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 坚持 责任——女记者眼中的“鬼跤王”姚红刚

导读

黑色体恤,蓝色牛仔裤,运动鞋,简单朴素,这能是人们传说中的“鬼跤王”?在信阳第24届茶文化节期间,记者有幸见到了中国首位综合格斗亚太地区金腰带得主,MMA格斗家, 中国跤冠军——姚红刚,并跟踪采访了他的信阳之行。

文/段黎明

我是河南人

在去浉河区吴家店镇七龙山村万亩生态茶园的路上,看着满目葱绿,青山绿水的景色,姚红刚的心情格外好。一改传说中的沉默寡言,他兴致很高地聊起信阳毛尖、河南人以及自己早年打工的经历。

谈及曾经的过往,他坚毅的眸子里有着淡淡的忧伤。他说,十多年前,他带着弟弟去北京找工作,那时候由于一些偏见,北京很多公司拒招河南人。面对一次次的拒绝,姚红刚对弟弟说:“我们就是河南人,这是事实,这家不要,我们继续到下一家。”就这样,兄弟俩一直找下去,终被聘用。

到了茶园,大家围桌品茗。在毛尖蔼蔼清香中,在绿叶缓缓沉浮中,在他静静的追忆中,记者得知, 他曾是一位孤独的饭店守夜人,勇闯首都的“北漂”,过着日夜颠倒的生活,月收入1200元,为省钱宁愿走路或是花4角钱坐公交车,也不愿去坐2元票价的地铁。

半路出家

对于很多运动员,尤其是冠军得主,大家会不约而同地认为他们有比较优越的家庭环境,很早接触这些体育项目,童子功很扎实。而姚红刚却是个例外。

2004年,在北京天坛,23岁的姚红刚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接触到了中国跤,并对这项运动产生了兴趣,利用业余时间开始学习训练,并在朋友的介绍下拜师当时78岁高龄的“跤王”李宝如。李老不仅在摔跤上对姚红刚严格要求,更是专门制定了一套和现代综合格斗相结合的训练课程。在别人熟睡的深夜,他依然是个饭店守夜人,一直处于半工半练状态,但艰辛和痛苦并没有磨灭他习武的梦想。

从2009年开始,姚红刚正式接受MMA训练。他凭借自己顽强的毅力、坚强的斗志、出色的悟性,在名师的指导下进行高强度训练,由于特有的摔跤天赋,如今他早已成为中国MMA界的领军人物之一。他在职业战绩上经验丰富,参加过国内外各种MMA重大赛事,2012年曾代表中国参加综合格斗双料世界冠军决赛。在业界,半路出家的姚红刚被称为“鬼跤王”。

格斗兄弟

开一个自己的俱乐部,一直都是姚红刚的梦想,但基于忙着训练,参加各种赛事,总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机缘巧合,他的一个学生办了一个俱乐部,有意要转给姚红刚。他觉得这是一个机会,索性就接手了。他说,因为我跟我弟弟(姚志奎)都是练格斗的,我也希望有更多爱好格斗的兄弟加入进来,所以我的俱乐部就取名“格斗兄弟”,开课不到3个月,就已经有15个专业队员,业余的有80多个,但是我的目标是业余队员500个,专业队员最少30个。

谈起俱乐部名字的故事,他娓娓道来,满是温情。“我的弟弟特别喜欢孙悟空,而孙悟空在取得真经后被封为斗战圣佛,我喜欢中国式摔跤的变化无穷。”他指着自己的T恤,中间一个红色类似古老图腾的花纹,既像猴脸也像鬼脸。而黑色袖头上一面鲜艳的红旗也特别引人注目,也许这就是这位冠军的家国情怀。

在风景迷人的南湾湖,面对碧波万顷,他高兴地说:“南湾湖生态环境如此之好,非常适合运动,希望不久的将来,我能带我的兄弟们来南湾集训。”

这位从周口走出的世界冠军,已经成为河南人的骄傲。

记者有话说

快乐 坚持 责任

未见姚红刚之前,我所了解的都是百度上提供的,感觉也就是一位特别能吃苦,特别有天赋的河南老乡,一位大器晚成的运动员。茶文化节期间,有缘跟踪采访一天,他身上那种河南人特有的操守和信念,为国比赛时的担当和责任……留给我的是心灵深处的触动和满满的正能量。

我不知道当初那个几乎身无分文的青年带着弟弟穿梭在北京繁华的街头,因为是河南人,而一次次遭拒,依然不改本色,那需要怎样的勇气和毅力。对此,他轻轻地说:“行不改名,坐不改姓,更何况是养育自己的故乡。”他骨子里那种朴实的家国情怀,那种对家乡深深的眷恋,那种自幼时对武术的神往,让无数的人为之感动。

短短的一天,更难忘他对运动独到的体会。他说:首先是喜欢,抛去所有物质的东西,摔跤带给我的是快乐,从未觉得训练有多苦。其次是坚持,运动也是意志和毅力的锻炼,没有坚持,再美的爱好终归是爱好。最后才是竞赛,赛场其实是一场自己的战役,比的不是你死我活的相搏,而是诠释责任的平台。

来源:信阳新闻网-信阳日报 作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世界朋友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ro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