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毁灭的经济学天才张培刚

  搜狐财经讯11月23日,巴曙松微博透露,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发展经济学的奠基人张培刚教授辞世,享年98岁。人们对张培刚1945年完成的博士论文《农业与工业化》给予了不吝笔墨的赞美,然而在苏小和眼里,张培刚的成绩都是在美国时候的事情,“以后他就没研究,活着而已。”一个早年就拥有极高学术成就的中国经济学家,为什么后来完全消失在我们的视线之外?更离奇的是张培刚曾被委任校园建筑管理,张五常后来听说此事评论称“大才何止小用,浪费了一个顶级人材”。

  搜狐财经特邀搜狐财经专栏作家、独立书评人苏小和做客微访谈,解读张培刚的经济学思想,品味其人生起伏得失。聊聊他曾经面访过的张培刚。

  苏小和的搜狐微博

  微访谈| 苏小和:解读张培刚的经济学思想

  发展经济学奠基人张培刚逝世 享年98岁 悼念专题

  苏小和做客微访谈的第一句话,首先是为张培刚先生献上哀悼之意,“愿先生的灵魂在天国得安息”。

  对于发展经济学的奠基人张培刚,有些人敬仰之至,有些人不甚了解,对此,苏小和都一一的做了解答和分享。他首先介绍张培刚的经济学贡献称,“张培刚的发展经济学的确不同凡响。如果他有科斯一样的可专心于学术研究的条件,张氏发展经济学会不会早就把研究的视角对准经济行为的制度条件?无论如何,产权、市场、交易费用、国家和意识形态——几乎所有的制度变量——在新出版的《农业与工业化》(中、下合卷)里已经全面登堂入室。”他认为,张培刚先生是一个聪明的,不幸的好人。“华人经济学家在全世界经济学界有两个半人载入史册,第一是张五常,第二是杨小凯,半个人,就是张培刚先生。”这是苏小和给予张培刚的评价。

  对于张培刚晚年的“沉默”,苏小和认为,张先生被边缘化了很多年,晚年才结婚。对于一个具体的人而言,生活的细节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们也能理解先生晚年的沉默,理解一个人面对强权时的恐惧与回避。“他的大半辈子陷在生活的困顿里,陷在意识形态和各种运动的冲击中。这是一个完全的书生,面对铺天盖地的运动,张培刚显然无力招架,他连躲藏的地方都没有,幸亏性格孤僻,且软弱,得以保全性命。”

  回忆与张培刚先生的面谈,苏小和无限哀思的说:“有时候我想,我们的时代能不能对着张先生说一声对不起,我们的国家能不能对张先生说一声对不起?我记得老年的培刚先生,言辞是谨慎的,好多话题他不敢展开,或者干脆以沉默相对。我记得从先生的房子出来,武汉已是夜色迷离,大街上人流如织,先生蜷缩在他的椅子上,仿佛这座城市里的一颗灰尘。”

  让我们共同缅怀一代经济学大师张培刚先生!

  以下是这次访谈中部分精彩问答:

  苏苏小和: 大家好。我想首先我们要为张培刚先生献上我们的哀悼,愿先生的灵魂在天国得安息。

  瞬间消失: 向 @苏苏小和提问:张培刚在经济学上有什么重要贡献?

  苏苏小和: 张培刚的发展经济学的确不同凡响。如果他有科斯一样的可专心于学术研究的条件,张氏发展经济学会不会早就把研究的视角对准经济行为的制度条件?无论如何,产权、市场、交易费用、国家和意识形态——几乎所有的制度变量——在新出版的《农业与工业化》(中、下合卷)里已经全面登堂入室。

  Skyde天空: 向 @苏苏小和提问:当刘易斯因为对发展经济学的贡献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更早涉足这一领域的他,迟暮之年才被人们重新发现,您认为这一结果中国政府是不是要负一定的责任?

  苏苏小和: 90%在政府,10%在张先生自己

  苏苏小和: 当年的确全球都被苏联的计划经济和社会主义思潮裹挟,连胡适和罗素也曾经迷茫过,所以年轻的张培刚先生认识不到这一个陷阱,情有可原。应该说,是他主动回国断送了自己的经济学世界。

  苏苏小和: 1946年,培刚先生应武汉大学校长周鲠生邀请,担任了两年的经济学教授兼系主任 ;1948年受聘去联合国工作,但1949年却辞去联合国亚洲远东经济委员会顾问研究员职务,又谢绝导师张伯伦、布莱克、艾谢尔要他回哈佛大学任教的邀请,再一次回到珞珈山下任教。这一私人决定,让张培刚从此远离经济学研究,

  苏苏小和: 之后,他在华中工学院从事了10年的基建和总务后勤工作,10年的政治课教学,10年的上山下乡体力劳动,受审查,挨批判。人过中年,甚至没有婚娶,多亏谭慧老师在一片困苦之时,愿意嫁给培刚先生。

  Maggielirui: 向 @苏苏小和提问:您之前面访张培刚先生,有没有什么有意思的故事可以跟我们分享,很想知道生活中的大师

  苏苏小和: 几年前我在武汉他的寓所里看望过他,话不多,声音有些颤抖,岁月和苦难几乎把他摁倒在一张椅子上,不过只要提到经济学,他灰黄的眼神会放光,片言只语之后,又是一片沉默。那时我已经知道他是经济学领域最早的、也是最优秀的大师级人物,连骄傲的张五常也尊称他为大哥,说大哥的思想,是典型的朝发夕至

  刘玉洲: 向 @苏苏小和提问:从治学之道来看,您认为张培刚老师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是什么?

  苏苏小和: 事实上,张培刚在青年时代曾经与胡适之、赵元任等学术大师过往,他具有难得的学术实力。他在1940年研究浙江米市的时候,独立使用了“交易费”概念,而且斩钉截铁地指出了节约交易费用与组织的关系,因此,接下来对准制度条件,应该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生铁铧: 向 @苏苏小和提问:张先生的《发展经济学教程》拜读过,大师已去,深表哀痛!由大师的经历带给中国经济学教育和经济学学人、学生、爱好者的最大教训和启发是什么?我觉得这个做好了,是对张先生精神最好的发展和纪念!

  苏苏小和: 如果你足够年轻,如果你热爱经济学,那么你赶紧出国去读系统的,专业的经济学。经济学是一个看似门槛很低,其实极其专业的科学。你加油,这就是对张先生最大的怀念。

  单秀巧: 向 @苏苏小和提问: 您认为是什么原因让张培刚再也没能写出比《农业与工业化》更好的作品呢?

  苏苏小和: 天天当建筑工地的看守员,你说怎么写书,连思考的自由空间都没有,活下去是第一要务。

  毛言毛语: 向 @苏苏小和提问:有没有人对张培刚的研究做过后续研究?

  苏苏小和: 香港花千树出版社出版了张先生的英文原著,以及相关的研究性文章,去香港,可以自己买一本。很漂亮的一本书。很好的资料。

  周克成: 向 @苏苏小和提问: 张培刚老先生接受采访时说,中国在2、30年内都很难出经济学大师,您赞同他的判断吗?为什么?

  苏苏小和: 同意。

  孟德思旧: 向 @苏苏小和提问:最后一个问题回答我的,中国是不是缺少大家风范的专家,都是些没信仰的呢?

  苏苏小和: 信仰和学问之间的因果链非常长,简单的追问,意义不大。

  感恩与珍惜: 向 @苏苏小和提问:从治学之道来看,您认为张培刚老师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是什么?

  苏苏小和: 我觉得张先生身上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是他的专业精神,以及几乎无人能及的年轻的天才。呵呵,但这些,都是无法学习的。

  碧云飘鹤: 向 @苏苏小和提问:张培刚先生的一生,你觉得如果要你来概括的话,你会怎么说?

  苏苏小和: 他是一位天才,但价值观的缺陷导致人生选择的错误。由此他成为又一个悲剧性的读书人。

  可爱小可怜: 向 @苏苏小和提问:张培刚先生在世界上的知名度如何?

  苏苏小和: 早年有知名度,49年后,就不再重要了。

  古惑夕阳红: 向 @苏苏小和提问:世界学术领域对张培刚有怎样的评价?

  苏苏小和: 被毁灭的经济学天才

  流星的痕迹: 向 @苏苏小和提问:听说张培刚先生在农业上也有相当程度的研究,您都知道哪些?这些对于我们日后的发展有什么作用吗?

  苏苏小和: 非常有用啊,中国就是一个从农业向工业转型的国家,我一直认为,对中国经济发展最有建设性意义的经济学理论,包括了刘易斯,弗里德曼和张培刚。

  青云系统: 向 @苏苏小和提问:是不是有什么难言之隐,所以之后就沉默了?

  苏苏小和: 张先生被边缘化了很多年,晚年才结婚。对于一个具体的人而言,生活的细节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们也能理解先生晚年的沉默,理解一个人面对强权时的恐惧与回避。

  國際鑮龕: 向 @苏苏小和提问:您会不会觉得是中国的环境让张培刚沉默了?至少,很多人出国之后才做出了很大的成就,取得了诺贝尔奖

  苏苏小和: 你好,49年前后,有很多在国外的优秀华人学者回到中国,张先生是其中之一。可能是由于功利性的原因,钱学森的导弹技术,卫星技术迅速得到了重用,但张培刚先生纯粹理论意义的经济学,当然就被弃之不用了。事实上钱学森49年后也只是做了一个工程师的工作,而不是一名物理学家,一名科学家的工作。

  听雨阁主人: 向 @苏苏小和提问:在学校的时候,张培刚先生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苏苏小和: 曾经有两位智利经济学家来华访问,下飞机就要见peigang-zhang,翻译一头雾水,听成了“背钢枪”,后来经北京大学严云庚教授提醒,才知道是武汉市华中工学院的张培刚。这个时候的培刚先生贫寒交加,一家人住在简陋的集体宿舍里,家徒四壁,没有一本经济学的藏书。领导上碍于面子,让先生临时住进招待所

  三洞桥人: 向 @苏苏小和提问:大师级的人物,没有一位是新中国培养的。我们悲哀的不是大师的离世----这个谁也不能阻拦---而是在现存的制度下,我们不可能培养出哪怕一位大师级人物了!而这才是我们真正的悲哀!它像梦魇一样伴随我们走向未来---是崛起还是衰落,那就看造化了!

  苏苏小和: 至少经济学这一块,在可以预见的时间之内,中国国内的经济学教育,完全不可能培养出一流的经济学大师,完全不可能

  dsbzli: 向 @苏苏小和提问:您认为张培刚教授这一生最大的成就是什么?

  苏苏小和: 青年时代写出了《农业与工业化》这篇博士论文,80岁以后从事经济学教育,带出了几个不错的学生。

  天与地人与我: 向 @苏苏小和提问:老年时期的张培刚还具有年轻时的学术热情吗?

  苏苏小和: 经济学是他的童子功,在经济学世界里,先生就是一个充满无限知识渴求的孩子

  小猪依人19822473: 向 @苏苏小和提问:张培刚先生去世了,大师又少了一位,老先生一路走好

  苏苏小和: 有时候我想,我们的时代能不能对着张先生说一声对不起,我们的国家能不能对张先生说一声对不起?我记得老年的培刚先生,言辞是谨慎的,好多话题他不敢展开,或者干脆以沉默相对。我记得从先生的房子出来,武汉已是夜色迷离,大街上人流如织,先生蜷缩在他的椅子上,仿佛这座城市里的一颗灰尘。

  rapp: 向 @苏苏小和提问:董藩说“美国成就了张培刚的过去,中国毁掉了张培刚的未来”您肿么看待这句话?

  苏苏小和: 同意。

  征寒: 向 @苏苏小和提问:张培刚为什么后来就从我们视线内消失了?

  苏苏小和: 49年后,张培刚做出了什么?可能到80岁这一段时间,什么也没有,在中国,在武汉,他的大半辈子陷在生活的困顿里,陷在意识形态和各种运动的冲击中。这是一个完全的书生,面对铺天盖地的运动,张培刚显然无力招架,他连躲藏的地方都没有,幸亏性格孤僻,且软弱,得以保全性命。

  破天圣魔: 向 @苏苏小和提问:你怎么理解张培刚那句看待事物的名言?

  苏苏小和: 一种对人生的无奈的感叹

  让我自私yi次: 向 @苏苏小和提问:你说“和他同时得到威尔逊奖金的年轻学者中,就有日后大名鼎鼎的经济学泰斗萨缪尔森。”但是,我认为,这不表示他也能一样成为泰斗,只是有这个可能?

  苏苏小和: 他很聪明,制度具有确定性,需要的只是一个人不间断的努力。

  恢复感: 向 @苏苏小和提问:您觉得如果张培刚不回国做研究,一直留在美国做研究。他会不会取得更高的荣誉和成果呢?

  苏苏小和: 和他同时得到威尔逊奖金的年轻学者中,就有日后大名鼎鼎的经济学泰斗萨缪尔森。

  12145456878: 向 @苏苏小和提问:您觉得算是中国经济学界的鼻祖学者么?

  苏苏小和: 华人经济学家在全世界经济学界有两个半人载入史册,第一是张五常,第二是杨小凯,半个人,就是张培刚先生。这是我的观点。呵呵

  drghh: 向 @苏苏小和提问:你能用一句话评价一下你心里的张培刚老师么?

  苏苏小和: 一个聪明的,不幸的好人

  苏苏小和: 多少年之后,谁还能记得起培刚先生漫卷的才华呢?经济学在上,书籍为证,书生张培刚千古,他的年轻的才华,肯定比那些所谓的时代,所谓的运动,活得更加长久。谢谢大家,谢谢,再见。

  让我们共同缅怀一代经济学大师张培刚先生!

(责任编辑:单秀巧)
  • 分享到:

本文相关推荐

  • 天才苏苏的照片 图
  • 张培刚去世
  • 苏苏的危险情人
  • 人类曾被毁灭过
  • 起凡苏苏照片
  • 华中科技大学张培刚
  • 苏苏大鹏照片
  • 91.6天才苏苏
  • 人类文明 被毁灭过

来源:搜狐 作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世界朋友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世界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