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定脱贫不放松 扎根土地求创新——记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河南昌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晔

全媒体记者   胡瑜珊

“我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躬身力行,竭力奉献,积极为乡村振兴再立新功!”昨日,刚从北京载誉归来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河南昌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晔接受记者采访时,激情满怀。

时间回溯到2015年11月27日至28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正式吹响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会议透露出的“超常规”脱贫信号,令深深眷恋着脚下那片黄土地的杨晔激动不已。他把目光重新投向家乡古老的土地,坚信土里能刨出“金疙瘩”,他要用活自己的资源,开拓创新,拓宽群众致富路,帮扶群众奔小康。

其实,早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召开之前,杨晔就已经带领乡亲踏上了土里刨金的脱贫致富路。为找到突破口,他苦苦探索,当“稻鳅共作”这个种植新模式出现在眼前时,杨晔的心头一下被点亮了。

万事开头难,那就先从老家沙坝村做起。2014年1月,在杨晔的牵头带动下,淮滨县田湖种植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整田、育苗、放养……一场轰轰烈烈的土地创新利用在沙坝村展开了,1000亩稻田里放养了1200多万尾泥鳅。杨晔搬回了老家,住在老房子里,与乡亲们朝夕相处,田间地头,两腿泥巴,一身汗水。“稻鳅共作”当年就实现了一亩水稻纯收入1000元、泥鳅纯收入3500元的可观经济效益。

看到了致富的曙光,沙坝村很快有200多户贫困户加入杨晔的合作社,他肩头的担子越来越重了。2015年5月,杨晔又牵头成立了河南昌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助力脱贫攻坚,服务广大农民”为宗旨,用活“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运营模式,优先吸纳贫困户入社,对所有入社农户实行统一供种供苗、统一配送饲料、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技术服务、统一回收加工、统一组织销售的“六统一”措施,把广大农户的利益有效链接在整个产业链上。

餐饮“网红”小龙虾的火爆,让杨晔看到了新的商机。“市场有需求,我们就来养。”他一锤定音,公司扶贫再上新项目——“稻虾共作”。这种模式每亩可产100多公斤小龙虾、亩均收益四五千元,再加上亩产优质水稻1000斤、亩均收益近2000元,总效益是单一种植水稻的3-4倍。

“热爱土地的人不应该贫困,他们守护着土地,应当是最富有的人。”对杨晔来说,土里的‘金疙瘩’挖也挖不完,从“稻鳅共作”到“稻虾共作”,再到“稻渔共作”,昌佳公司的种养产业越来越丰富,不仅仅是泥鳅、小龙虾,连鱼、鳖、蟹也都一起上,依托稻渔种养模式,实现了水稻生态绿色种植,并创建了优质生态大米品牌——“淮原香”,杨晔立志要让全县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

创业艰难百战多,杨晔的创业路也并非一帆风顺。从外地运来的泥鳅苗,或因水土不服或因长途运输,成活率受到严重影响。为提高种养品质和效益,杨晔建立了水稻种植溯源体系及3000多平方米的智能温室鳅苗孵化场,引进了国内领先的自然排卵孵化法,一次可孵化鳅苗5000万尾,年可孵化鳅苗2亿尾,年供种规模1.5万亩以上,成为目前全国最大的智能温室鳅苗孵化场。

然而,杨晔并不满足于此。公司进一步向集团化发展,又流转托管土地10000余亩,打造出弱筋小麦繁育基地和芡实示范种植基地,每年生产弱筋小麦种子900多万斤,同时兴建芡实加工厂,延长了芡实产业链。为更好地服务“三农”,公司又成立了为农服务中心,为农业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服务。

在带领公司发展产业的过程中,杨晔探索出多种带贫模式,公司成立了党总支,整个产业链上发展了5个党支部,以党建助力脱贫攻坚,把党员凝聚在产业链上,让技术服务在产业链上,让困难解决在产业链上,让农民富裕在产业链上。他的公司带动全县并辐射周边县区稻渔种养农户5000多户、面积80000多亩,亩年均增收3500元左右。全县稻渔种养产业年增收2.4亿元,1000多户贫困户因此摘掉“穷帽”,奔向致富路。

咬定脱贫不放松,扎根土地求创新,在党的脱贫攻坚好政策的指引下,杨晔正凭借着那股创新精神,带领着父老乡亲,在迈向小康的道路上阔步前进。

来源:信阳新闻网 作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世界朋友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ro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