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债最高城市”武汉:地铁建设或陷入资金瓶颈(3)

BT模式几乎成为武汉城市建设“大跃进”的灵丹妙药。中建三局党委宣传部部长张多见称,武汉市城建的井喷期从2009年开始,便敏锐捕捉到撬动城市建设的杠杆——央企资金。“武汉的民营经济比较弱,但是央企下属的土建企业的实力在全国均是数一数二,90%都参与了BT项目,可谓全民皆BT。”

中建三局、中铁十一局、铁四院、一冶、中交二航局、中铁大桥局,这些央企下属的施工企业,其总部均位于武汉,在各自领域,均是王牌。以中建三局和中铁大桥局为例,中建三局2012年的营收达到972亿元,列湖北省百强企业第三名;中铁大桥局修建了武汉长江大桥,是国内桥梁建设实力最突出的单位。

2009年,BT模式走进武汉。武汉大道等四大工程总投资130亿元,均采取BT模式,由中国一冶和中建三局出资建设,两年建成,验收交付使用后,政府分3年时间回购。

而此次武汉轨道交通建设是首次尝试BT模式。“地铁投资,对乙方的资金规模特别大,多采用联合BT模式,也就是好几家企业联合投资。而找到合适的BT投资商并不容易。”马君瑞说。

湖北经济学院教授张燕文分析BT项目的风险主要在建设成本,而由于地铁项目规模大,工期长,盈利能力差,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时间风险”。

武汉寻找城建资金的急迫可见一斑。

卖地找钱

2013年9月29日,南方周末记者致电武汉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得到的答复是,“市委要求,对武汉市债务问题的采访,一律由市委宣传部答复。”而武汉城投集团的回应出人意料,作为武汉市最大的政府融资平台,其办公室工作人员表示:“负债规模是我们的商业机密,不需要向媒体公开。”

债务、停工,这些关键词在涉及单位,已成禁忌。“阮书记对媒体的报道发火,主要是怕影响到以后的融资。”接近武汉市委的人士称。

2013和2014年,武汉市到期债务合计622.35亿元,占到这两年债务总额的44.20%。财政部湖北专员办的报告分析,从静态看,2013和2014年将成为武汉市本级政府偿债高峰期。

媒体在披露这一数据后,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伍新木教授在一个场合碰到武汉市的主要领导,“感觉他们压力比较大。”伍是武汉市决策咨询委员会的委员。

南方周末记者获得的武汉市城投集团的一份材料显示,2013年3月,武汉城投本年度募集到的第一期短期融资券为30亿元,其中60%,即18亿元用于偿还银行贷款。

“这就是所谓的借新债还旧债。”长期研究地方债务问题的江西省委党校教师姚金海表示。2012年9月30日,武汉城投合并报表资产负债率为76.49%。“负债率虽然不高,但是这类企业现金流确实很成问题。”

找钱成了当务之急。阮成发曾在不同场合强调,“千方百计拓宽融资渠道”。而在2013年9月2日的市委常委会上,阮成发提出,要求各区级政府为市政府分担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压力。

这份名为《关于加强市区两级政府共同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称,基础设施建设,该变“以市为主”为“市区合力”,部分基础设施建设更明确“以区为主”。

此外,将各区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工作任务,纳入全市绩效目标考核体系。同时,建立土地出让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并设立市级奖励资金,对区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财力投入实行补助和奖励。

武汉市最困难的时刻仍未到来。“十年之后,二环内的地卖完了,BT项目进入回购高峰。”姚金海表示。

伍新木表示自己是乐观的,“资源的红利是长期的,资源市场化之后,释放的空间是很大的。就拿土地来说,武汉只要增加一环,土地资源就可成倍增长。”

显然,武汉已未雨绸缪。早在两年前,武汉市四环线就已动工。

(南方周末)

来源:南方报业网-南方周末 作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世界朋友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