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许昌:三国名城今胜昔 真抓实干谱华章
8至10万年前,“许昌人”在这里繁衍生息,开启人类文明进步新时期;1700多年过去了,“三国”在这里并未走远。
今天,河南历史文化名城许昌,正在书写新的辉煌:
“许昌制造”特色鲜明——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出“千亿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许昌成绩”名列前茅——“十二五”期间GDP年均增长11.2%,增速居全省第1位;
“许昌产业”生机盎然——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电力装备和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全球最大的人造金刚石生产基地和发制品生产基地。
“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 近日,人民网记者走进曹魏故都,触摸昨天的许昌,惊艳她在历史岁月积淀中的熠熠生辉;观察今天的许昌,感受她民营经济生龙活虎的发展态势;把脉明天的许昌,期冀她在“决胜全面小康”中能再谱华章。
许昌水系景观 霍亚平 摄
文化繁荣——“五都四乡”美名传
位于许昌县的毓秀台,绿意拥簇,高接云天。站在曹操当年留下的遗址上,闭上眼睛,屏住呼吸,仿佛能感受到当年节日大典上,百官祭天祈祷的壮阔画面。
“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许昌”。登春秋楼,领略关羽“坐怀不乱”“夜读春秋”的情操;进曹丞相府,感叹曹操求才、爱才、用才的宽广胸怀;踏灞陵桥,“身在曹营心在汉”“青梅煮酒论英雄”等历史典故扑面而来……
许昌是文化兴盛之地,素有“魏都、花都、钧都、药都、烟都”和“三国文化之乡、陶瓷文化之乡、蜡梅文化之乡、烟草文化之乡”的“五都四乡”之美誉。
厚重的是文化,“醉美”的是产业。禹州的钧瓷、医药,鄢陵的花木,襄城县的烟叶,每一项都是许昌人的骄傲。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流动的枣红如飞瀑,泛出的青点如星辰,隐现的暗色如远山……
如今,钧瓷技艺正成为百姓致富的源泉。烧瓷、卖瓷、运瓷,大街小巷处处都是瓷影。2016年,禹州市钧瓷年产值达24亿元。
禹州市神垕古镇管委会纪工委书记王洋介绍,投资5亿元的老街保护修复工程正在推进。旅游产业发展起来后,当地百姓会更加富足。
钧瓷尽美,中华医药亦称“国之精粹”。两者在禹州集于一身。
“医到禹州方为妙,药到禹州倍生香”。目前,禹州中药材种植面积40万亩,年产草本中药材3.5万吨,年产值约7亿元。禹州市委书记王宏武说,3到5年的时间,禹州将成为全国中药材种植中心、贸易中心和区域加工制造中心。“我们计划形成百亿级中医药产业集群。那时候,‘中华药都’才名不虚传。”
“花都”鄢陵春意盎然。眼下是“走树”的好季节,花农孙志豪早上6点开始忙碌,下午2点多才吃上饭。“每天销售额都在2万多元。”
在鄢陵县,像孙志豪这样“以花为美、靠花吃饭”的农民遍地开花。目前全县有花木生产企业1147家,能生产2400多个品种,带动3800名花木经纪人、21万名群众就业,农民人均纯收入21670元,年花木营销额59亿元。
“花农变成了‘花董事’,以花为业的人们挣到了票子,盖上了房子,坐上了车子,也转换了脑子。”鄢陵县委书记宁伯伟说,以花木改善生态,以生态承载旅游,以旅游激活三产,鄢陵正在努力探索一条绿色崛起之路。
春秋楼 霍亚平 摄
共建共荣——满城劲吹文明风
“在许昌,街道上出现垃圾,15分钟内肯定有人捡。”这是市民的自觉行动。
文明城市,难在人的文明。许昌的文明之风,恰恰起于街头巷陌。
魏都区解放路与新兴路口,一家不到10平方米的理发店,常年顾客盈门。洗头、剪发、刮脸、吹风,80岁的理发师蔡瑞云精神矍铄,手艺娴熟。
理发收费2元, 10多年不变。为啥不涨价?河南省十大“正能量代言人”蔡瑞云说:“开这个店是为了给大家带来方便,赚钱不是目的。”
许昌“创文”,有20年历史的“许昌市老干部城市管理督导团”功不可没。87岁的副团长高景照介绍文明城市创建时慷慨激昂:水系治理的调研报告是老人们骑行80多公里的点滴记录,《许昌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来自于他们的督导建议……
类似这样的志愿团体在许昌层出不穷。“社区关爱大队”帮扶孤寡老人;“许昌雷锋团”坚持日行一善;“许昌草根爱心群”致力于构建书香许昌……
“最美”已成为汉魏故都大地上的一道绚丽风景。“最美托举哥”赵笑功托举坠窗男童浙江扬美名;“最美女儿”张文亚捐肝救母感天动地;“最美消防员”吴孟龙火场救援800余次;“最美企业家”刘少林将诚信视为生命线……一段段感人的故事,激荡万千心灵。
目前,许昌逾300个民间爱心志愿组织、15万人活跃在城乡。从个人到群体,从群体到品牌,“许昌好人”正成为推动城市文明的强大动力。
文明需要传承。许昌通过建强图书馆阵地、开展读书活动、免费下载电子书等途径,打造“书香许昌”,建设文化强市,让文明融入每个社会细胞中。
一城人文明一座城。拿到“全国文明城市”奖牌已经两年多,文明许昌并没有褪色,安静、祥和,一如既往。
许昌市文明办主任刘明君介绍,久久为功,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而不是刮阵风、毕其功于一役。这是许昌文明城市创建的根与魂。
灞陵桥风景区 霍亚平 摄
绿色惠民——春风十里气象新
碧水悠悠,杨柳依依,水清河畅,景美岸绿。
每天早晨七点,家住老城区的居民孙先生习惯性骑着共享单车“小绿”来到护城河边,然后加入“暴走”上班群。走累了,就掏3元钱坐上“水上公交”,不到半小时就可以到达离家10多公里远的单位。
一泓水,终圆一段梦;一泓水,成就一座城。
从缺水之城到“五湖四海畔三川,两环一水润莲城”,这得益于许昌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创建全过程。
漫步许昌街头,“环河一条路、沿河一片绿、依河一批景”。市区建成126个公园、游园和广场,“全年常绿、四季有花”。10万亩林海、90多万亩花木,“平原林海、天然氧吧”呼之欲出。目前,许昌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0.62%,是全国 “国家森林城市”中的首个地级市。
道道闸门开,盈盈清水来。如今,500多年历史的护城河再现“十里荷花半城柳”的风韵,“泛舟河上、环游许昌”成为现实。2013年5月,许昌以创建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城市为契机,克服重重困难,解决“水之源”,开发“水之利”,保障“水之清”,实现了“碧水长流、清水绕城”,为中西部缺水城市做出有益探索。
路见本色,地净如洗。但在10多年前,许昌被戏称“许脏”。
为此,许昌历届班子惕厉自省,树起城市管理的“许昌标杆”。精细化,力求路面“以克论净”;智能化,力求“高效简净”,全市17万多个公共设施纳入数字化管理,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垃圾资源化,力求“吃干榨净”,探索实行“户投放、村收集、乡集中、县转运、市处理”一体化模式,日清运率达100%,无害化处理率达95%以上。
城市形象是“面子”,生态惠民是“里子”,更是承诺。在城市发展中,许昌大力发展低碳产业,推广清洁能源,推动绿色出行,开展绿色服务,打造 “15分钟健康服务圈”“15分钟便民服务圈”。
以创增绿,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以创兴水,补齐水资源短板,建设水生态文明;以创促管,摘掉“许脏”帽子,提升城市颜值;以创惠民,倡导绿色发展,共享美好生活。
许昌市委书记武国定说,既重“面子”,更重“里子”,许昌持续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继续深入开展以水生态文明城市、海绵城市、智慧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中国人居环境奖为内容的“五城联创”活动,推动“创建文明城市”向“建设城市文明”迈进,努力让城市更美丽、社会更文明、人民更幸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世界朋友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