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添彩“四个河南”特别报道之九——扶贫攻坚誓获全胜
信阳老区新貌。杜 平 摄
● 关键词:精准扶贫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信阳以精准扶贫为核心,“十二五”期间全市已实现64.3万贫困人口脱贫。
● 关键词:特色产业扶贫
信阳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扶持发展特色产业,走“农户+基地+龙头企业(新型经营主体)”联动发展、共同致富的路子。目前,全市已形成茶叶、茶油、华英鸭、花木、生猪、粮油、水产等七大扶贫特色产业。
● 关键词:转移就业扶贫
全市依托信阳“农民大学”和“雨露计划”,提升贫困人口的技能水平,实现“扶贫先扶智”;结合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推动贫困人口外出务工、到产业集聚区或者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就业。
“老区脱贫要当先锋!”当扶贫攻坚的号角声日益响亮,大别山革命老区信阳正奔涌着一股脱贫热潮:
市领导入乡镇进贫困村,把脉会诊找穷根;“第一书记”蹲点入户,问民意解民困;企业入驻乡村,筹划“一对一”脱贫项目;冬闲人不闲的农户搞养殖、种大棚,干劲十足奔小康……
作为革命老区,信阳是大别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近年来全市的贫困人口、贫困村均占全省1/10以上,扶贫难度之大居全省前列。
面对困难与挑战,信阳立下愚公志,以精准扶贫为核心,创新体制机制,探索实践了劳务输出培训、产业扶贫、整村推进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的新方法,扶贫开发成效显著。“十二五”期间,全市64.3万人甩掉“穷帽”换“新装”。
念好“准字经” 目标更明确
贫困面大、程度深、任务重,信阳经过多年的减贫,如今剩下的都是“硬骨头”,怎样办?
“我们一定要突出精准,有针对性地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实行责任制,集中力量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
五年来,“精准”二字贯穿信阳扶贫开发工作始终、纵深推进。
从“粗识”到“精准识别”。信阳以县为单位,依照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建立精准识贫机制,开展贫困村和贫困户识别认定、建档立卡工作,初步摸清了全市贫困人口底数。
2015年信阳主动明确贫困人口、贫困户、贫困村的帮扶机制,出台了《河南省信阳市扶贫开发综合改革试验实施方案(试行)》,要求扶贫对象精准明确、资金精准使用、特殊群体精准帮扶、贫困户精准脱贫、贫困村精准开发,使各项帮扶措施及落实情况更清晰。
从“漫灌”到“精细滴灌”,全市启动落实贫困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全覆盖,为贫困群众“量身定做”个性化扶贫措施,做到一户一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自2011年起,共向1033个贫困村派驻扶贫帮扶工作队,信阳实现了对贫困村驻村帮扶工作全覆盖;2015年市直单位再次选派121名“第一书记”作为脱贫攻坚一线的先锋官。
在光山县凉亭乡石盘冲村,“第一书记”曾凡平到村后做的第一件事是与村干部一起,跑遍全村15个村民组进行调查,逐户逐人重新梳理出贫困户、贫困人口情况。
“精准扶贫首先要做到扶贫对象准确无误,全村259户贫困户都必须入户详细调查。”曾凡平说,只有摸清情况,实行一户一策,才能对症下药。
村民官右兵一家7口人因病致贫,在村干部的帮扶下,介绍他到本村的新发水产养殖合作社养鱼,现在年薪可达3万元;徐湾、郑湾、官湾等村民组,山地、荒坡地较多,不少村民会种茶制茶,于是规划新建无公害茶园560亩,并成立了石盘冲村扶民专业合作社……
因精准施策,越来越多的信阳农民,跟石盘冲村的村民一样,生活有了奔头。数据显示,信阳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1年的6365元提高到2015年的9900元,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
2015年信阳毅然拿出脱贫攻坚的路线图和时间图:
新县、光山县、潢川县2017年实现整体脱贫;商城县、罗山县、息县在2018年实现整体脱贫;淮滨县、浉河区、平桥区2019年实现整体脱贫。在贫困人口脱贫上主要体现为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 即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
抓“雨露计划” 扶贫先扶智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信阳是全国著名的劳务输出大市,也是“雨露计划”的发源地。
开展精准扶贫以来,依托信阳“农民大学”和“雨露计划”, 信阳实施就业扶贫,提升贫困家庭脱贫能力,提升贫困人口的技能水平,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农民命运,实现了“扶贫先扶智、富民先富脑”。
不久前,从光山县电子商务孵化基地传来喜讯:2015年光山县网销各类产品收入近20亿元,从事电商的贫困人口年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带动了106个贫困村、4800余户贫困户、7300名贫困人口脱贫。
2014年以来,光山县已举办电商培训班29期,培训学员达6000多人次,其中专门针对残疾人、贫困人口举办4期培训班,培训贫困人口500多人,很多成为电商专才。
这是信阳实施转移就业扶贫的一个缩影。“一次培训,长期受益,一人务工,全家脱贫。”据统计,2011年至2014年,信阳共培训贫困劳动力9.02万人,其中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5.3万人,转移就业5.04万人。经培训就业的贫困农民收入比不参加培训的收入高出1/3以上。2014年以来,信阳通过就业扶持使28.7万人稳定脱贫,占脱贫人口的55%。
农民增收致富的同时,信阳还形成了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劳务品牌。新县、平桥的涉外劳务,平桥的建筑,息县的保安,商城的烹饪,潢川的园艺,光山的充绒、羽绒服装裁剪制作,淮滨的电焊等,都已在国内外市场叫响。2013年,信阳涉外职业技术学院被国家扶贫办确定为“全国出国劳务扶贫培训示范基地”。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世界朋友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