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党建引领是密码——解锁“南雷之变”系列报道之一

编者按:

党的二十大代表、平桥区龙井乡南雷村党支部书记张庭莲2021年3月以来,带领南雷村从一个“矛盾多、信访多、债务多”的“三多”落后村,蝶变为河南省首批“五星”党支部村、河南省首批乡村建设示范村、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南雷村的巨变是信阳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一个缩影。今日起,信阳日报推出“解锁‘南雷之变’系列报道”,从基层党建从弱到强、社会治理从乱到治、产业发展从无到有三个维度,讲述张庭莲带领南雷村创新、创业、创富和创造美好生活的故事,展现新时代党员风采。敬请关注。

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时秀敏 王凌云

“谁说女子不如男,南雷村有个张庭莲,雷厉风行有思路,自谋出路敢争先……”这是平桥区龙井乡南雷村群众对党的二十大代表、村党支部书记张庭莲最朴实的赞誉,也是他们发自内心的歌唱。

张庭莲是南雷媳妇,在深圳打拼多年,回村投资前,南雷少有人识。如今,张庭莲在南雷妇孺皆知,南雷也大变样,正如老党员卢继友所言:“党员服气,群众欢喜。”

“七一”前夕,记者走进南雷村,感受“南雷之变”,探寻基层善治的南雷密码。

南雷堡垒“强起来”

“前世”南雷,矛盾多、信访多、债务多。村里大多数年轻人外出务工,留下老弱病残和一堆亟待解决的遗留问题。

夯实基层党组织软实力,关键在于有个强有力的“领头羊”。2016年,我市大力实施“三个培养”,张庭莲和丈夫响应号召,回乡创办了利用废弃秸秆制作工艺品的农林谷公司。公司成立了党支部,张庭莲也成长为一名共产党员,被聘任为“名誉村长”,2021年3月当选为南雷村党支部书记。

“村里欠俺的钱,啥时候还?”张庭莲上任第一天,刚走到村部门口,就被闻讯而来的债主来了个“下马威”。

当时的村部,还是几间破旧的铁皮房,夏天热得心发慌,冬天冷得透心凉。全村33名党员,平均年龄50多岁。村里想开个会,党员不参加,群众叫不来。

自掏腰包、还上村集体的一笔又一笔欠款后,张庭莲开始用经营企业的思维,寻求破解之道。

敲开一家家紧闭的门,促膝谈心察民意、听民声,问计于民找症结、思对策。

“支部没有认同感,党员没有存在感,群众没有获得感,归根结底,是人心散了!”张庭莲直击矛盾和问题。

凝聚人心,从党员入手。村里党员年龄偏大,张庭莲就把她对南雷未来生活的规划做成PPT,图文并茂地讲给大家听。她还趁热打铁,带着党员代表、群众代表、乡贤能人,到周边先进乡村考察学习。耳目一新的方式、美好可期的愿景,让大家为之一振。

建制度,强激励,张庭莲以党员管理为突破口,狠抓支部建设,打出了“组合拳”:

对全村党员进行积分制管理,党员一人一档,一事一计,一周一对,一月一公示;

开展“重读入党申请书”“党员一句话承诺”“为群众办实事”等特色主题活动,唤醒党员意识、激发党员活力;

组建“乡村振兴党员先锋队”“乡村振兴巾帼志愿者服务队”,树立服务新风……

抓党建、带队伍、筑根基,让村里活有人干、村里事有人管,南雷迎来了发展新局面!

党员带头“干起来”

基础设施的改善最为直观。2023年3月,当南雷村党员和群众代表坐在新建的党群服务中心会议室里开会的时候,没有一人缺席。除了和铁皮房的酷热不同,会场上还洋溢着前所未有的热情和欢欣。

此时的南雷村,村两委已从三个人变成了五个人。通过换届,有威信的乡贤能人、有责任感的年轻党员被充实进村党支部,力量得到了加强。

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帮助群众赚。为充分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南雷村建立党员联户制,一名党员联系若干农户,及时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化解矛盾纠纷。全村13个网格员、44名党员,大事小情都得管,人人忙不停。

老党员胡思华包联7家农户。2023年村里修河边栈道时,他包联农户种植的树苗挡住了施工的步伐。夜晚接到任务,他一口气打了五六个电话,“为了咱村里的发展,为了下一代……”当苦口婆心换来了支持,放下电话时,他感到特别有成就感:“南雷村振兴,咱既是受益者,又是贡献者。我为能帮村里解决问题而自豪。”

脱贫1.jpg

今年6月,由于集中上市等多种原因,西瓜价贱滞销。张庭莲带头多方奔走,为瓜农寻找出路。她邀请信阳日报“云享信阳”助农团,先后两次深入南雷村,开展助农活动,为瓜农销售西瓜数万斤。

有了好带头人,南雷村变好,老支书卢继善不意外,但他怎么也没想到,作为南雷村曾经的掌舵者,最近他也坐到了“谈判桌”前。

“响应村级‘三资’管理,出钱承包鱼塘,既能明确责任,收益好了也是为村集体做贡献。”张庭莲耐心讲解。为了把南雷村家底摸清、资源盘活,在龙井乡党委、乡政府的安排部署下,张庭莲带领村两委实地调研,编号入库、承包到户,成功收编了村民自发管养多年的20口水塘。

工作做在前,党员走在前。卢继善家主动签订了承包合同,为村民“打了样儿”,水塘承包工作从群众不理解,到踊跃参与、一呼百应。

党群关系“热起来”

泥巴路变成柏油路,观景道变宽变平,节能灯把村里照亮,高压线架到了村边,群众返乡翻新了老宅,家门口也有了公园……在南雷村采访,听到最多的是感谢,看到最多的是笑脸,感受最深的是变化。

回不去的老家,成了不想走的养老福地。村民陈先玲家的土坯土墙、残垣断壁,如今变成了红墙灰瓦、人人羡慕的农家大院,家门口就有小游园,屋旁的栈道能观景可游玩。

脱贫2.jpg

“高标准农田就建在家门口,天旱能抽水,养鱼有塘堰,如今做梦都能笑醒。”种粮大户侯荣发说起今日南雷村,满满的自豪。他告诉记者,去年麦收季遇上连阴雨,收割机紧缺,乡村干部齐努力,才让他的200多亩麦子颗粒归仓。

养牛大户、手工豆腐坊主也很感激,以前养牛、磨豆腐都是自己的事,现在村里操心找场地、忙贷款……

获得感有了,精气神更足。脱贫户龚明喜,在公益岗位上干得欢,不仅养了羊,平时还捕点鱼虾卖钱。村里的饺子宴上,也总能见到他忙前忙后的身影,遇到乡亲与他打趣,他还会红着脸说:“俺以前窝囊,现在可不脏。”和当年那个“工资我拿,活我不干”的懒汉判若两人。

今昔对比,南雷村农家乐老板娘付炳英喜极而泣,感动的话就在嘴边:“这几年,村干部是真辛苦。村里事多,他们不分白天黑夜,守在这里当家干,谁家有事都冲在前,从不叫苦不埋怨!”

“只要张支书在,就感觉心里踏实。”在村党支部副书记闫凤美眼里,张庭莲是大家的主心骨,“有事没事,她都喜欢和群众在一起。南雷村的田间地头、沟沟坎坎,都有她的身影。”

从都市到乡村,高跟鞋仍是心头爱,但群众盼更是心中牵。“我现在一门心思都是如何让南雷村更有看头、有说头,让南雷人更有奔头。”张庭莲胸中有丘壑、眼里存山河。

来源:信阳新闻网 作者:@郑琦 投稿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世界朋友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ro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