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变化 话发展 记者在基层|岁末访茶人

今年年底,70多岁的潢川人刘祥国入围“中国好人榜”“诚实守信好人”候选人。

“他在潢川做了一辈子信阳毛尖。”昨日,潢川县委宣传部的负责同志对记者说,“做人是好人,做茶是好茶。”

当下的刘祥国,经营着信阳市光州茶业专业合作社,合作的茶农覆盖省内和安徽、湖北数百户,每年营销的茶叶都在6万斤以上。

1981年,35岁的刘祥国从平顶山煤矿调到潢川县国营凌集茶场工作,从此走上做茶的道路。

茶越做越好,产量越来越高。到了1990年,茶叶开始出现大量库存,刘祥国转而被安排搞茶叶销售。

刘祥国说:“我坚信我们茶叶的品质优良,就四处联系懂行的老字号茶叶店批发销售。”

随着北京市场的打开,天津、河北、山东也开始建立销售网点,茶叶转而供不应求。

1994年,刘祥国创建了潢川县光州名茶精制加工厂,自己种茶、做茶,也从农户手中收茶。

收农户的茶,刘祥国本着三不买原则:农户亏本不买、农户够本不买、农户暴利不买。

“农户跟着我做茶,是为了过上好日子。”刘祥国说,“亏本和够本日子就没法过,暴利就会损害社会风气,我都反对。”

和刘祥国合作肯定能赚钱,但合作起来并不容易,关于种茶和炒茶,他都有严格的要求。

“必须全程使用饼肥,原则上不使用农药。”刘祥国说,“不是合理密植,而是尽量扩大种植间距,这样便于人工管理,减少对农药的依赖。”

对于增加的饼肥和人工投入,很多茶农不理解。刘祥国自己垫资购买各类饼肥,以第二年新茶抵资的方式,半价卖给茶农。他自费举办培训班,教会茶农最低限度使用农药防治病虫害,教会他们科学的炒茶工艺,帮助他们购置炒茶机器。

合作社不断发展,常常会雇用附近的农民,刘祥国有自己专门的安排。

今年年初,合作社在潢川县仁和镇连岗村建园种茶,刘祥国先把村里独居老人和困难户打听清楚,因为他要把一些小活儿、轻活儿安排给他们。

连岗村67岁的陈雨清一个人,生活很清苦。茶园种树时只让他递树苗点数,入冬后又让他清理排水沟。

陈雨清说:“刘经理对我好啊,我只能干这些轻活儿,他不嫌我,开的工资和别人一样。”

同村的陶本英身体强壮,刘祥国便让她做了劳动队长,专门叮嘱她分派活儿的时候照顾陈雨清。

凌集茶场70多岁的看门人龚明耀,一样是刘祥国专门照顾的人。

龚明耀说:“我的养老金加上低保,一年也就两千多块钱。我能过上好日子全靠刘老板,他让我看门,给我些小活干,我天天喝茶,都是他给我的。”

眼下,刘祥国的合作社有40多个大小加工厂,几乎所有稳定用人的地方,都有他特别关照的人。按他的说法:我是不能见到可怜人啊!

来源:信阳新闻网-信阳日报 作者:刘 翔 马 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世界朋友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ro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