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变化话发展记者走基层|杨厚强:我把乡情融入画

图为杨厚强在创作室里画他的拿手画——虾。向 炜 摄

“无论是写字还是画画,比我强的人比比皆是,但很多人未必愿意真正把根扎在农村,更不屑于低价卖字画,我就这么干了。周边的农民盖了新房,装修找我买几幅字画,有的是饭店里用,我都一一应承。听说只卖几百元一幅画作时,有的画家就劝我,你把作品卖那么便宜,对你以后发展没有好处。我笑笑说,农民赚钱很不容易,农村也需要有文化的支撑。”

昨日,记者一行在平桥区王岗乡淮源书画院采访该院负责人、民间艺人杨厚强时,在不足15平方米的小创作室里,他一边画最拿手的虾,一边和记者聊他对文化植根乡土的感受。

“我觉得配得上画家的称呼,绝不仅仅是画画得好,还要有足够的担当,不然就和画匠没有区分。我因为家穷,初中就辍学了,从未师从专业的画师,现在所有的画作都是我自己一点点儿琢磨画出来的。就比如这虾吧,在我们农村多的是,只要注意观察,就会有很多题材可以入画。”

画完几幅虾后,杨厚强搁下画笔,带我们参观他的书画院。“这是书画院的一期,后面那一大片地也是我的,以后可以做二期。我计划把这里建成乡村文化一号站。”在三楼创作室的窗户旁,杨厚强指着窗外的一大片地,满脸都是憧憬。“我是去年刚回来办画院的,这里是淮河源头,信阳的西大岗,3个地区交界地,附近有天目山,与南阳桐柏交界,很有特色。我有个几百人的画画群,里面的艺人大都支持我的想法,大家一起努力做点儿事情,尽管会很难。”

得知记者采访,与杨厚强同乡、现在乡里教书的韩国富赶了过来,谈到对杨厚强创办淮源书画院,韩国富赞不绝口:“我习书法很多年了,厚强的想法我非常认可并赞同,这些年,农村尽管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变化,但在文化这一块,没有什么太多的变化,其实,广大农民也需要各种不同类型的文化熏陶。”

“农村里有好多美的、令人震撼的场景,比如有一次我看到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家在挖地。他带着一个小板凳,腰佝偻着,整个人看起来枯瘦。就那样坐在板凳上举着锄头,落下一次,拉着板凳往前挪一步。老人表情平淡,可给我的印象太深刻了。农村生活是什么样的,把这个场景画出来大家就都看清楚了。”即将离开时,杨厚强向记者一再表达他的心愿: “我今后打算多画一些关于农村题材的画。我希望通过身体力行做些事情,进而带动更多人传播乡村文化,让民间艺术在乡村有着更好的展示与传承。

文化必须植根乡土!

(高晶晶)如果说城市是一颗恒星,那么乡村就像在茫茫宇宙中数量众多而又非常不起眼的小行星。城市的建设怎么样总是有那么多人盯着,从基础的水、电、路,到文化设施、娱乐设施、医疗设施等都在不断地被人提起,被不断改善。但在乡村,情况就不同了。

乡村也需要文化,乡村文化必须植根乡土!文化需要根基,广袤的乡村有文化需要汲取的养分,中国的乡土文化源远流长,而广大农村则是滋生培育乡土文化的根源和基因。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衍发展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结晶,乡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非物质的都是不可替代的无价之宝! 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在当前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性。

乡土之情难能可贵。杨厚强十几岁离家,出外闯荡多年后回乡,在一片砖瓦平房中建起一座三层小楼,在偏僻的乡村中坚守着自己的梦想。乡土之情于杨厚强是心灵的寄托,是他帮助乡里乡亲的朴实情感。有了更多的像他这样的归乡游子的助推,乡村文化才能得到更好传承与发展。

来源:信阳新闻网-信阳日报 作者:向 炜 高晶晶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世界朋友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ro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