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市民政局:构建“立体救助”格局撑起弱势群体“保护伞”

近一年来,信阳市民政局聚焦困难群众关切,统筹推进兜底有力、衔接有序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全力打造幸福、温暖、高效、便民的“立体救助”格局,兜住兜牢兜好基本民生底线,困难群众的幸福感、满意度显著提升。

建强用好三套机制

建强统揽协调机制。市民政局充分发挥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协调机制作用,对登记失业、新发重病、医疗支出负担重、重度残疾人等情形的困难人群,进行部门间信息交叉比对、关联分析、综合评估,主动发现救助对象,定制帮扶内容,开展多元有针对性的立体综合救助。健全联动督导机制。将低保、特困供养等救助资金纳入大督查范围,对资金的规范管理使用进行全方位、全流程监管。对重复信访案件、信访结果不满意案件,主动对接信访部门进行重点督办,推动矛盾纠纷实质化解。用好考核奖惩机制。将社会救助工作纳入年度考核测评体系,通过对各县(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兜底保障年度工作的科学测评,有力促进各县(区)对救助兜底工作的重视,确保各项救助政策落实到位。

探索创新救助改革

试点社会救助信用体系建设。市民政局编制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措施清单,营造诚信救助的系统生态。全市共有8000余人在申请社会救助时签订了诚信救助承诺书,进一步简化了办理流程。将14名符合社会救助守信激励对象纳入“红榜”名单,通过多种宣传方式,弘扬正能量,营造全社会诚信氛围。持续推动“物质+服务”融合发展。推广“戴畈模式”,低成本、就地化、高效率统筹解决特困老人照料难题。商城县改革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的照料护理工作,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有效提升照料护理质量,形成广受欢迎的“汪桥经验”,改革成效受到央视新闻频道、《人民日报》等媒体的广泛关注。

聚焦四个突破

扩围增效上再突破。出台细化“单人户”参保、低保渐退、就业成本扣减等政策举措,适度放宽低保准入门槛,有序扩大低保等社会救助覆盖面。加强救助对象房产车辆、企业出资、残疾等级变动等信息核查,精准保障46万名社会救助对象基本生活,兜底保障面持续稳居全省第一。主动帮扶上再突破。用好“大数据”+“铁脚板”的监测机制,通过主动调查、主动发现、主动干预、主动帮扶,实现救助“政策找人”。通过省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预警系统平台数字赋能,将71.46万名低收入群众纳入动态监测范围。充分发挥临时救助备用金作用,采取先行救助、后补充材料,全面开展急难发生地临时救助。全年较去年同期相比增加5900余人次,增加104名非本地户籍人员临时救助,有效提升救助时效性。便民服务上再突破。对接市政务大数据局信息系统,实现残疾证“免证即申”。以“规范、精简、提速”为目标,开展业务培训80余期,提升救助经办人员业务水平,进一步简化优化救助办理流程,压缩办理时限。阳光监督上再突破。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门户网站、图解手册等新媒体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发放社会救助政策明白卡20万份。开设市、县、乡(镇)三级热线电话126部,实现市、县、乡、村四级救助信息公示统一全覆盖,建立互联网“线上”和“线下”公示栏公示相统一的救助信息公示机制,依法依规公示救助对象信息300余万条,对群众举报投诉逐件调查核实,做到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李杨)

来源:信阳新闻网 作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世界朋友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ro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