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乡村医生胡秀丽

胡秀丽行走在村落中。

胡秀丽与丈夫李自峰为病人包扎伤口。

胡秀丽与李家安搀扶姚关英走路。

编者按:

赤脚医生出现在我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它是那个时代基层医疗体系最重要的一环。赤脚医生对改变当时中国农村落后的医疗状况,对开展预防工作和促进农业生产等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为解决中国一些农村地区缺医少药的燃眉之急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赤脚医生”的历史也走向了终结,取而代之的是乡村医生经过相应的注册及培训考试后,以正式的名义在乡村行医。本文讲述的就是平桥区洋河镇周畈村卫生所的故事。

信阳新闻网11月12日讯(本报记者 李宇 见习记者 袁野 戴子翔 文/图)3岁的小宝最近腹泻有些严重,母亲黄正霞决定带他到离家十几公里以外的平桥区洋河镇周畈村卫生所看病。黄正霞在广州打工已经20多年,多年没回过平桥区肖王乡老家。这次在老家待了一个月,赶上儿子小宝腹泻,听邻居说,像腹泻这种小儿常见病去洋河镇周畈村卫生所找胡秀丽医生就能看好。一大早黄正霞就抱着儿子小宝来到周畈村卫生所,胡秀丽认真地为孩子进行诊断,并细心嘱咐黄正霞多留心小宝的饮食健康等事宜。

洋河镇周畈村卫生所目前由胡秀丽和她的爱人李自锋负责管理,方圆几十里内,很受群众称赞。作为土生土长的当地人,胡秀丽和李自锋已经行医20多年。从“赤脚医生”到“乡村村医”,20多年的岁月,在这片乡村田野间留下了多少感人肺腑的故事?记者近日来到平桥区洋河镇周畈村卫生所,走近胡秀丽的生活和工作中,去了解那些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去认识这位最美乡村医生。

一场病,萌生一个“医生梦”

一个人童年的刻骨经历,往往会影响这个人日后的从业抉择。在胡秀丽内心深处,儿时的一场有惊无险的疾病令她终生难忘。在胡秀丽上小学二年级时,有一次,她突然高烧难退,呕吐不止。由于那时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有限,看病往往需要去十几公里以外的乡镇卫生院。由于当时家里条件不好,胡秀丽的母亲挨家挨户借钱,才勉强凑够5块多钱。时值隆冬,气温骤降,母亲背着她不知走了多久,终于来到了乡镇卫生院。医生诊断胡秀丽患上了流行性脑膜炎,并说亏得来得及时,晚来一天就可能留下脑膜炎后遗症。躺在病床上的胡秀丽看着母亲疲惫的面容和步履蹒跚的身影,又想到母亲着急借钱时的神情,心中隐隐作痛。

也就是那一次遭遇,胡秀丽萌生了从医的念头。在日后的成长过程中,每每看到乡里群众为看病难而发愁时,她更加坚定了自己做一个“赤脚医生”,为乡亲解除疾病困扰的梦想。

功夫不负有心人。胡秀丽终于如愿以偿,考上了卫校,时刻准备实现自己儿时的梦想。就在她卫校毕业一年多后,胡秀丽回到了这一片她饱含深情的土地,回到了熟悉的父老乡亲的身旁,圆了她儿时的梦想,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赤脚医生”。从此,在洋河镇的田野里,总会穿梭着一个白衣身影,肩上永远摇晃着救死扶伤的医疗箱。不管哪里的乡亲有了疾病,不管胡秀丽手中有多重要的事情,她总是不辜负乡亲的等待与信任,随叫随到。胡秀丽告诉记者,由于那时通信工具不发达,交通基本靠走,有人生了病,走不动,如果相距较远,又怕耽误病情,这都需要医生走到病人家看病。老一辈口中的“赤脚医生”就是这样来的。

一段姻缘,传承三代“医生情”

在记者采访中,有一个叫张芳的女士正带着自己的小女儿来看病。张芳称呼胡秀丽为胡老师。原来,胡秀丽曾经当过一年多小学语文老师。说起胡老师,张芳告诉记者,胡老师一向和蔼可亲,课余时间总是带着学生们到周围乡里表演文体节目,她们都非常喜欢胡老师。

“胡老师”变成了“胡医生”,这还要感谢一段姻缘的助力。原来,胡秀丽的爱人李自锋不仅是她的发小与同学,还是她从医最坚定的支持者与共筑者。

李自锋的父亲是洋河镇当地有名的老中医和“赤脚医生”。胡秀丽告诉记者,老人一生行医济世,造福一方。胡秀丽从小就很崇敬他。因与李自锋自幼相识,志趣相投,有幸成为李家的儿媳,成就了这段姻缘。他们因医相识,又因医相恋,最终结为连理。这对伉俪选择留在了生于斯,长于斯的这片土地,用他们的妙手回春感恩家乡父老。

李自锋父亲临终前留下遗愿:子孙后代,不求财,不求官,就做个好医生,行医济世,为家乡父老多做贡献。如今,李自锋和胡秀丽的儿子李嘉诚遵从了这个遗愿,早已医学院毕业,与父母一起继承祖父遗志造福一方,行医济世。

胡秀丽无不感慨地说:“长辈的厚爱,爱人的知心,孩子的理解,乡亲的支持,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初心,从医20多年,他们的陪伴给予我莫大的鼓励和信心,这份坚守必将伴我一生。”

一方坚守,博得乡里称赞

从上世纪90年代到如今,胡秀丽所在的洋河镇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的医疗卫生条件今非昔比。胡秀丽告诉记者,以前条件艰苦,医疗设施不齐全,给群众看病带来不小的麻烦与不便。如今,洋河镇周畈村卫生所已初具规模,不仅基础设施齐全,而且干净整洁,大大改善了群众就医条件。

时过境迁,回望过去,胡秀丽告诉记者,正是由于党和国家对农村医疗卫生建设的高度重视,换来了如她这般千千万万的“赤脚医生”的坚守与执着。群众的常见病症,足不出村就可以到村卫生所看上病、看好病。这对于群众是好事、大事,对于村医更是莫大的欣慰与鼓舞。

时间就是生命,医生的时间永远属于病人。胡秀丽告诉记者,这些年来为了卫生所的工作,她和爱人忙里忙外,很少有时间能够好好照顾孩子,还好孩子能理解父母的苦心。记者在采访中得知,今年农历正月十五,胡秀丽和爱人李自锋一直忙到晚上7点多,回到家中做好饭,刚要庆祝元宵节就听见有人敲门,说是村里一个20多岁的年轻人因放鞭炮误伤了自己,受了点伤,急需要外科包扎。胡秀丽和爱人放下碗筷,顾不上与长辈和孩子共度元宵节,赶忙出门回到卫生所,为这位年轻人进行了包扎。胡秀丽告诉记者,对于她和爱人而言,没有所谓的上下班时间,只要乡亲有事,一个电话,不管何时何地,都必须第一时间为乡亲看病。“乡亲的病不能耽搁片刻,一分一秒都牵动我的心,即使是夜深人静的时候,一个电话,一声敲门声,就表明群众在召唤我,需要我的帮助。这已经成了我的习惯,并深深地融入我的生活中。”胡秀丽饱含深情地说。

一个善举 维系着20年的爱心

“我认识胡医生20年了,这20年,胡医生不仅在治我的病,还帮助我和老伴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真是太感谢她了。”家住洋河镇周畈村杨大土弯 的李家安老人激动地对记者说。李家安老人今年65岁,患有严重的肺心病,一直依靠药物维持病情,他的老伴姚关英是一位侏儒症患者。听说两位老人本有一个养女,含辛茹苦将她抚养成人,然而养女出嫁后,竟无了音讯,两位老人的生活陷入困境。

说起李家安,胡秀丽告诉记者,她和李家安是老相识了。以前李家安体力可以的时候,经常找她看病。后来发现老人一家的生活很困难,便想方设法为老人提供物质上的帮助,免去老人一家看病的医疗费用,并免费给老人提供药品。“老两口没有子女照顾,年纪大了,行动不便,李家安老人还患有肺心病,一旦病情发作,我都会跑到他家为他治疗。我的力量虽有限,但是力所能及的帮助总是应该的。”胡秀丽对记者说。

偌大的周畈村杨大土弯 村庄,如今显得格外空旷与寂静。随着时间的流逝与人口的迁移,村里也只剩下几位不愿迁移的老人。胡秀丽对于像李家安这样有困难的老人总是在治病后,施以力所能及的援手,并耐心地与这些老人聊天,给予精神上的慰藉。对于儿童,胡秀丽总是不厌其烦地嘱咐家长一定要注意孩子的营养健康状况,切不可图省事省钱忽略孩子的成长发育。

胡秀丽告诉记者,很多群众的病不光是身体上的,更是精神上和心理上的。所以在看病过程中,她总是耐心细致地探寻病根,找到了病根,才能根除心病。“前几天一个阿姨来看病,她的儿子研究生毕业在外地上班,今年已经29岁,一直还未结婚。这个阿姨的心病就是操心孩子的终身大事,安排儿子一次次相亲,也没成功。这阿姨的心病就转化为身体上的头痛和睡眠不安。只有解开这个心结,才能真正看好她的病。”胡秀丽告诉记者。

冬日的暖阳照射在周畈村卫生所,显得格外温暖。院内七年前卫生所建成时种下的四棵香樟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沐浴在冬日的暖阳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胡秀丽一如既往地坚守在村卫生所,行走在一个乡村医生救死扶伤的路上,实践着自己儿时的梦想和父辈们的遗志。这时胡秀丽的电话响了,又有乡亲需要上门看病,胡秀丽背上医疗箱,像往常一样行走在田间小路上。一袭白大褂的她,像一朵玫瑰,绽放在这片土地上。

来源:信阳新闻网-信阳日报 作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世界朋友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ro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