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泥质法”育秧让抛秧技术焕发生机

编者按:水稻免耕抛秧技术,是信阳市近几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项集保护性耕作和轻型栽培于一体的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目前,我市数十万农民采用水稻免耕抛秧技术,全市采用该技术耕作的水稻面积达70万亩。这些农民彻底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人工插秧繁重劳动中解放了出来。

昨日,谈起今年的水稻收成,家住平桥区五里办事处王水村的村民关自顺高兴极了,他家流转的80多亩水稻喜获丰收,平均亩产达到670公斤,其中门前2.6亩的一块稻田实实在在收了2184公斤稻子。

关老汉今年66岁,他的老伴64岁,这80亩稻田全部采用抛秧技术,整地抛秧从来没请过工,所有的农活都是他俩自己干;息县项店镇杨楼村陈得中的10多亩抛栽水稻,平均亩产达到720公斤,比人工插秧亩产增加了100多公斤。

在信阳,像关自顺、陈得中这样应用抛秧技术的农民近几年已经增加到数十万人,他们从此彻底告别人工插秧的历史。

近年来全市水稻抛秧面积迅速增加,一些地方以几何数增长,目前总面积超过70万亩。其中息县达到35万亩,占水稻种植面积的47%,罗山县超过25万亩,占水稻种植面积的26%。息县北部、罗山南部的一些乡镇水稻抛秧面积达到60%至90%。

我市水稻抛秧之所以迅速发展,源于信阳市农科院2009年的一项国家发明专利,即“水稻抛植苗原床泥质露天育秧法”(简称“泥质法”育秧)的研制推广。据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信阳水稻综合试验站站长、专利发明人宋世枝研究员介绍,“泥质法”育秧技术是对原“营养土法”育秧进行重大改进的一种新的水稻育秧方法,是水稻抛秧的核心技术,也是我国水稻轻简栽培的前沿技术。该技术以传统的水育秧为技术平台,改营养土为泥浆作育秧基质,变旱育为水旱兼管,改薄膜覆盖为露天育苗。解决了原“营养土法”育秧操作繁琐、安全性差、用工投资多等问题,操作简便,省时省力,安全增产,农民一看就会,使抛秧这一深受农民欢迎的轻简栽培技术重新焕发生机,必将有力地推动我国抛秧技术的新一轮发展。

宋世枝认为,水稻抛植苗“泥质法”育秧技术之所以能够快速推广应用,还与抛秧相对于水稻其他栽种方式具有比较优势有关。与机插秧相比,抛秧成本低,秧苗不伤根,本田无缓苗期,秧龄短,分蘖早,低位分蘖多,增产潜力大,而且抛栽效率在南方中小稻田块并不逊色,更适合小规模土地流转和传统家庭水稻种植户以及生产条件差的山区丘陵稻区应用;与直播相比,抛秧播种对天气条件要求不高,大田群体易于管控,本田整地质量要求低于直播,田间管理便捷,杂草发生轻,防治简便,高产稳产,在快速推广应用的地区,抛秧对直播面积的盲目扩大已经显示出强用力的抑制作用;与人工插秧相比,抛秧劳动强度小,移栽效率高8倍至10倍,而且秧苗抛栽早,秧龄小,低位分蘖多,有效分蘖期短,对基肥要求少,增产潜力大,并可保证抛栽密度。在农村劳动力快速转移和土地流转速度加快的今天,“泥质法”育秧技术让抛秧技术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将迅速成为我国水稻的重要种植方式。

来源:信阳新闻网-信阳日报 作者:聂 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世界朋友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ro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