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构建老区现代职教体系 加快决胜全面小康步伐

  构建老区现代职教体系 加快决胜全面小康步伐

  ——信阳市职业教育发展回眸与展望

  编者按:

  今年第二届“全国职业教育活动周”的主题是“弘扬工匠精神、打造技能强国”。 5月10日, 我市在平桥区世纪广场举行了启动仪式,市、县、区教育部门和10多所职业院校布置了展板,宣传职业教育成果、 专业特色及发展方向,并设置咨询台现场解疑答惑。在校学生还为观众带来了舞蹈、武术、礼仪、歌曲等精彩的文艺表演。这既是我市职业教育发展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也是推进信阳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一次有益活动。 为此,本报与市教育局联合推出《信阳职教·民智特色——第二届全国职业教育活动周特刊》,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对全市和相关县区的职业教育发展进行回眸与展望。

  “十二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信阳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目前全市已建成国家级示范校3所、省级示范校4所、省级特色校9所、省级职教强县4 个。 去年我市中职招生达12000人,毕业生就业率95%以上,累计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26547 人次、“雨露计划”培训1226 人次, 职教工作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赢得了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党中央、 国务院作出的战略部署。 “十三五”时期,是我市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决胜期。党中央明确把发展教育作为脱贫攻坚的“五个途径”之一,我们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形成关心、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浓厚氛围,让全社会更多地了解职教、体验职教、参与职教、共享职教,不断开创信阳职业教育更加美好的明天。

  信阳市第二届职业教育活动周在平桥世纪广场开幕。

  职业教育,既是发展大计,又是民生大计。 “十二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以建设具有信阳特色的职业教育为目标,始终坚持“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不断加大资金投入,积极改善办学条件,深化改革创新,注重品牌发展,提升服务能力,职业教育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为信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成 就

  ★现代职教体系初步形成

  ★办学基础能力不断提高

  ★布局调整工作得到完善

  ★体制机制得到不断创新

  ★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完善

  ★职教品牌优势基本形成

  ★创建工作取得显著成

  目前,全市有高等职业教育学校2 所,在校生13639 人,教职工1099人(其中专任教师828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36 所(不含固始县), 在校生52114人, 教职工4126人, 其中专任教师2931人。

  总体来看,我市职教成效主要表现在7个方面:——现代职教体系初步形成。 目前以信阳农林学院、信阳职业技术学院两所高职院校为龙头,以国家示范校、省示范校、省特色校为骨干, 以乡镇成人学校为龙尾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基本形成,公办职业院校与民办职业院校、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互联互通、共同搞好现代职业教育。

  ——办学基础能力不断提高。 “十二五”以来,全市共投入职教发展资金超过11 亿元,积极改善职业院校办学条件,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得到加强, 基础设施设备日趋完善。 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扩大,全市已建成国家级示范校3所、省级示范校4所、省级特色校9所、省级示范专业1 个、省级特色专业2 个、省级数字化校园试点单位2个、市级以上实训基地27个。 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进一 步加强。 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占89.6%, 中级以上职称的占77.8%,“双师型”教师占40%。

  ——布局调整工作得到完善。 全市中等职业学校由2011年的49所调减至36所,建成职业教育集团4个,布局进一步优化,规模效益、投入效益显著提升。

  ——体制机制不断创新。 罗山县县中等职业学校等采取“公办民助”、息县职教中心等采取“民办公助”、信阳建筑工程学校采取“混合所有制”等形式,多渠道筹集学校建设资金。

  ——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完善。 全市大力推进以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订单”式培养为主要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100%的学校实现了校企合作办学;大力推进“双证书”制度,毕业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达到70%;积极推进课程、教材、教学手段改革,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正在逐步形成, 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明显增强,学生就业率在95%以上。

  ——职教品牌优势基本形成。 全市已初步形成“一县一品”的发展趋势,如新县、罗山县县的涉外,河区、平桥区的建筑,息县的保安,商城县的烹饪,潢川县的园艺,光山县的充绒、电商,淮滨县的电焊等。

  ——创建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全市成功创建“河南省职业教育强县”4个,并通过复查验收;成功创建国家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1个。

  近年来,我市职业教育成效显著、声名远播。2012年以来,中央和省级10 多家主流媒体对我市职业教育发展多次进行了深入报道。 在2012 年5 月8 日召开的全省职业教育攻坚电视电话会议上,我市平桥区人民政府、罗山县县中等职业学校被表彰为全省职业教育攻坚先进单位。 “十二五”期间,我市先后接待了来自南阳、濮阳、开封,湖北孝感、黄冈,江苏同泰集团等省内外党政、企业、学校数十次职业教育实地考察交流。

  做 法

  ★谋划现代职业教育发展

  ★实现职业教育规模发展

  ★激发职业院校办学活力

  ★提升职业院校办学水平

  ★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内力

  ★大力培养双师素质队伍

  ★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围绕“人人尽展其才,人人都能出彩”的职教发展理念,我市按照持续求进、务实发展、积极作为的工作总要求,顺应新常态,突出品牌化, 为加快决胜全面小康步伐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谋划现代职业教育发展。 为贯彻落实全国、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及《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职业教育攻坚二期工程的意见》(豫政[2014]48 号)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现代职业教育的意见》(豫政[2014]75 号)文件精神,2014 年12 月19日,信阳市人民政府召开全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出台了《信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现代职业教育的意见》(信政文[2014]131号),制定了工作目标,为今后我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职业教育规模基本满足需求。 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产教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 体现终身教育理念, 具有信阳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到2020年,全市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6万人,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3万人。 每年完成各类职业培训17万人次。

  职业院校布局结构更加合理。 到2020年,职业院校由现在36所调整到23所, 争创1所示范性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 建设好4所省级示范校、9所特色校, 创建15个左右省级示范专业和25个左右省级特色专业。

  职业院校办学水平普遍提高。 到2020年,职业院校主要办学条件基本达到国家规定标准。 建设专兼结合、“双师素质”的教学团队、有实践经验的专兼职“双师型”、一体化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70%以上。学生获取“双证书”率90%以上。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保持在95%和90%以上。

  ——实现职业教育规模发展。 根据国家、省、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有关政策要求,结合我市实际,针对信阳职业教育存在办学条件差、学校规模小、办学效益不高、专业设置重复、办学特色不鲜明、教育质量难提高等方面的问题,适时开展了资源整合和布局调整工作;以中心城区重点学校和优势专业为纽带,通过资产合并、重组、置换和扩建等形式,打破部门、行业和学校类别的界限,对职教资源进行优化组合。

  支持以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为主, 将林业部门的信阳林业学校进行整合、置换,在羊山新区建成信阳农林学院并顺利升本。支持以教育部门的百年老校信阳师范学校和信阳教育学院为主,将卫生部门的信阳卫生学校和商业部门的信阳商业学校进行有效整合、置换,在羊山新区建成专科层次的信阳职业技术学院。 支持县区中等职业学校向城区聚集、做大做强:河区将地处偏远条件差的信阳市第二职业高中整合到地处市区的信阳市第一职业中专; 息县将地处偏远条件差的息县第一职业高中和息县综合高中进行整合,在城区新建息县职教中心;罗山县县将地处偏远条件差的罗山县县第一职业高中和地处城区的罗山县县教师进修学校、 罗山县县城镇职业高中进行整合,在城区新建罗山县县中等职业学校。 其他县区也对现有中等职业学校进行了有效整合, 初步实现了职业教育集团化、集约化发展。

  目前,全市中职、高职、本科院校的办学规模得到扩大、办学水平得到提高、办学质量得到提升,已初步形成中职教育、高职教育、本科教育互联互通、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激发职业院校办学活力。 加快创新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机制,2011年10月,平桥区成立职业教育和就业服务局,整合了教育体育局的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职能、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就业培训、劳动保障管理服务、劳务及涉外劳动服务职能,最大化地实现了职业教育就业目标,提升了管理水平,首创“职业学校+实训基地+企业”平桥模式,受到国家、省、市领导高度评价,中央、地方各大新闻媒体争相报道。2016年3月,河区相应成立了职业教育办公室。

  加快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机制创新, 罗山县县政府采取“公办民助”模式,与河南大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设罗山县县中等职业学校新校区,建成实训楼、公寓楼、餐厅、锅炉房等设施;新县引进河南吉星公司投资1.5 亿元,建成信阳涉外职业技术学院;息县采取“民办公助”模式,与江苏大丰教育集团合作,该集团投资6000多万元,在息县一职高、综合高中的基础上,建成容纳在校生3000人规模的息县职业教育中心;信阳建筑工程学校开展混合所有制试点,引入现代企业制度办学,实行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该校与信阳建筑总公司、行业企业、民营企业、个人共同投资,在羊山新区新建学校。该校和信阳建筑总公司代表公有制主体作为控股方总投资51%,其他参与方总投资49%。 通过实施灵活多样的投入方式、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全市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活力无限。

  ——提升职业院校办学水平。 “十二五”期间,我市多渠道筹措职业教育经费, 大大改善了办学条件, 扩大了办学规模和办学效益,使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通过实施职业教育品牌示范院校和特色院校建设计划, 全市建成国家级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3所、省级职业教育品牌示范学校4所、省级职业教育特色学校9所; 通过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品牌示范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计划,建成省级品牌示范专业1 个、省级特色专业2 个;通过实施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计划, 创建省级中等职业学校数字化校园试点单位3个; 通过实施职业教育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计划,建成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2个、省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个、市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24个。 目前,我市职业教育品牌日益突出,特色日益显现。

  ——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内力。 通过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培养模式,实现了校企双赢。 “十二五”以来,我市职业院校与企业合办专业22个,建设实训基地38个,企业投入资金7000万元,培养熟练技术工人16万人。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引入北京飞雨言美容美发管理公司,投资200多万元联办美容美发专业。信阳建筑工程学校与省内外10 余家建筑企业合作, 实行订单培养、顶岗实习,毕业学生供不应求。 商城县职高与河南睿讯实业有限公司联合开展了“商城职高睿讯电子人才培养项目”建设,学校与公司共同开发课程2 门,编写实训教材3 本、课件6 件,学生还积极参与SMA BIUG连接器、RF天线系列产品的研发, 该项目已成功申报2015年度河南省校区合作奖励补助资金项目,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大力培养双师素质队伍。 为实现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优化组合,我市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专业教师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 “十二五”期间,我市共组织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参加国家级培训76 人次,参加省级培训200 人次,市级培训600人次, 青年教师企业实践培训120人次; 同时积极引进 “能工巧匠”,“十二五”期间,全市共引进各类兼职教师200 多人。与此同时认真开展“双师型”教师认证工作,2015年,全市首批“双师型”教师认证73 人,对“双师型”教师实行动态管理,建立“双师型”教师评价激励机制。 市、县、区各职业院校,每年在评优、评先、职称晋升等方面都向“双师型”倾斜。 截至2015年,我市“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比例在40%以上。

  ——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 在初、高中毕业考试后,用15 天-20天左右的时间进行实用技术培训, 培训结束后经考试考核合格同时发初、高中毕业证书和实用技术培训证书,同时积极与人社、农业、民政、扶贫、残联等部门配合,共同建立培训基地28个,大力实施“雨露计划”“金蓝领工程”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全民技能振兴工程等,构建市、县、乡、村四级职业培训网络;采取教育部门出阵地、出设备、出师资,其他部门出计划、出资金,共同组织人员参加职业培训,对考试考核合格的人员发放结业证书,并安排就业。 此外,积极做好涉外培训。 罗山县县中等职业学校和新县职业高中举办“中德班”,学生结业时,通过参加德国商会的AHK考试,取得AHK证后可在中国的德资企业工作,并有到德国的企业工作机会。 “十二五”期间,我市共开展各类教育培训30万人次。

  展 望

  ★实施两校品牌建设工程

  ★实施教师素质提升工程

  ★实施职教质量提升工程

  ★实施现代职教信息工程

  ★实施学校内涵建设工程

  ★重点抓好年度招生工作

  ★推进学校布局调整工作

  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我市围绕全国、全省、全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意见》《信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坚持“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原则,牢固树立“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发展”的理念,深化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具有信阳特色的中职、高职、本科、研究生教育相互沟通、相互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坚持做到“六个继续”

  ——继续实施两校建设工程。 坚持把加强职业教育品牌示范院校、特色院校建设作为职业教育工作的重点抓紧抓好, 按照省级示范院校、特色院校建设标准和建设方案,搞好4所省级示范校和9 所省级特色校建设过程督导,突出内涵建设,加强特色建设,把专业、课程、教材、师资队伍建设作为重点,确保顺利通过省教育厅中期和终期验收。 组织其他各类中职学校争创省级品牌示范院校和特色院校,带动我市职业教育整体水平提高。

  继续实施教师素质提升工程。 整合培训资源,组织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参加国家、 省级各类专业教师培训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统筹安排培训计划,落实培训任务,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水平。 鼓励中职教师参加省、市优质课、优秀论文、优秀教学成果、优秀实践成果、教改立项等各级教研评比活动,不断提高职业学校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和理论研究水平。 加强各单位对“双师型”教师认证工作重视程度,创新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动态管理办法,以全面提升职业学校教师整体素质为目标,以建设 “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为重点,着力提高 “双师型”教师的质量和比例。

  继续实施职教质量提升工程。 只有大力提高中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让到中职学校学习的学生真正学到技术、学到本领,才能切实提高中职学校的吸引力。 为实现提高中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这一目标,职教工作接下来要加强教学管理,开展常规教学督导检查工作,对职业学校常规教学常抓不懈,每学期都对职业学校教师的“备、教、批、辅、考、评”等教学工作进行例行检查,指导督促职业学校抓好常规教学工作;要以活动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通过组织师生参加省、市举行的中等职业学校优质课评比、中等职业教育技能大赛等活动,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要以毕业考核和公共基础课水平测试为抓手,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

  继续实施现代职教信息工程。 推进中等职业学校校园信息基础建设, 落实信阳市第一职业中专和商城县职业高中校园信息化试点工作,组织罗山县县中等职业学校、新县职业高中等学校申报成为2016年省级校园信息化试点单位。 推进中职教师信息化技术培训,提高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运用信息技术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改造传统教学,将难以讲授的理论、难以操作的技能,通过信息技术呈现给学生,满足技术技能人才多样化、人性化成长的学习需要。 以信息化环境与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为基础,以信息化在职业教育领域全面应用为重点,增强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教学、实训、科研、管理、服务等方面的信息化应用水平,以信息化带动职业教育现代化,实现学校工作、学习、生活智慧化。

  继续实施内涵建设工程。 加强与产业对接,组织各类职业学校在专业设置上下功夫,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等相关专业,调整优化学校专业结构,着力围绕我市优势资源开发和主导产业发展,培育壮大特色专业、品牌专业,通过省示范校特色校的引领和带动,进而发展形成各类中职学校特色、品牌专业群。 坚持把打造理实一体的数字化实训基地作为职教内涵发展的重点来抓,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 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 真正发挥职教集团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解决职业学校学生实习实训的问题。

  继续推进学校布局调整工作。 进一步扩大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规模,调动企业参与职教集团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快资源整合步伐,推动职业教育资源向优势学校、重点学校集中,支持办学水平高、效益好的职业院校对薄弱职业院校进行兼并、重组,支持职业教育集团做大做强,提升规模效益、投入效益。 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衔接配套,突出职业院校办学特色,优化区域内职业学校的结构布局, 尽快建立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记者 王博 郭靖 潘家栋)

 

【责任编辑:寨军】
来源:信阳新闻网-信阳日报 作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世界朋友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ro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