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生活看信阳·胡同故事】育才路:巷有诗书气自华

育才路景观彰显特色 全媒体记者 马依钒 摄

全媒体记者 马依钒

育才路上走一遍,这里的砖瓦草木仿佛都染着书卷气息。

2022年1月1日早晨,阳光照进育才路南端的一处亭廊,暖意渐起。有人晨练进入尾声,有人饭后出门遛弯,亭廊内外人气聚集。新年第一天,伴着暖阳,育才路热闹起来。

亭廊名叫“博雅亭”,古色古香。两边圆柱书有楹联:“瑞霭华堂和风写意春灿烂,香流翰墨澍雨敲诗韵铿锵”。单看倒也寻常。但若将眼前字句与稍后的景致比对联想,意境深邃且余香不绝。

沿博雅亭向北上坡,柏油路黝黑不染片尘,冬日的植被蕴藏生机。沿途民居飞檐翘角写意,木雕窗格古朴,庭院楼阁别致,豫南风貌自成一格。绕两道弯,待到下坡,行至育才路最北端,还有惊喜。

全长仅800米的育才路不仅蕴含中华古意,还写满家园记忆。平桥集贸市场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场景彩绘上墙,儿时记忆中的老物件装进相框嵌入墙体,皮影戏人物形象、平山塔立体影像等装进墙体玻璃……这些透着亲切感、盛满本土范儿的信阳符号让人眼前一亮,心底一软。

“40年前,这里就是一片农田。”柯洪林70岁,在育才路70号居住了40年,“1981年,我搬来时,这里总共也没几户居民,一条小路,也是人踩出来的。晴天,一刮风,到处是灰;雨天,一出门,两腿是泥。”

育才2.jpg

育才路旧貌 社区供图

育才路北连平安大道,南接科教路。柯洪林向记者介绍,这里原本没有路名,20世纪80年代,因区域内原地区粮校校址改建为育才中学而得名。几十年来,这片校址几易其名。眼下,这里成了平桥区一小育才校区。斜对面,隔路相望的就是平桥区另外一所知名小学,平桥区二小。

时移世易,学校会集。聚雏才而育之,始终是育才路广为人知的社会功用。随着时间的累积,教化之功早已穿墙越户,学风与家风共滋养,在这条街巷积淀出书卷之气。

慧于中,也要秀于外。对于背街小巷而言,基础设施老化是无法规避的共性问题。近两年,平桥区平桥街道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整治城市人居环境,共同建设美好家园,因地制宜规划,打造人文景观,持续开展道路整修和美化亮化等改造工程。

平桥街道区府路社区副主任柴俊向记者介绍,按照中心城区“城市双修”和文明城市创建的总体要求,育才路先后铺设了柏油路,修建了垃圾池,整修下水管道,更换水沟盖板等,对硬件设施进行全面改造。与此同时,还全力对道路两旁进行美化、绿化、亮化,营造开窗见绿、出门享绿的美好环境,打造富有特色、彰显本色的文化景观。

“哪也不去,就在这儿住上一辈子。”采访中,柯洪林带记者沿育才路慢品细看,从南到北走了个来回。他的儿孙早已搬进城区高楼,育才路改造焕新后,老两口越住越开心,更是舍不得搬走。

上午10时许,采访告一段落。柯洪林背靠自家朱红色的大门,挥起手笑着与记者作别,阳光刚好打在育才路70号的门牌上,画面格外温暖。

来源:信阳新闻网 作者: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马依钒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世界朋友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ro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