,上海正着力打破民营企业在项目招投标、政府采购、市场准入等环节面临的隐性壁垒,废除限制公平竞争的不合理规定;近年来,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建立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上海国企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经理人,为产业崛起储备好了人力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曾指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就要讲辩证法、两点论,“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关键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该放给市场和社会的权一定要放足、放到位,该政府管的事一定要管好、管到位。

 

一年来,上海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破除制度性瓶颈,大力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激发市场主体创新创造活力。“证照分离”改革在上海全面落地;“权力清单”,成为一年来改革进程中一大热词,上海自上而下,逐步形成了覆盖市、区、乡镇街道的行政权力清单和行政责任清单,并探索行政权力的标准化管理;上海还全面实施按行业、领域、市场等形成的133个事中事后监管工作方案,进一步完善事中事后监管工作框架。

 

上海的经营成本高,是过去几年不少在沪国内外企业的“第一印象”。如今,通过改革,这一刻板印象正在逐渐改变,上海正成为国内制度性交易成本最低的地区之一。

 

降下制度性交易成本,政府经历“阵痛”,换来企业的动力、市场的活力。上海算明白了这本账。

 

在东华大学众创空间,几名大学生讨论创新机器人项目。

 

 

【担当与勇气】

再硬的“骨头”也要啃

 

“想干事,就能想出很多办法;不想干事,就会找出很多理由。”这句来自普陀区红旗村基层干部的切身感悟,被市委书记韩正在多个场合反复引用。

 

踏上迈向卓越全球城市新征程的上海,既要面对种种没有先例可循的“前所未有”的大胆闯大胆试,同时制约上海迈向更高水平的短板问题也日益显现。这些短板大多“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绕不过去也无法避开,事关突破协调发展中的瓶颈问题,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满意度和获得感,事关上海城市未来竞争力的提高,必须直面问题、攻坚克难。

 

从2015年下半年起,“补短板”逐渐成为上海各级领导干部提及的“高频词”,以浦东合庆镇“补短板”综合治理现场会为发令枪,全市“五违四必”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展开,这场直击城市顽疾、民生痛点的“攻坚战”,补出了干部的精气神,更补上了群众的获得感。

 

来源:信阳新闻网 作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世界朋友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ro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