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抗战英烈孔庆同亲属寻亲记

抗战英烈孔庆同的亲属来到家乡光山县文殊乡龙塘村孔湾组。 本报记者 时秀敏 摄

73年前,父亲孔庆同牺牲时,他还是一个不到3岁的幼儿。

73年后,当他终于得知了家在何处的消息时,他已是两鬓斑白的古稀老人。

2015年11月3日,在跋涉了73年之后,孔久龄带着大女儿孔凤霞以及唐山媒体的记者,第一次踏上了家乡光山县文殊乡龙塘村孔湾组的土地,他激动的声音哽咽而颤抖。他说:“我们终于找到家了!”

73年,正是孔久龄通往家乡的“距离”。

吹响军号的司令员

55岁的孔凤霞,儿时最自豪的事情,就是为全校师生讲抗战故事。故事的主角就是她的英雄爷爷、吹响军号的司令员孔庆同。

吹响军号的司令员,正是年仅30岁的孔庆同壮烈牺牲时的真实写照。中国人民抗日纪念馆的党史资料中,详细记载了当时的情景。

1927年春,年仅15岁的孔庆同参加了农民赤卫队。不久,农民赤卫队被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孔庆同任司号员。每当战斗发起冲锋,战士们一听到那激越的号角,就勇气倍增,每次战斗结束,大家都为他请功。后来,孔庆同先后参加过商南起义、长征和冀东大暴动,历任红二十五军排长、连长、营长以及冀东抗日联军第一支队支队长、冀东抗日联军第四总队总队长、抗联二十三总队总队长、抗日联军三团副团长、冀中军区第八军分区副司令员等职,但军号一直没有离开过他。

1942年10月20日,为贯彻彭德怀关于“以武装斗争为主,坚持平原游击战争”的指示,孔庆同率手枪班连夜前往河北省河间县与该县游击大队会合。次日拂晓,由于汉奸告密,被数倍的敌人包围,情况十分危急。孔庆同果断地命令突围,但途中又遭敌人截击。为了吸引敌人火力,孔庆同吹响了随身携带的军号。果然,敌人的火力集中射向了孔庆同所在的地方,孔庆同身中数弹。他一边大喊着让冲上来抢救他的同志们快撤,一边摘下警卫员的两颗手榴弹掖在腰里,抱着机枪继续向敌人扫射。他的身后,留下一道浓浓的血迹。

子弹全部打光,战友们也已突围远去,孔庆同从容地从腰间拿出那两颗手榴弹,拧去环扣,放在身边,又摘下腰带上那把跟随他多年的军号,静静地等待着敌人。在与敌人相距只有十几米的时候,孔庆同突然翻身跃起,甩出一颗手榴弹,随后那嘹亮不息的军号声回荡在冀中大地上……当敌人再次扑向孔庆同的时候,他拉响了第二颗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

2014年9月1日,民政部公布了首批300名全国著名抗战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孔庆同位列31位。

几天后,从大女儿孔凤霞口中得知这个消息时,孔久龄沉默良久:祖国没有忘记浴血奋战的先烈,没有忘记先烈的后代!他寻找故乡和亲人的愿望也再一次被强烈地点燃。

跨越一甲子的寻找

孔久龄的寻亲之梦,由来已久。

父亲牺牲的第二年,母子俩才得知消息。由于当时形势残酷,组织上将孔久龄安置在河北省丰润县何家峪村的姥姥家躲了起来。直到1948年,父亲在冀东的通讯员白云生才辗转找到孔久龄,并于1951年将他接回唐山。在组织的培养下,孔久龄得以上学、就业,成为一名新中国的建设者。也是从那时起,老家在哪里、亲人在哪里的疑问就深深地扎根在他的脑海。

可是,没人能给他答案。他只能在各种履历表上的籍贯一栏,工工整整地写上“河南省光山县”。

“故乡在哪里(具体在什么村、什么庄),亲人在哪里?”几十年来,孔久龄从没停止过寻亲的努力。尤其是随着年岁渐长,又数度寻亲未果,这个始终萦绕于心的未了心愿,让他时常寝食难安,夜不能寐。

资料显示,孔庆同为河南省光山县沙窝人。可1956年,沙窝就划归了新县,后来行政区划又有过几次小范围变更,给寻找带来了很大难度。

“最早我是通过河北省民政厅和家乡的民政部门对接,查无所获。上世纪80年代,父亲牺牲地河北省河间县为父亲建纪念碑,特意派两名同志到光山找了半个月也没找到。”孔久龄感慨地向记者介绍,“前两年听说丰南有河南老乡,孔姓很多人在那里买菜,就经常到那里打听线索,不愿放过任何一次微小的机会。直到12年前,母亲带着遗憾离去,我们仍然没有放弃。可是感觉希望越来越渺茫。在有生之年找到故乡和亲人,已经成为我最大的愿望。”

今年5月底,本报“大别山抗战记忆——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大型主题宣传活动拉开帷幕。7月中旬,在河北“寻亲使者”张红琢的帮助下,孔久龄给本报发来了一封委托寻找故乡和亲人的邮件。

这封特殊的邮件,拉开了历时近4个月的寻亲序幕。

一定要找到最具说服力的线索和证据,找到烈士的家乡和亲人,给烈士以告慰,给后人以交代!光山县、新县的宣传部门、史志部门和有关乡镇联合展开了一场寻亲的爱心接力。

新县史志部门经过排查,确认现新县沙窝镇没有孔姓人家,孔庆同为新县沙窝人的可能已经排除。这让光山县的同志们感到任重道远,也更加振奋——孔庆同最大可能还是光山人。

“我们开始把目标放在了离新县沙窝镇较近、且有孔姓人家的白雀园镇、凉亭乡、砖桥镇、斛山乡,并着重寻找村名中有‘湾’字的村庄,但多方寻找后,也一一排除,寻找一度陷入了僵局。”光山县党史研究室主任徐波对寻找过程的一波三折深有体会,“直到今年9月初,现居信阳市的光山县文殊乡李扶村人蔡良春老先生提供线索,我们才将目标转移到文殊乡。经过深入走访座谈,查阅孔氏族谱,初步认定文殊乡龙塘村孔湾组为孔庆同烈士的家乡。”

“小时候,我喜欢听故事,老辈人讲的很多故事都印在了我的脑海。记忆犹新的是,老辈人讲过我们邻村的龙塘村孔湾组有个共产党,开始当土匪(应是当时国民党对农民赤卫队的称呼),后来参加了红二十五军,当了很大的官,和日本人打仗时牺牲了。看到孔庆同烈士的亲人寻亲的消息后,我觉得很多信息都能对上。能帮上烈士后人寻亲,我也很高兴!”现年66岁的蔡良春向记者说。

村名中有“湾”字、保存的孔氏族谱上找到了孔庆同的名字、兄弟三人排行老二……一个个好消息接踵而至,让千里之外的孔久龄一家欣喜不已,他们决定踏上实地寻访的征程。

千里寻根终如愿

“终于踏上了故乡的土地!这次在大家的帮助下我们能够成行,父亲很激动,高兴得好几天都睡不着!”11月2日14:23,孔九龄一行乘坐的G309次高铁准点到达信阳东站。一见面,孔凤霞就高兴地告诉记者。

11月2日下午,光山县委宣传部会议室,光山县宣传、史志、民政等部门和文殊乡、龙塘村的有关同志早早地等候在那里。

相隔千里,口音不同,素昧平生,却像久别重逢的亲人。

虽然凌晨四五点就从唐山出发了,但孔久龄没有一丝的疲惫。他饶有兴趣地听家乡人介绍寻亲的过程和找到的佐证,认真地翻看1991年出版的《光山县志》和宣传彩页。当看到《光山县志》第604页上父亲的名字时,老人透出了踏实的笑容。当看到宣传彩页上父亲的照片时,老人坦言那张照片不是真的,并讲述了关于英烈照片的故事。

“父亲生前没留下过照片。父亲当年是和他在冀中的通讯员以及县游击大队的赵锡久一起突围的。赵锡久解放后任河间县第一位县委书记,他找人根据他的回忆为父亲画了一幅像。目前家中仅存的唯一照片就来源于那个画像。”

“一路寻亲,我被爷爷的事迹感动着,也被这么多热心人感动着,为英雄的爷爷自豪,为热情的家乡人自豪。看了这些史料,我们认为终于找到家了,孔湾就是我们的老家!”孔凤霞同样十分激动,“小时候特别羡慕别人有家乡,总幻想能回到家乡,和一大家子人在一起,没想到现在终于能够实现了。过去家乡对于我是遥远而抽象的,现在却是如此具体而真实!”

11月3日上午,当孔久龄一行到达孔湾时,小小的山村沸腾了!乡亲们涌了上来,亲切地按辈分称呼着远方的亲人。当看到比自己年长的老人称呼自己“姑奶”“姑姑”时,孔凤霞笑了,原来自己的辈分在村子里这么高!

66岁的孔令国老人拿出了有100多年历史的孔氏族谱。当看到“庆能、庆同、庆忠”名字时,孔久龄的眼眶湿润了!父亲的名字找到了,爷爷叫什么名字,太爷爷呢?老人急切地翻看着,找寻着,喃喃自语:“真是寻到根了……”

当天下午,孔久龄一行还拜谒了红二十五军长征决策地——花山寨会议会址纪念地,参观了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光山纪念碑。在父亲走上革命道路的地方,老人兴致勃勃地换上了红军的衣服;在尤太忠将军题词的“为革命英勇献身的烈士们永垂不朽”的纪念碑下,老人仰望着纪念碑上父亲的名字,激动难抑。

“今天我们找到了两个根:一个是故乡宗亲根,一个是红色革命根,这是对爷爷最好的告慰!”孔凤霞说。

“爸爸,您安息吧,我还会再回来看您!”孔九龄说。

光山天空,碧空如洗,深邃悠远,充满了依依不舍的深情……

来源:信阳新闻网-信阳日报 作者:时秀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世界朋友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ro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