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茶状元”陈明华——无私奉献 造福茶乡
无私奉献 造福茶乡
人物简介
他出生于凉亭一个小山村,1964年,进入信阳农专学习林茶,1968年开始在县外贸局地产股工作。1975年,建立凉亭公社,他主动向组织申请回凉亭工作,负责茶叶生产。被评为感动光山十大人物、信阳市十大三农人物等。
这些光环的背后,是一个40多年工龄的老茶人,30余年党龄的老党员无私奉献的瑰丽篇章。
1975年凉亭建乡时,当时的县委政府为了发展茶叶生产,接受了陈明华的申请,把这个毕业于60年代初期的信阳农专林学专业的高材生,从县外贸局调入有种茶基础的凉亭公社工作,专门负责全公社的茶叶生产。凉亭耕种条件恶劣,人民群众生活极端困苦,“地在山上挂,田在两山夹,一场暴雨下,地露骨头田满沙”,这首打油诗就是当年凉亭乡的真实写照。但“六山一水二分田”的地势特点,让陈明华意识到潜力在山,希望在林。他率先喊出了“十亩户、百亩组、千亩村、万亩乡”的发展目标,组织人手从浙江绍兴引进茶苗,从1575颗种子开始、从1500亩种植面积开始,身先士卒,带领全乡男女老少拓荒挖山,展开了一场挖山植树种茶的“持久战”、“攻坚战”。白天放线挖槽、选苗植苗,夜晚看资料、写日记,他的认真和严苛让种茶人打趣道:“天不怕,地不怕,就怕陈明华转转说句话。”在他引领下,三十八年来全乡共发展茶园面积4万多亩,大小茶厂30多个,茶叶专业合作社15家,茶产业年总收入1.2亿元,茶叶收入占全乡农民纯收入的60%以上。
扎根山区,吃苦耐劳,带动群众走上致富路。凉亭乡地处偏远,刚建乡时人员不齐、资金缺乏,他外地出差时常是一个人,身着单衣,怀揣干粮,住干店,饮凉水,有时干脆住在老乡家中。为了能多省些钱,他与浙江茶厂老板磨破了嘴皮,甚至甘愿为老板当义工。他的真诚一次次感到了老板和技术人员,不但得到了优惠的价格,还学会了许多制茶技术。1987年,组建光山县茶树良种场,即马山岭茶场,作为技术人员的他硬是和工人们同吃同住在山上4个多月没回家。手磨出了血泡,又磨成了老茧,他伸出长满老茧的双手,笑着对工人说:“再也不怕磨了”。衣服湿透了挂在树上晾干,赤膊干。工人们都撤了,他还要带着技术人员观察茶苗长势,进行茶园管理。1988年冬,又组建香龙寺茶果场,他再一次卷起被褥来到山上和工人们吃住在一起,初冬的天气已经很冷,可他却总是满头大汗。现在还有许多和他一起干活的老茶农还清楚的记得他干活时的口头禅:“水平线,绕山转,上到顶,下到边,手拿标杆对面站,我俩一平线”。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凉亭村、大山村、大金村等15个集体茶场相继建成,每片茶园时至今日仍能不时看到他忙碌的身影。
呕心沥血 潜心钻研
茶树上结出累累硕果。受传统制茶技术的影响,凉亭茶农的制茶炒茶水平一直提不高,茶叶价格也提不上去,他大胆设想,牵头组建新茶研制小组,立志研制一种既不同于外地茶,又不失传统制茶技术的一种新品牌。他带着资料、拿着样品、上浙江、下福建、请教专家、访问茶农,取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回来后亲手支茶锅,采鲜叶,为了感受不同温度下对茶叶品质的影响,他时常把手放在烧热的铁锅上试温,一个个水泡凝聚着一个个宝贵的经验。功夫不负有心人,1986年,他和同事终于研制出茶叶新品种:“赛山玉莲”,并于1994年获全国首届“中茶杯”特等奖,是光山县建国以来农副产品荣获的最高奖、1997年获国际博览会金奖、1999年、荣获99国际名茶金奖、2003年6月,在第五届“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会上获一等奖,被著名茶叶专家陆松侯教授誉为“大别山新秀”。之后又相继研制出新品种“赛山翠芽”、“赛山毛峰”、凉亭牌“信阳毛尖”等,并多次获奖。
心系茶园乐于奉献,鞠躬尽瘁甘做孺子牛。
在多年的茶叶管理工作中,由于成绩突出,他从一个技术员成长为分管茶叶的副乡长,但他一直以老茶人的身份自居,把从事茶叶工作当做一直乐趣,把服务群众当做一种义务,许多茶农亲切的称呼他为茶叶乡长。凉亭茶农长期以来都是手工制茶,工作效率低,难以形成规模化,产业化,丰富的茶叶资源很难变成茶叶效益。为此,他看在眼里,愁在心中。为了改善这一状况,他自费到外地积极学习机械制茶经验,考察机械制茶效果,引进名优茶机械进行规模化生产,回来后义务为茶农举办机械操作使用培训班。当年的马山岭,香龙寺茶场,如今的满香红、义门陈茶场等都是他一手引进的茶叶制作机械。一次春茶正上市期间,深夜12点多钟,他的手机响了,原来是凉亭村茶场机械出现了故障,300多斤鲜叶无法当夜制作完成,第二天就会变质,想请他去帮助修理一下机械,他接了电话后二话没说,拿起手电就直奔厂房而去,忙活了近一个小时,终于修好了机械,他笑了。
淡泊名利,不计得失,展现共产党人先进性。从77年开始推广信阳毛尖制作技术,三十余年来,陈明华取得了很多荣誉:“高级农艺师”、“信阳市炒茶状元”、“中原著名茶人”……他的杰作“赛山玉莲”被中国茶叶博物馆收藏展示,编入中国名茶志、名茶集、名茶地图册,在全国发行,他的赛山玉莲茶手工技艺评为光山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凉亭茶一道名扬四海的他完全可以依靠自己的名气,建立自己的茶场、加工场,发家致富,但是他却没有,他始终牢记党的宗旨,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真心诚意地为老百姓办实事,解难题。如今的他已年近古稀,本可退休在家含饴弄孙,安享晚年,他却仍然战斗在茶叶第一线,只要凉亭乡,乃至光山县哪家茶场、茶园需要技术指导,只要一个电话,他头戴草帽、身穿背心短裤的熟悉身影就会出现,事后分文不取,如果有人非要塞钱给他,他反而会怫然不悦。县内有茶商请他做代言人,借他的名气为茶叶做宣传,他谢绝了;省外有家制茶大企业请他做茶叶顾问,他也谢绝了。有记者采访他,他深情的说:“我对茶叶有感情,我对这里的茶农更有感情,我是一位老茶人,我更是一位老党员。我想把茶叶生产继续做下去,要不要工资不重要,主要是想把我们凉亭茶乡的名气做的更大些,看到家乡的茶农日子红火起来,我就高兴”。
到现如今拥有4万多亩茶园的中国名茶之乡
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流淌着陈明华挥洒的汗水;从小打小闹的手工作坊,到如今机械化、产业化的加工厂,每一台机器上,都满布着陈明华的掌纹;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庄稼人,到遍布全国各地的2400余人的专业茶叶销售队伍,每个人耳边,都回响着陈明华的殷切鼓励;从默默无闻的山区土茶,到现如今誉满天下的凉亭名茶,每一分荣誉都寄托着的陈明华的心血……
为了把自己的技术传授给茶农,让凉亭茶能走得更远,年近古稀的他仍然坚持每年到各村义务举行培训班30余场,教授过多少“学生”,流过多少汗水,穿破多少双鞋,连他自己也记不准、数不清了。如今的凉亭人口袋鼓了,心里乐了,最大的功臣却一如他所炮制的绿茶那样淡泊宁静。一生忙碌的陈明华常以茶为食,饮的是绿茶,论的是中国茶,想的是家乡茶,这恐怕是他一生最简单的描述。(来源:信宣)
人物简介
他出生于凉亭一个小山村,1964年,进入信阳农专学习林茶,1968年开始在县外贸局地产股工作。1975年,建立凉亭公社,他主动向组织申请回凉亭工作,负责茶叶生产。被评为感动光山十大人物、信阳市十大三农人物等。
这些光环的背后,是一个40多年工龄的老茶人,30余年党龄的老党员无私奉献的瑰丽篇章。
1975年凉亭建乡时,当时的县委政府为了发展茶叶生产,接受了陈明华的申请,把这个毕业于60年代初期的信阳农专林学专业的高材生,从县外贸局调入有种茶基础的凉亭公社工作,专门负责全公社的茶叶生产。凉亭耕种条件恶劣,人民群众生活极端困苦,“地在山上挂,田在两山夹,一场暴雨下,地露骨头田满沙”,这首打油诗就是当年凉亭乡的真实写照。但“六山一水二分田”的地势特点,让陈明华意识到潜力在山,希望在林。他率先喊出了“十亩户、百亩组、千亩村、万亩乡”的发展目标,组织人手从浙江绍兴引进茶苗,从1575颗种子开始、从1500亩种植面积开始,身先士卒,带领全乡男女老少拓荒挖山,展开了一场挖山植树种茶的“持久战”、“攻坚战”。白天放线挖槽、选苗植苗,夜晚看资料、写日记,他的认真和严苛让种茶人打趣道:“天不怕,地不怕,就怕陈明华转转说句话。”在他引领下,三十八年来全乡共发展茶园面积4万多亩,大小茶厂30多个,茶叶专业合作社15家,茶产业年总收入1.2亿元,茶叶收入占全乡农民纯收入的60%以上。
扎根山区,吃苦耐劳,带动群众走上致富路。凉亭乡地处偏远,刚建乡时人员不齐、资金缺乏,他外地出差时常是一个人,身着单衣,怀揣干粮,住干店,饮凉水,有时干脆住在老乡家中。为了能多省些钱,他与浙江茶厂老板磨破了嘴皮,甚至甘愿为老板当义工。他的真诚一次次感到了老板和技术人员,不但得到了优惠的价格,还学会了许多制茶技术。1987年,组建光山县茶树良种场,即马山岭茶场,作为技术人员的他硬是和工人们同吃同住在山上4个多月没回家。手磨出了血泡,又磨成了老茧,他伸出长满老茧的双手,笑着对工人说:“再也不怕磨了”。衣服湿透了挂在树上晾干,赤膊干。工人们都撤了,他还要带着技术人员观察茶苗长势,进行茶园管理。1988年冬,又组建香龙寺茶果场,他再一次卷起被褥来到山上和工人们吃住在一起,初冬的天气已经很冷,可他却总是满头大汗。现在还有许多和他一起干活的老茶农还清楚的记得他干活时的口头禅:“水平线,绕山转,上到顶,下到边,手拿标杆对面站,我俩一平线”。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凉亭村、大山村、大金村等15个集体茶场相继建成,每片茶园时至今日仍能不时看到他忙碌的身影。
呕心沥血 潜心钻研
茶树上结出累累硕果。受传统制茶技术的影响,凉亭茶农的制茶炒茶水平一直提不高,茶叶价格也提不上去,他大胆设想,牵头组建新茶研制小组,立志研制一种既不同于外地茶,又不失传统制茶技术的一种新品牌。他带着资料、拿着样品、上浙江、下福建、请教专家、访问茶农,取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回来后亲手支茶锅,采鲜叶,为了感受不同温度下对茶叶品质的影响,他时常把手放在烧热的铁锅上试温,一个个水泡凝聚着一个个宝贵的经验。功夫不负有心人,1986年,他和同事终于研制出茶叶新品种:“赛山玉莲”,并于1994年获全国首届“中茶杯”特等奖,是光山县建国以来农副产品荣获的最高奖、1997年获国际博览会金奖、1999年、荣获99国际名茶金奖、2003年6月,在第五届“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会上获一等奖,被著名茶叶专家陆松侯教授誉为“大别山新秀”。之后又相继研制出新品种“赛山翠芽”、“赛山毛峰”、凉亭牌“信阳毛尖”等,并多次获奖。
心系茶园乐于奉献,鞠躬尽瘁甘做孺子牛。
在多年的茶叶管理工作中,由于成绩突出,他从一个技术员成长为分管茶叶的副乡长,但他一直以老茶人的身份自居,把从事茶叶工作当做一直乐趣,把服务群众当做一种义务,许多茶农亲切的称呼他为茶叶乡长。凉亭茶农长期以来都是手工制茶,工作效率低,难以形成规模化,产业化,丰富的茶叶资源很难变成茶叶效益。为此,他看在眼里,愁在心中。为了改善这一状况,他自费到外地积极学习机械制茶经验,考察机械制茶效果,引进名优茶机械进行规模化生产,回来后义务为茶农举办机械操作使用培训班。当年的马山岭,香龙寺茶场,如今的满香红、义门陈茶场等都是他一手引进的茶叶制作机械。一次春茶正上市期间,深夜12点多钟,他的手机响了,原来是凉亭村茶场机械出现了故障,300多斤鲜叶无法当夜制作完成,第二天就会变质,想请他去帮助修理一下机械,他接了电话后二话没说,拿起手电就直奔厂房而去,忙活了近一个小时,终于修好了机械,他笑了。
淡泊名利,不计得失,展现共产党人先进性。从77年开始推广信阳毛尖制作技术,三十余年来,陈明华取得了很多荣誉:“高级农艺师”、“信阳市炒茶状元”、“中原著名茶人”……他的杰作“赛山玉莲”被中国茶叶博物馆收藏展示,编入中国名茶志、名茶集、名茶地图册,在全国发行,他的赛山玉莲茶手工技艺评为光山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凉亭茶一道名扬四海的他完全可以依靠自己的名气,建立自己的茶场、加工场,发家致富,但是他却没有,他始终牢记党的宗旨,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真心诚意地为老百姓办实事,解难题。如今的他已年近古稀,本可退休在家含饴弄孙,安享晚年,他却仍然战斗在茶叶第一线,只要凉亭乡,乃至光山县哪家茶场、茶园需要技术指导,只要一个电话,他头戴草帽、身穿背心短裤的熟悉身影就会出现,事后分文不取,如果有人非要塞钱给他,他反而会怫然不悦。县内有茶商请他做代言人,借他的名气为茶叶做宣传,他谢绝了;省外有家制茶大企业请他做茶叶顾问,他也谢绝了。有记者采访他,他深情的说:“我对茶叶有感情,我对这里的茶农更有感情,我是一位老茶人,我更是一位老党员。我想把茶叶生产继续做下去,要不要工资不重要,主要是想把我们凉亭茶乡的名气做的更大些,看到家乡的茶农日子红火起来,我就高兴”。
到现如今拥有4万多亩茶园的中国名茶之乡
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流淌着陈明华挥洒的汗水;从小打小闹的手工作坊,到如今机械化、产业化的加工厂,每一台机器上,都满布着陈明华的掌纹;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庄稼人,到遍布全国各地的2400余人的专业茶叶销售队伍,每个人耳边,都回响着陈明华的殷切鼓励;从默默无闻的山区土茶,到现如今誉满天下的凉亭名茶,每一分荣誉都寄托着的陈明华的心血……
为了把自己的技术传授给茶农,让凉亭茶能走得更远,年近古稀的他仍然坚持每年到各村义务举行培训班30余场,教授过多少“学生”,流过多少汗水,穿破多少双鞋,连他自己也记不准、数不清了。如今的凉亭人口袋鼓了,心里乐了,最大的功臣却一如他所炮制的绿茶那样淡泊宁静。一生忙碌的陈明华常以茶为食,饮的是绿茶,论的是中国茶,想的是家乡茶,这恐怕是他一生最简单的描述。(来源:信宣)
来源:信阳新闻网-信阳日报 作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世界朋友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ro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