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华:紫檀一梦三十年(图)

  

  陈丽华向紫檀雕刻技师传授技艺。 陆中秋摄

  在国务院最近公布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中,中国紫檀博物馆申报的“紫檀雕刻”技艺榜上有名。每每提及于此,馆长陈丽华总是激动得热泪盈眶。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到今天三十余年的时间,馆长陈丽华多次往返于福建、广东、河北、江苏、浙江等雕刻之乡,调查研究檀雕的第一手资料,深入印缅边境和海南岛的原始森林寻找紫檀原木,心血与真情不遗余力地投入,终于得到回报。

  紫檀绝技薪火相传

  “浑成紫檀今屑文,作得琵琶声入云”,这是孟浩然《凉州词》中的诗句,可以看出,紫檀木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紫檀木雕刻陈设品和家具,到明清才形成规模,主要集中在广州及苏州、北京等地,尤以北京“贡作”最为尊贵。

  据中国紫檀博物馆办公室主任渠晓玲介绍,传统的檀雕技艺,其实包括了紫檀木、黄花梨木及乌木等多种硬木的雕刻技艺,历史悠久,风格纯朴,雕刻手法多样,融合了线雕、浅浮雕、深浮雕、平雕、圆雕、毛雕、透雕等各种技法。紫檀雕刻以木为锦,以刀代笔,雕刻题材广泛,以山水、花卉、鸟兽、博古为主,构图繁茂饱满,刀法刚健豪放,画面深邃幽远,追求画意,每个图案都蕴含着美好愿望。与檀雕技艺密不可分的是它精密巧妙的榫卯结构,不用一根钉,榫卯插合,密不可分。扣合之严密,间不容发,这是现代工艺所无法企及的。每件檀雕艺术品都要经过木材的烘干、开料、组装、手工砸膘、雕刻、清地、打磨、打蜡等十几道工序方可制作完成。一件檀雕艺术品的制作,少则一年,多则得耗用数年的时间。

  檀雕技艺复杂精妙、典雅绝伦,是中国传统手工艺的精华,然而,如今却面临着濒临失传的危机,这让深爱紫檀的陈丽华看在眼里,急在心中,三十余年来,她一直以传承和发扬檀雕技艺为己任。而这次“非遗”申报的成功,无疑是对陈丽华心血付出的最大肯定,她的欣慰之情难以言表。

  千件瑰宝弘扬传统

  中国紫檀博物馆里的一千多件精美藏品的创作,多源于故宫的家具珍藏,临摹采样,故宫尘封的家具库房从来没有拒绝过她的来访。在中国紫檀博物馆这个诞生奇珍异宝的地方,一件件制成品静踞在展厅中,泛溢着尊贵的幽光:正中间安放着仿故宫乾清宫金銮宝座,拱立其后的屏风上镶嵌着九条飞舞灵动的苍龙;全部用紫檀木按照1比5的比例制作的故宫角楼模型,由上万块构件严格以榫卯插合而成,其工艺复杂令人叹为观止。中国紫檀博物馆有太多故宫的痕迹,从建筑到彩画,从装饰到陈设,令人常常会惊诧于某个瞬间,恍若故宫某个角落的再现。

  “紫檀雕天坛祈年殿”模型采用珍贵的小叶紫檀雕刻而成,通高2.47米,重达5吨,由高级工匠耗时四年制作完成,工艺考究,极尽精巧。2005年10月8日,当这件小型“天坛祈年殿”经西华门、熙和门,进入太和殿广场,正式入驻故宫时,陈丽华内心的激荡渐渐沉淀下来:“将紫檀天坛模型赠与故宫,或许用紫檀文化的回归来表述,更为合适”。

  陈丽华数十年的紫檀生涯与故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她对紫檀艺术的痴迷也打动了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他这样评价陈丽华和她的紫檀事业:“中国紫檀博物馆作为一家民营博物馆,在传承传统工艺和技术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事实上,只有将紫檀工艺这样的无形文化遗产和有形文化遗产相结合,才是完整的文化遗产保护。在这一点上,陈丽华做到了。”

  紫檀开启世界之旅

  紫檀艺术是一种中国独有的艺术生命,而陈丽华却赋予了它国际文化交流的使命,她携带着一件件精美绝伦的紫檀作品走进世界的艺术殿堂。1999年5月,美国萨凡那艺术设计学院,因为陈丽华在紫檀雕刻艺术上的非凡成就,授予她荣誉人文博士称号。萨凡那市市长向她授予了金钥匙,并将每年的5月25日定为“陈丽华博士日”。

  2007年3月9日,静谧而祥和的初春清晨,法国国立香博堡博物馆迎来了远道的东方客人。这一天,“紫檀祈年殿”入驻法国,厚重凝练的东方文化与浪漫写意的西方文化碰撞迸发出耀眼的火花,这次的法国之行也被陈丽华视作是她紫檀生涯中最辉煌的一页。酷爱中国文化的法国总统希拉克在与陈丽华交谈时表示:“天坛和香博堡,这两座十六世纪世界上风格迥异、但都是精美绝伦的建筑艺术,把它们放在一起,象征着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和中法友谊的源远流长。”

  由爱好到责任,陈丽华对紫檀的深情在她数十年的紫檀生涯中渐渐由激情洋溢变为沉淀厚重。中国古家具鉴赏大家王世襄先生曾这样评价陈丽华的紫檀情怀:“不云绝后,确是空前。陈丽华女士热爱祖国文化,为弘扬中国家具艺术做出的重大贡献,令人赞佩尊敬。”


来源:新民网 作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世界朋友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世界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