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胡同拍记队谢幕 8年拍摄70余万张胡同照片(2)

  校场口小五条胡同就是拍记队成员眼中的一个典型的“普通胡同”。这条胡同位于闹市区的宣武门大街和两广路的交角,胡同也不宽,也没什么深宅大院,就是小老百姓们过日子的那种平常胡同。

  刘洋飞回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拍记队都路过这里,每一次踏进胡同口,周围就立刻安静了,也听不到闹市区的喧嚣声,周围的生活节奏也都慢了下来。他至今保存着成员们拍摄的这个胡同口,无论什么季节,胡同口的门楼像个坐标一样立在那儿,“跟水墨画一样,特别美,特别宁静。”

  在他看来,这些“老北京”是不可逆的。他见过很多复建还原后的古街景点,“那根本不是‘北京"。

  “这怎么能还原出来呢?”刘洋飞指着老照片说,过去的大街,因为各家的宅子都是自己建的,“每个门脸儿都不一样,千变万化中又有规律。”

  认为这些行为很有意义的并非他们自己。2007年,“拍记队”被央视选为年度十大法治人物。当时,央视对他们的评价是:这个保护民间文化古迹的群体所做的努力显得异常珍贵,也体现了现代公民依法保护文物、传承历史的公益心和法律心。

  胡同 让位于养家糊口

  随着央视的表彰,成员们拍得也更加起劲了。刘洋飞为拍记队操劳的事情越来越多,陪女朋友的时间越来越少。

  直到结婚时,妻子还是对北京文化不感兴趣。刘洋飞自己也到了立业的阶段,工作从基层调到了机关,再也没了搞北京文化的时间。

  “这玩意儿太耗精力了,我不可能不顾事业,全干这个去了。”刘洋飞说,此刻的他以及其他一些当时的年轻人,已经是成家立业的事业上升期,纯付出性质的拍记队这种民间文化保护活动,只能在养家糊口面前让一让。

  同样的遭遇,拍记队的另一名成员张元哲也遇到过。

  当年他开始跟着其他成员一样狂热地参加活动。活动每周都办,每次活动的前期,要做搜索文献的功课,活动之后,还会整理资料。此外的业余时间,自己则考虑着下次该去哪儿,看什么拍什么。家里人因此觉得张元哲天天鼓捣网上活动,都不顾家了。

  如今,已经有了孩子的张元哲开始趋于理性。如果有活动他也会参加,但现在做得更多的事是整理搜集资料的工作。对他来说,带孩子以及工作成了生活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

  张元哲也注意到,现在拍记队没活动了。他认为这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团队里多是80后,现在正是他们这代人的生育高峰期,大家眼下的生活重心肯定会更多聚焦在家庭、孩子和事业上。

  “胡同少了,再拍也拍不出什么了”

  淡出拍记队的人不止刘洋飞一个。刘洋飞说,并不是所有成员都是因为没时间才淡出团队的。事实上,另一个客观原因是,新城市的建设进程已经到了一定阶段,城区内现在保留下来的胡同已经很少了,想拍,拍哪儿呢?

  “曾经的老北京,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赛牛毛。”刘洋飞回忆,2005年拍记队红火的时候,北京的胡同在城市规划后还剩下差不多几百条。随着新城市的建设,如今的北京胡同,他自己以及其他很多拍记队成员,都已经走过不下四遍了,短时间内,再拍也拍不出什么来。

  他记得很清楚,最初拍记队活动,大家最高的装备也就是卡片机。等如今有了点经济基础,换成单反相机了,心仪的胡同却已经大多变成了楼房或废墟,“看了心疼。”就这样,拍记队后来不怎么活动了,成员们就算活动,也都是在整理以前记录的图文资料。他们有个规划,将这些记录了老北京灵魂的资料出书,让老北京在某个地方永远鲜活。

  平台停了 资金没了 拍记队停办了

  去年,作为拍记队活动组织平台的“老北京网”因为管理方面的原因关闭了一段时间。大本营的关闭,为拍记队的活动画上了句号。“老北京网”的创办人张巍表示,目前拍记队公布在网上的图片资料有60多万张,文字资料超过2亿。未公布的图片资料还有超过10万张。这些资料,都是拍记队成员一次次活动中留下来的。

  张巍说,现在“老北京网”正在准备被卖给专业的操办公司,网站的拍记队活动目前不再办了。按张巍的估算,组织拍记队活动的“老北京网”若想维持运营,每年需要的金额约为10万余元。这些钱光靠网友募捐和少量赞助,撑下去很困难。

  不过,拍记队的模式已经固定了下来。在“老北京网”上的拍记队板块,尽管没有网站组织的拍记队活动,但一些网友拍了北京古迹的照片,还是会把图片传上去晒。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世界朋友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