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年轻,但想法多,点子好!”——记光山县文殊乡朱畈村“第
在光山县文殊乡朱畈村,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位“80后”的帅小伙,他有时忙于田间地头,和群众们一起劳动、生产;有时走进贫困户家中,了解他们的需要和疾苦;有时召集村民,向大家宣传惠农政策,让这些政策深入人心……他就是光山县公安局选派到文殊乡朱畈村担任“第一书记”的张海涛。
2015年9月,这位不到30岁的“人民卫士”主动请缨,来到了朱畈村。此时的张海涛,思考最多的不是怎样去和凶狠的歹徒、罪犯斗智斗勇,而是如何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如何为这个村里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角色转变成为张海涛在朱畈村所要“侦破”的一个从未接触过的“新型案件”。
外行变内行 外人成家人
来之前,张海涛就有所耳闻,朱畈村既是软弱涣散村又是贫困村,同时隐藏的矛盾较多。驻村后,了解村民村情,解决村里矛盾成为他的首要大事。
“这个下派的书记太年轻,吃不了苦,到村上来走走过场就回去了!”“要解决问题,还是得靠咱们的村干部,毕竟是自己人,什么‘第一书记’,也就是来镀个金,一两年就走了,解决不了什么实质性问题。”个别村民私下这样议论道。
张海涛到村后不急不慌,一方面积极学习党对农村工作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另一方面深入到村民家中进行调查摸底。
“老百姓不接受你,就要想办法让老百姓接受你!”在走访调查中张海涛发现,要想开展好本村工作,就必须要和这些朴实的村民们融为一体,成为一家人。
“想要和村民们混成一家人,就要把村民当成‘自己人’。”该村党支部书记雷志勇的一句话点醒了张海涛。于是,每当一有合适机会,他就会邀请三五位村民到他家中小酌几杯,推杯换盏之间,就成功地开展了驻村宣传工作。原本滴酒不沾的张海涛是喝一回醉一回,但每醉一回他和村民们的感情就增进一步。没多久,他就成为了朱畈村村民心中的“自己人”。解决邻里矛盾,开展村里工作,他得心应手。如今再见张海涛,言谈举止间,他已经成为正儿八经的“村里人”。
跑项目要资金 用心建设朱畈村
“以后再也不用担心刮风下雨了,是张书记,是他让我有了家。”吴正德激动地说。
在一次走访过程中,张海涛发现陈下畈村民组的五保老人吴正德、吴子长生活困难,连最基本的住房都没有,回去后他立马与村两委班子协商,筹集资金为两位老人盖上了两间生活住房。
“当初整修村部时,资金紧张,差了两万多块钱,张书记连犹豫都没有,立刻联系他的爱人,东拼西凑把差的钱垫上了。虽说他是我们的‘第一书记’,其实年纪和我们的孩子差不了哪去,用他的钱帮我们修村部,说实话,我真是不忍心。”雷志勇说。
为了完善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张海涛跑项目、要资金,在项目支撑和本村自筹资金的基础上,完成村级公路文北路至北洼村民组水泥路面硬化1.5公里,切实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扩建、整修雷畈大塘、北洼大塘,解决用水和灌溉困难;向上级争取“农网改造”和电力配套设施整体升级项目,切实解决本村村民生产、生活问题;加强农村环境整治,改变村民住居环境;建设部分娱乐设施,解决村民娱乐活动场所……
“当初我们都小看了这位年轻人!”如今,提起张海涛,村民们都会啧啧称赞。
舍小家为大家 无私建设朱畈村
朱畈村有耕地762亩和林地300亩,主要经济产业为农林种植业。
为了使广大贫困户种植西瓜的利益得到保障,西瓜的产值得到提高,张海涛亲自到仙居乡张湾村西瓜种植基地学习取经,并请来技术人员为朱畈村广大的西瓜种植户进行培训指导。同时与县城水果批发市场、华联、福万家超市联系,打通销售渠道,使贫困户的西瓜销售得到保障。
“张书记虽然年轻,但是想法多,点子好,又能吃苦,有他在俺们村,别说脱贫了,致富离我们都不远啦!”村民范秀凤说。
虽然有人说,乡镇工作没啥规律,忙的时候一直不停,闲的时候十天半月没事,但他一直坚守着自己的岗位,从未有擅自离岗的现象。他的家离朱畈较远,妻子也工作在公安一线,家中儿子年龄尚小,需要照顾。为了工作他将儿子送到信阳的哥哥嫂嫂家代为照看。
他知道,家人很需要他。但他更知道,朱畈的乡亲父老也需要他。很多人都说,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傻子,连生活也不懂享受。可他却笑着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能干好工作,比什么都强,是傻子就傻子吧!”
短评:
要真正走到群众心里去
姚广义 孙浩然 李 浩
年轻的80后张海涛,虽然缺少基层工作经验,但是以满腔的热情同群众打成一片。采访时,他说驻村关键是要成为村民心中的“自己人”。
承载着驻村扶贫的艰巨任务,“第一书记”不仅要走进普通百姓家里,和他们坐在同一条板凳上,唠家常、话桑麻,了解和感受最平凡的感情,最质朴的情怀,最真实的生命状态,还要走进群众的心里,俯下身去倾听群众的声音。因为只有走进群众的心里,才能真正体会群众所思所想,真正体会扶贫工作“精准”之要义。同时,也只有真正走进群众心里,才能围绕精准扶贫工作任务的定位再研究、再完善,用好新机制,干出新效果。
“民困我解,民需我帮,民求我应。”“第一书记”必须真正走到群众心里去,才能发挥好“宣传机”、“播种机”的作用。“第一书记”驻村,不是说人住在村里就可以了,需要带上感情,去体察民情,去倾听民声,去了解群众面临的难题,去感受群众的质朴和善良,才能真正地“爱”上这群人,才会发自真心地去奉献,才会真切地感受到什么是“为老百姓做事最幸福”的内涵。
来路尚远,只有躬身进去,才能深刻体会:最美丽的风景在基层,最感人的故事在基层,最锻炼人的舞台在基层。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世界朋友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