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新型城镇化提升魅力信阳建设水平

解决好人往哪里去的问题

创造岗位

【会议要点】我们必须把发展产业摆在城镇化的突出位置,着力做强工业、做大服务业,通过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劳动者就业,带动人口向城镇集中。

【延伸解读】罗山县妹子罗琴在外打工十年。如今,她回到信阳,在河南盛世园林景观工程有限公司工作。她说,自己的生活,甚至整个人生都有了新的变化。在外漂泊打工多年的罗琴说什么也不敢想有今天——能在自己家门口上班。

2013年,全市工业投资完成约560亿元,增长约29.5%,工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约为32%。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突破500亿元,增长9.8%,物流快递、信息服务、电子商务、金融保险、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明显加快。我市全年接待旅游者18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95.7亿元。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0.7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6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2万人。(本报记者 许天福)

做强载体

【会议要点】近年来,产业集聚区已经成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和农民转移就业的主渠道,有力促进了产城融合和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截至目前,全市已有24万人在产业集聚区实现就业。

【延伸解读】2013年,潢川经济开发区七里岗村村民陈保义进入龙瑞物流公司工作。说起现在的生活,陈保义说,和过去相比,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当年,像他这样在产业集聚区就业的达到5.5万人。

2013年,预计全市15个产业集聚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约780亿元,增长约28%,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超过50%;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约1128亿元,增长约21.3%,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67%,产业集聚区的综合带动作用日益增强。

(本报记者 许天福)

培训技能

【会议要点】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中就业难,一个突出的制约因素是农民工的就业技能缺乏。因此,要特别重视农民工职业培训和素质提高,围绕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以培养急需紧缺技能人才为重点,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完善人力资源、教育、民政、农业、扶贫、残联等“六路并进”工作机制。

【延伸解读】信阳工业城开发建设初期,平桥区刘洼村的吴茂恒就开始在信阳一家工厂学习铸造。之后,他参加了市、区组织的技能培训,掌握了铸造技能。同合车轮公司开始招工时,他就应聘进入公司。他说,想要过上幸福生活,只有不断学习。

继续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和“以职教促就业”计划,加强职教实训基地建设,实现了农民工技能培训、就业与企业用工的有效对接。2013年,我市共完成各类职业技能培训21.8万人次。大力实施“双千”工程,全市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超过15万人。大力实施“回归创业”工程,全市新增返乡创业企业1056家。目前,全市共认定59家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基地,每年培训6万多名外出务工农民,就业率在93%以上。

今年起,国家将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力争用几年时间使每一个农民工特别是“80后”、“90后”农民工都能至少得到一次基本的职业技能培训,有关部门要及早着手,努力争取国家更多支持。

(本报记者 许天福)

“两牵动”

【会议要点】推进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既要“进得来”,还要“落得住”。农民在城镇就业后最紧迫的是房子问题,其次就是子女教育问题。因此,要坚持住房、教育“两牵动”, 充分发挥住房公积金在改善城镇职工住房条件中的作用,深入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加快推进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步伐,引导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尽快建立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给体系,努力解决城镇贫困家庭和农业转移人口居住问题。

【延伸解读】在发展路径上,推动羊山新区、信阳高新技术开发区,以及各县区产业园区、新型农村社区、现代综合交通体系、绿色生态体系、公共服务体系齐头并进,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大力实施“两牵动(住房牵动和教育牵动)”,不断增强城镇产业支撑能力,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坚持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可持续,进一步完善各项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制度,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居民低保和农村五保对象补助标准。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争取新开工保障性住房17749套,基本建成15532套。

来源:信阳日报 作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世界朋友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