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三钗》奥斯卡败北 《一次别离》大热

《纳德与西敏:一次别离》海报《纳德与西敏:一次别离》海报《金陵十三钗》海报 《金陵十三钗》海报

  深圳晚报记者 史小岩

  今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连提名都没戏,让中国导演的小金人梦再次破灭。不过,不少影迷看过伊朗影片《纳德与西敏:一次别离》(以下简称《一次别离》)之后,纷纷对这部最佳外语片热门作品表示了极大的兴趣。从去年在第61届柏林电影节囊括金熊奖、最佳男女主角,到在奥斯卡前哨战的金球奖上,轻松把最佳外语片的奖杯纳入怀中,这部伊朗电影有着怎样的魅力,能够过五关斩六将地拿奖?我们试着以《金陵十三钗》做对比,看《一次别离》身上有着哪些奇妙的因素,让它对准了奥斯卡的胃口。

  题材:有共鸣,还要有独特性

  《一次别离》讲述的是:纳德与西敏夫妇就移民国外的选择产生分歧,决定离婚。西敏回了娘家,纳德忙于工作,无法照顾患了老年痴呆症的老父亲,为此,他寻到一位女护工。某次回家,纳德发现家里不见女护工的踪影,而老父亲跌倒在床下不省人事。怒不可遏的纳德将此时回来的女护工推出门外,拉扯推搡之间,女护工摔倒在楼梯上,然后流产了。两个家庭为此对簿公堂,结果都陷入到万劫不复的深渊。

  《金陵十三钗》的故事就不用复述了,大家早就心知肚明。张艺谋曾经庆幸遇到严歌苓的原著小说,他看重的也无非是在战争的大框架下,各路有代表性的人物给圈到一个空间里,迸发出激烈的戏剧冲突。不过,这个框架也是一把双刃剑,尽管有神父,有军人,有妓女,有女学生,是够热闹了,不过,战争里人性的苏醒和壮大,人性光辉与卑劣的对照等主题,在任何有关战争题材的电影里,都是被用惯了的老生常谈。比如,我们立刻想到了《细细的红线》,想到了《拯救大兵瑞恩》。或许,这也是奥斯卡对《金陵十三钗》不感冒的一个原因。

  抛开导演对于电影主题的侧重和挖掘,《一次别离》甚至让我想到了当年潘虹演的《人到中年》。其故事题材并不新鲜,正因为不新鲜,家长里短的格局反而更容易引发全世界观众的共鸣。在共鸣的基础上,不同国度里不同风俗、不同宗教的背景下的人物命运,才能够引发观众一探究竟的兴趣。说到底,最佳外语片并非最佳外国民俗和风情展,在外语的表象背后,共通的情感才是打通世界观众心扉的钥匙。

  创作理念:为艺术,还是为商业

  《一次别离》的导演阿斯哈·法哈蒂,出生于1972年。《与尘共舞》是他的导演处女作,一经推出就获得好评。此外,他的作品《烟火星期三》在2006年获得了芝加哥国际电影节金雨果大奖。2009年第59届柏林电影节上,阿斯哈·法哈蒂凭借影片《关于伊丽》荣获最佳导演银熊奖,从此被世界影迷所关注。

  在金球奖上领取最佳外语片时,阿斯哈·法哈蒂对于《一次别离》的创作初衷曾表示:“这不是一部让外国人窥探伊朗社会的电影。我想拍出人性中共通的困境和纠结。我希望所有观众,无论任何文化背景,都能从中找到共鸣。”在很大程度上,《一次别离》做到了这一点。年轻的阿斯哈·法哈蒂通过自己的作品,一如既往地在创作中贯彻了自己的艺术观,表达着自己对于社会问题的剖析和探讨的热情。

  同样从柏林电影节出发、以《红高粱》走上国际影坛的张艺谋,也曾以《菊豆》和《大红灯笼高高挂》入围过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提名名单,那个时期,张艺谋电影里蓬勃的情感和崭新的艺术表现力,一度让中国甚至外国观众如痴如醉。经过时间的荡涤,年少轻狂的张艺谋已经成了老谋子,并且曾以《英雄》开启了中国商业大片的新时代,在商业化的道路上一往无前。所以,深谙商业操作的老谋子拍《金陵十三钗》的初衷,并非向奥斯卡挺进,而是把奥斯卡拿来自用,这也就不难理解去年当克里斯蒂安·贝尔获得奥斯卡最佳男配角之后,老谋子喜形于色的原因了。

  最佳外语片提名影片

  《顽固分子》

  (比利时)

  《拉扎老师》

  (加拿大)

  《分纳德和西敏:

  一次别离》(伊朗)

  《脚注》

  (以色列)

  《黑暗之中》

  (波兰)


来源:新浪 作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世界朋友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世界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