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钳工状元”不忘信刚优良传统
他是一名名牌大学毕业生,毕业后毅然回到家乡信刚集团从最基础的机修工人干起,参加工作十年,连续五届(每两年一届)获得信刚职工技能大赛“钳工工种状元”。在行业低迷企业困难时,他却不忘信刚优良传统,坚守岗位用实干和创新同企业风雨同舟。今天大国工匠带您认识信刚建安金工(建筑安装金属加工)车间钳工班班长张金洲。 在建安金工车间正中央,一个60吨的钢包非常显眼,而张金洲的成名之作就与钢包息息相关。在炼钢时巨大的钢包要盛满钢水,通过钢包车在炼钢炉之间来回运输,而以往信刚的钢包车都是从秦皇岛一家特种设备供应厂购买,一台不起眼的钢包车接近50万元。从08年开始国家淘汰落后产能,这让当时很多产能过剩的钢铁行业非常紧张,一时间节能降耗提质增效成为了头等大事,在这个背景下信刚集团逐步从小钢炉炼钢向大钢炉炼钢转型,2009年信刚集团领导给才来金工车间三年的张金洲下达任务,要开发建厂以来最重的120吨钢包车,而当时张金洲和整个团队,一没图纸,二没经验,只有两台现场作业的钢包车仅供参考。 “当时我们接到这个任务就是感觉困难比较重,我们厂加工能力从来就没有加工做那么重的东西,任务非常大非常重,我们组织人员到现场进行测绘,连续好几个星期都没休息,然后把这个图纸测绘整理出来以后,自己进行再消化,最终形成了我们一个完整的图纸。” 有了图纸,张金洲带领十几个车工、焊工、钳工的团队用了整整一个月,将各个零件加工完毕,而张金洲负责最后的总装,机械制造行业里懂行的人都知道,用一样的图纸和零部件不见得能生产出来一样的设备,而钢包车总装工艺是最后最关键的一步。 “总装过程中,最大的困难就是必须要保证这四个车轮在同一平面,让四个轮受力必须均匀;第二个就是保证这四个轮的同轴度,因为四个轮都是主动轮,必须要保证同轴度,如果说四个轮不在一平面的情况下可能会导致车体不耐磨不耐用,容易形成事故,在车轮行走的过程中,容易让钢包里钢水来回翻动,容易造成极大的一个安全事故。” 2009年5月份120吨钢包车顺利下线,结束了信钢集团重型钢包车外购的历史,仅此一项每年就能为集团节省400多万元。除了能研制大件,张金洲还有20余项小发明,烧结台车用护板,是钢铁工厂的常备件,用量巨大,损耗也多,以往大家都是用测量工具测定好钻孔位置,然后在钻床上进行夹装,最后进行钻孔加工,工序麻烦,效率低下,保证不了生产前段的正常需求。为此,张金洲设计出专门的工装夹具与钻床绑定使用,改测量定位为模具定位,将夹装、定位和钻通同步进行,这一看似简的发明却能极大地提高整个加工的效率。 “他这个能把装夹时间提升三分之二以上,同时把整台这个零件的加工缩短三分之一,现在这个夹具对类似的工件都有非常好的借鉴作用。” 工作中的张金洲肯动脑筋,善于钻研,成长进步也很快,他06年参加工作,从07年开始至今,连续5届包揽了信钢职工技能大赛“钳工工种状元”(每两年举办一次),连续3次代表信阳市参加河南省职工技术运动会,获得“河南省职工技术运动会优秀选手”称号。2015年集团为了表彰先进信刚集团为他成了“张金洲钳工工作室”,他也充分利用闲暇时间,编撰教材,开展实操,培训工人300余人。 “当然作为我自己会的能会的,所有的技术肯定毫不保留的与大家分享,我们这些工友在一块培训也是相互交流的机会,相互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不知不觉间,张金洲从陕西航空技术学院到信刚集团正好十年,伴随企业经历过头几年的红火,经历中间漫长的行业低迷,最近钢铁行业又开始强势反弹。起起落落中,一些工人也带着过硬的本领另谋高就,而张金洲一直在坚守岗位,不忘优良传统,通过自己的实干和创新与信刚集团同进同退。 “每个人追求的目标不一样,对于我个人来说,要干一行爱一行,尤其是我才进厂的时候,包括我们这些老师傅就是以身作则把这些信钢人的优良传统、爱厂如家的精神已经传授给我们了,在我们这一代就是说还是应该吧好的传统传承下去。”
来源:信阳新闻网-信阳日报 作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世界朋友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ro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