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曾五次盛赞习仲勋:比诸葛亮还厉害(6)
他当年坚决支持并带头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拥护党中央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反对“两个凡是”,也反对全盘否定毛泽东同志,反对否认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价值。他认为,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必须认真学习和运用它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研究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但不能对毛泽东同志的言论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
他以花甲之年主政广东,大刀阔斧地拨乱反正,全力平反冤假错案,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恢复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全面纠正“文革”错误,很快调动了广东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
他像当年在陕甘一样“杀出一条血路”,同广东省委一班人一起带领广东人民创建深圳、珠海经济特区,使之在全国的改革开放中先走一步,为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提供了宝贵经验,为党和人民作出了重大贡献。
第二,始终实事求是,坚持真理
仲勋同志曾经给我讲过几件他经历的事情。
一件是,在全国土改工作中,他经过详细深入地调查研究,在西北地区积极稳妥地贯彻了中央“中立富农”,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特别是在民族地区的土地改革工作中,强调一切都要按群众的觉悟程度办事,提出了“联合封建反封建”,得到了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赞赏。
第二件是,坚决贯彻中央关于土地改革“慎重稳进”的方针,如实向中央反映并代表中央妥善解决了新疆牧区土地改革中出现的冒险激进的问题。他指出,“离开具体环境去观察和解决任何问题,都是没有准的”,要“大胆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揭发自己的错误,用以教育全党,这是我们党强有力的表现,而不是脆弱的表现”。
第三件是,1955年,他不赞成当时建设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并如实向中央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他认为至少应该在解决泥沙淤积问题之后再建设。他说:“科学这个东西,要老老实实,没弄清楚,没有一定的根据,没有实验,不要随便去做。”
第四件是,“文革”期间,他自己还处于被“监护”的困难情况下,为其他人的“外调”提供证言时,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态度,一丝不苟,实话实说,决不见风使舵,不为政治压力所屈服,帮助了许多同志。
第三,始终对人民群众充满着感情,坚持密切联系群众
仲勋同志在中央书记处和全国人大工作期间,不顾年事已高,仍然坚持下基层,到群众中去了解情况,解决问题。作为随行工作人员,我体会,仲勋同志搞调查研究工作有几个特点,一是到基层下的深,直接到工厂、农户家、集贸市场,与基层干部群众面对面深入交谈。二是坚持看真实的情况,不准弄虚作假,不许说假话大话套话。在农村,他只要看到房屋简陋、景况一般的农民家,往往就直接走进去查看交谈。三是要求调研资料新,数据翔实,不许打折扣。四是对调研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比较,对问题指出原因,并结合实际拿出解决的办法。五是每次调研都给中央写出书面报告。这几个特点也可以概括为心系百姓、深入思考、求真务实。
第四,始终保持艰苦奋斗,坚持严格要求
仲勋同志出身农家,热爱劳动,生活简朴,几十年如一日,过着平平淡淡、朴实无华的生活。工资的很大一部分都被他用于资助一些老红军、老战友、战争时期借住过的老房东。他对自己的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要求很严,甚至很严厉。他的夫人齐心大姐与丈夫相濡以沫,志同道合,对自己的要求也十分严格。仲勋同志疼爱子女,但管教几近苛刻。他认为,作为党的高级干部,纠正党风,首先要从自己做起,从自己的家属做起,正党风离不开正家风,党风正才能带正社会风气。
对身边工作人员,仲勋同志关心爱护,但同样强调纪律,严格要求,从不封官许愿,更不允许利用领导的名义和工作的特殊性为他人或个人谋取利益。他在对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的任职上比对其他干部的任职要求更为严格。
■警卫眼中的习仲勋:一点架子也没有 平等待人(口述)
我是1981年11月结识习老的。当时我在京西宾馆当警卫,习老在京西宾馆开会,得知我和他是同乡时,立刻高兴地握住我的手,用地道的陕西话嘘寒问暖:“咱们是真正的乡党,我已经20多年没回家乡了。那里的生活条件怎么样,能吃饱饭吗,住房情况怎么样?”其情殷殷,其情切切。从他的言谈中,可以深切感受到他关心家乡父老生活情况,盼望家乡人民尽早富裕起来的心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世界朋友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