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 榄
在2007年召开的“中国青年群英会"的12名优秀志愿者代表中,有这样一个人,他是一个独行者,19岁时出门远行,21年来,他已在国内学校、火车站、列车等场所进行过2000多场次的绿色环保宣传,直接受众人数达150余万人次,发放环保宣传品30余万份。出版了27本环保文集和环保字帖,足迹遍布国内以及周边12个国家,行程20余万公里……他就是青年环保志愿者叶榄——一个为希望、为绿色、为和平行走的人。
参与“希望工程”,情系失学儿童
1992年,叶榄看到一篇"希望工程"的报道文章,了解到许多孩子因贫困而失学。正是这篇文章,极大地震撼了因贫困而放弃求学梦想的他,叶榄决心用自己的行动,为"希望工程"做些什么。当他决定辞去公职,只身走中国的时候,家人和朋友很多都表示反对,当时,周围的人都以为他神经出毛病了。
叶榄永远都不会忘记1993年元旦。那一天,在母亲的叮嘱声里,年仅19岁的他带上自己的全部积蓄骑单车走出了大别山,开始了"希望工程万里行"。1994年,他来到河南双汇集团,总经理万隆很感动,当即拿出300元资助,他将这笔钱捐给了希望工程办公室,此后不久,双汇集团又一次性捐给希望工程10万元。
4年间,叶榄的车轮滚过河南、湖北、湖南、四川、云南等16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行程4万公里,经历了别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为希望工程劝募善款30余万元,修建了两所"希望小学",救助失学儿童300余名。此外,他还把自己沿途卖字所得的6000元钱寄回老家,个人资助12名失学儿童重返校园。4年的付出,使他获得了"河南省十佳团员"、"河南省希望工程特别奖"等荣誉称号,受到省市领导的亲切接见。
宣传环境保护,倡导生态文明
在4年的奔波跋涉中,叶榄亲眼目睹了许多地方的生态环境遭到人为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的威胁。这时,一个新的想法萌生了,他要再次走遍全国,向人们宣传环保知识。1997年,他发起了以“人人环保,时时环保”为主题的“绿色希望行”活动。从此,踏上了环保宣传考察之旅。
如何才能有效达到宣传环保的目的呢?叶榄选择了到校园里去,让孩子们从小接受环保教育,养成环保习惯。他知道自己学历不高,为了提高自己,他借来了中国环境报所有的合订本,购买了大量的环保书籍,认真阅读,写心得体会。另外,叶榄还和国内著名环保人士唐锡阳、梁从诫、廖晓义等取得联系,向他们求教,并经常参加由政府和民间环保组织举办的各种环保培训。
这一走又是16年,每到一处,叶榄都要跟当地共青团、教育和环保部门联系,然后到各个中小学作义务环保宣讲。他根据不同的对象,设计了不同的讲稿。目前,他已经到过国内1400多所学校做过宣讲,所到之处在学生中引起了一定的反响,很多同学给他写信,请他签名、合影,在孩子们眼中,他俨然成了环保明星,孩子们都亲切地称他"环保叔叔"。在他的影响下,许多学校都积极开展环境教育实践活动,参与到"绿色学校"的创建中。1999年11月,在海南文昌,叶榄一天去了6所学校宣讲,一天下来,嗓子都哑了。离开学校时,背后传来全校1000多名学生的齐声高喊:"叶叔叔,您辛苦了,祝您一路平安!"泪水一下子模糊了他的双眼。这时,他觉得所吃的一切苦,都是值得的。
2000年暑假,考虑到学校放假,叶榄又把目光投向了铁路。印制了大量的环保宣传材料,走向车站、列车进行宣传,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铁道部环保办称赞他"宣传环保、功不可没"。人民铁道报、中原铁道报纷纷撰文介绍他的事迹。很多列车在他的影响下,开展了环保活动。此后,每年的寒暑假,他都在列车上宣传环保。至今,叶榄已经到过500多列列车、120多个火车站进行宣传,发放环保资料30余万份,被誉为铁路民间环保第一人。2005年1月18日,由他参与策划、北京地球村组织实施的T61/62次绿色列车项目开始正式启动,成为万里铁道线上一条流动的绿色风景。叶榄还因此获得铁道部环保办、全国铁道团委和北京地球村联合授予的"绿色之星"荣誉称号.
除了学校和铁路之外,叶榄还利用自己的特长——"一笔双钩"书法宣传环保。1999年,当得知世界园艺博览会在昆明召开,他花了4个月时间写了一幅长200米4万余字、囊括了《中国环境保护法》等6部环保法律的"双钩书法"长卷,捐赠给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世博会组委会还为此举行了隆重的捐赠仪式,现已被作为馆藏物品收藏。2002年6月5日,在深圳召开的纪念世界环境日大会上,叶榄用"一笔双钩"书写了一幅9.6平方米的巨大"绿"字,并送给联合国纪念世界环境日大会组委会,得到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新闻官伊丽莎白女士的高度称赞。2004年10月31日,中宣部、国家环保总局和团中央等七部委联合举办的中国环境文化节闭幕式上,叶榄"一笔双钩"写下了"绿色中国"4个大字,受到了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思卿和各部委领导们的一致好评。近年来,叶榄利用自己的书法特长,在相关单位和人士的支持下先后出版并书写了《青少年环保字帖》、《保护母亲河、使用新能源钢笔字帖》、《绿色格言钢笔字帖》、《节能减排钢笔字帖》等六本环保类字帖,免费赠送各中小学校达6000余册,起到了很好的社会影响。
播绿五洲四海,追梦和平使者
从1993年至今,叶榄已在公益环保之路上走了21个年头。21年来,他到过国内很多地方,还远赴国外,在印尼、日本、印度、柬埔寨等12个国家宣传考察绿色与和平,总行程超过了20余万公里,并在国内外学校、火车站、列车等场所进行过2000多场次的绿色公益宣传,直接受众人数达150万人次。河南、浙江、云南、广西、海南、广东、上海、北京、江苏等十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环保局纷纷授予他"环保宣传荣誉奖"。通过实地考察,他做了100多万字的有关生态现状及保护的记录,拍摄了10000余张资料照片。在环保宣传考察的途中,他将所见所闻汇集成书,先后在朋友们的支持下出版了《梦中的橄榄树》、《且行且歌》、《环保叔叔讲故事》等27本环保书籍,并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河南省作家协会吸纳为会员。他还先后向社会各界,特别是中小学校赠书达23000余册,价值二十万余元,对生态文化的传播,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辛勤的付出,也给叶榄带来了各种荣誉:2001年,叶榄获得“中国优秀志愿者”称号;2003年2月获得当时中国环保最高奖——"地球奖";2003年12月5日作为全国环保志愿者的代表,参加了团中央纪念青年志愿者行动实施十周年座谈会,在人民大会堂向中央政治局委员王兆国同志做了主题为"把绿色洒遍人间"的环保志愿服务事迹汇报;2004年2月当选为第五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志愿者";2005年10月获得中国十大民间环保优秀人物称号;2006年2月获得首届中国青年丰田环境保护奖,并因为获得该奖的原因于同年8月出访日本。2007年5月作为“中国青年群英会"的代表,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和来自全国的226位代表一起参加了“中国青年群英会”。2008年12月5日荣获中华慈善奖之全国优秀慈善工作者称号,应邀参加了中华慈善大会,并受到胡锦涛、李克强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同年年底,他还和“联合国和平使者”珍.古道尔博士等公益人士一起成为2008绿色中国年度人物。2009年5月获得“中国十大当代徐霞客”称号,2011年12月,荣获福特汽车环保奖,同年被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授予世园会绿色公益形象大使称号。20年来,其事迹被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凤凰卫视、中华儿女杂志、韩国釜山日报、越南西贡解放日报、柬埔寨华商日报、缅甸金凤凰报、泰国世界日报、马来西亚光华日报、印尼国际日报、印度商报、中国政府网、缅华文化网等近千家媒体报导过。
21年公益环保之旅,叶榄的心中依然不改那份对绿色与和平的追求。旅行世界,宣传绿色,倡导和平,成为珍.古道尔博士一样的“联合国和平使者”是他人生的终极理想,叶榄曾经在日记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堪称他内心的独白吧——为绿而歌志岂休,不到天涯不回头;化作一枚橄榄叶,风雨人寰飘悠悠。风雨飘摇,四海为家,我注定要失去些什么,但注定也会得到些什么。于得于失,我看得都不是太重,我所看重的所追求的,是生命达到完美,理想达到真实的这个过程。也许我会在这个过程中倒下,就像一片绿叶从树枝上掉落一样,但我无悔,因为我毕竟绿过,为了我热爱且珍惜的生命,为了这美丽但已残破的地球……
不惧艰难挫折,立志绿色公益
俗话说得好,在家千日好,出外时时难。这些年来,叶榄已经记不清自己睡过多少候车室、教室和废弃的房子,有时还要露宿野外,他的主要行李就是一些衣服和环保资料、相册等,最重时能达到25公斤。为了节省为数不多的经费,不管走到哪里,大部分都是在小吃摊上吃一点饭。到了夜晚,他就在火车站或汽车站里的座椅上凑合着坐着睡一夜。遇到寒冷的日子,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的滋味至今难忘。1999年在云南昭通山区考察环保时,身上几乎连吃饭的钱都没了。他先花5毛钱买一碗米线,再花5毛钱买一碗米饭,吃过米线后,用汤水泡米饭吃,这样一顿饭才花1块钱就解决了。甚至有时在山路上行走时,饥饿难耐,不得不到附近的农家讨要饭菜充饥。记得又一次在云贵交界处的乌蒙山区,有一个50公里的上坡,他推着自行车从早晨7点一直爬到夜里10点,还未爬完。两旁的山黑乎乎的像鬼魅一样,空空的山岭间回荡着一些可怕的声音,幸好天上还有一轮冷月,不至使他因看不见路径而掉不悬崖。早晨吃的几个馒头的能量早已消耗殆尽,饥饿、困倦和口渴向他袭来,两条腿灌铅般的沉重,那一刻,真有一种要死的感觉;那一刻,对家的渴望异常强烈,他甚至十分坚定地作出了不再过这种苦行僧的生活,回家过安稳日子的打算。又推着车,背着沉重的行囊走了近半个小时,终于发现了一个穷得不能再穷的道班,并经过再三央求,才住了进去。夜里睡在一间四壁皆空的屋内,没有被子,屋内的水泥地面凉得像冰一样。因为这里是乌蒙山主峰所在地,海拔近3700米,夜里气温忽然降至零下5度(这是他第二天看温度计得知的),冻得他坐也不是躺也不是卧也不是。第二天,当他晕头转向地离开道班时,不知夜里是怎么熬过来的。
独走天涯,个中甘苦只有一个人默默品尝,不但要忍受艰辛,有时还要冒着生命危险。1999年11月,在海南岛的一片树林里,叶榄发现两个人正在用猎枪打鸟,他便走上前去劝说,其中-个人不耐烦地说:"你有神经病啊!再说,我不打鸟了,打你!"说着,就把枪口对准了他。还有一次在云南,他骑车走一个30公里的下坡路时,长时间的刹车使车闸突然失灵了,在一个拐弯处人仰车翻,栽到路旁的山沟里,膝盖被岩石划出一个口子,骨头都露了出来,当时就昏了过去。这些年在路上,叶榄粗略统计了一下,他被狗咬过3次,被小偷偷过13次,被人打过5次,但都没有动摇过他坚持公益环保宣传的信念。
推广“绿色餐桌”,反对铺张浪费
2012年,因有感于中国餐桌食物严重浪费的现状,叶榄发起了“绿色餐桌”的活动,积极推广“减少餐桌浪费、惜物就是惜福”的环保节约理念,旨在唤醒更多人的危机意识、环保意识和资源意识,进而参与到“绿色救地球、环保促和平”的行动中来,让公众逐步养成文明、科学、健康的餐饮消费习惯,在全社会形成“以勤俭节约为荣,以铺张浪费为耻”的良好风尚。他倡导绿色餐桌实行“三光政策”,即饭光、菜光、汤光,其具体内容是:多素少荤,健康一生;适度点菜,吃光打尽;野生动物,远离餐桌;公筷公勺,卫生干净;食品安全,关系你我;禁烟减噪,清静无害。他在各地的宣讲中说,要改变中国式面子和讲排场的奢靡之风,仅靠说教还不够,需要在制度上跟进,如制定公务接待制度,明确公务宴请标准;对铺张浪费行为罚款并进行曝光等,使之制度化、常态化。通过上述举措,不仅可以提升政府形象,而且使餐桌成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得力抓手,并最终通过“绿色餐桌”这一载体,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文明程度。为宣传“绿色餐桌”,截止目前,叶榄已经去过国内90多个城市300多个学校、企事业单位和餐饮企业宣传,途经15个省和直辖市,行程达10000公里,赠送倡导绿色餐桌的书籍达3000余册。今年1月份,为了响应习近平主席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号召,同时也为了推动公务接待的绿色化和简约化,叶榄还给了全国部分省市区委书记写去了倡导信,并得到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同志的批示。
为了让“绿色餐桌”理念落地,叶榄在实践中总结出了避免食物浪费的“黄金点菜法”,即菜数除以人数等于黄金分割率0.618。他发现,如果遵从一人一菜的惯例,每桌饭菜浪费率通常在30%-40%。于是,他尝试着在社会推广验证,得到了大家的积极响应。他的努力引起了大河报的关注,一篇报道让“黄金点菜法”为更多人所了解。同时,他最近又推出了“每月16节食日”、“干杯行动”等“绿色餐桌”理念,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影响。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世界朋友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