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政府:不考虑“双非儿童”父母来港(2)
双非童:不可作为解决方法
根据文件有关“释放现有人口的潜力”中涉及“第二类儿童(即双非儿童)”的统计指出,“在2013年港府实行内地双非孕妇来港产子的‘零配额政策’前,在港出生的双非儿童约有20万名。
据港府统计处调查发现,约50%的双非儿童会在21岁前返港,而有些则会以跨境方式来港求学。林郑月娥还指出,预计3年后,即2016/2017至2018/2019学年,将会是香港小一学位需求的最高峰时间。
此外,教育局局长吴克俭则表示,过去数年已在内地安排2间内地子弟学校,及4个港人子弟班,有600人参与,但回港人数亦只有双位数字。另外,他坦言,难以收集回港就学学童资料,但会尝试以不同方法搜集更多数据。
而对于此次政策中强调,“不可视双非儿童为解决人口挑战的办法”,林郑月娥则解释称,自实施“零双非“政策后,双非婴儿已由过去的数万名急跌至近年的数百名,因此人口政策督导委员会认为,“第二类婴儿”的定居状况不稳定,不可以作为补充香港人口的来源。
被问到是否有为双非婴儿的父母安排来港的特别计划,政务司司长林郑月娥表示,人口政策督导委员会并无考虑有关计划,又指建议会带来反效果及错误信息,令双非婴儿问题再次涌现。她又指20万双非儿童的就学问题只是过渡性。
内地生:补充人力重要来源
南都记者在文件中看到,2012年香港通过“输入内地人才计划”及“优秀人才入境计划”分别批准申请8105宗及298个。而近三年通过“输入内地人才计划”输入香港的人才和专才总数平均只占香港总人口的2.4%。
保安局局长黎栋国昨日还透露,截至今年8月,通过一般就业政策及输入内地专才计划在港工作共有8.5万人,其中3.5万人工作或居住满3年或以上,去年有3100人在港连续住满7年申请及已核实成为香港永久性居民。
黎栋国还指出,自2008年5月以来,目前有约2.8万非本地学生在香港大学毕业后通过“非本地毕业生留港/回港就业安排”留港工作,当中95%为内地人,约1.65万人到今年8月仍在香港工作或求职;而去年亦有980名毕业生居港满7年,申请永久性居民身份证。
据悉,仅去年一年港府就接到了6800宗有关“非本地毕业生留港/回港就业安排”的申请,当中约80%的申请者是研究生毕业,另外20%为学士学位的毕业生。
因此,委员会认为,这部分人口教育水平高,且内地城市发展一日千里,香港面对全球竞逐人才的趋势,应该更积极地将这部分毕业生作为补充香港人力资源的重要来源。
此外,另一方面委员会也提醒,香港才人也是世界各地争相招揽的对象,根据统计处2010年的调查,在过去的一年内,约有17.5万名香港居民在内地工作,因此委员会同时建议鼓励这部分在国外或内地生活或升学的香港人才可以回流。
(南方都市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世界朋友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